..續本文上一頁中有精”的道理。以上的道理“惚兮恍兮,似有非有”的學說,這樣看來已等于下等動物一樣,我們人類是高尚思想的,要此境地作何用?上等智識的人,反做了不如下等的動物嗎?六朝的佛學家又變化老子的哲學說:“一念染即是衆生,一念淨即是佛。”這即是“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道理。莊子解釋死生的問題是“坐忘”,那也與木石之比一樣,但人那裏能夠不起思想呢?他們以上的學說都是相對生滅的,不能超出輪回,如無能生有、有複歸無;真性起妄念、妄念複真性;染歸淨、淨複染。曆代的理學家如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張橫渠、朱晦菴、陸象山、陳白沙、王陽明、李二曲等的學說,通通都脫不了二乘佛學家。
老子及婆羅門所說的範圍是真是妄,我們應該分別辯論。照一般人的見解,思想斷滅,便爲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斷,斷了又起,妄心變爲真性,真性變爲妄心,反反覆覆有何了止?我今說一比喻:有婦人焉,夫亡守節是爲貞操,設若再醮便失貞操;後悔再嫁之非,複歸故夫之家。是寡婦者,有貞操無貞操乎?若雲: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腦筋,守節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後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複之見,是何異于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末無益也。昔祖師有〈真妄偈〉雲:“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正?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淨,那裏會起妄念?起妄念是腦根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勝止。因爲無初就無末,有終才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佛學錯用工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
佛法說我們人人有個佛性,個個都是一樣的,佛性是無死生無來去,超出輪回,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不受薰染(出《華嚴經》)。今天見佛性以後,靈性、妄念、眼耳鼻舌身意,通通變成佛性,不論士農工商、起居飲食、妻孥聚會、辦公辦私、痾屎撤尿,都在佛性中。我們的肉體,譬如一件東西,不用的時候,壞了死了,是與我們的佛性了不相幹的。佛性是無窮無盡的存在的,就是山川世界變壞,佛性也是如如不動的。因爲佛性是絕對的,所以不有成壞,相對的才有成壞。見佛性不單是出家人才能做到,所有世界上士農工商,不論男女,如得正見修持,都可以見性成佛。出家人是發願爲僧,弘揚佛法,免除家室妻拏之累才不娶婚的,非見性成佛只在出家人才能的。古時如維摩诘居士、博大士、龐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拏。《華嚴經》雲:“以大悲故,處在家屬;以大慈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淨道無所障礙。”佛製和尚不結婚,是因爲結婚後有家庭子女之累,有礙佛法宣揚之故。佛是教一切人明心見性,非教一切人皆不結婚也,所以願出家代佛宣揚的人,也是聽其自願,非勉強一切人爲之。衆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執著,故一切人皆斷欲出家實不可行,所以佛說法一生,未曾教一切人斷欲出家。我今將釋迦佛所說的正法門通通告誦,祖師修明心見性的正法門說在下面,要想了脫生死、超出輪回的人,照著去修,百發百中,千萬記取!
佛性究竟是甚麼樣子?佛性叫做“本來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做“真如”,《華嚴經》發揮真如佛性之理尤詳。〈十回向品〉雲:“勤修一切出世間法,于諸世間無取無依,于深妙道正見牢固,離諸妄見了真實法。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爲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改變。……譬如真如,以一切法無性爲性。……譬如真如,無相爲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終無退轉。……譬如真如,一切諸佛之所行處。……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爲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譬如真如,性常隨順。……譬如真如,無能測量。……譬如真如,充滿一切。……譬如真如,常住無盡,……譬如真如,無有對比。……譬如真如,體性堅固。……譬如真如,不可破壞。……譬如真如,照明爲體。……譬如真如,無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時。……譬如真如,性常清淨。……譬如真如,于法無礙。……譬如真如,爲衆法眼。……譬如真如,性無勞倦。……譬如真如,體性甚深。……譬如真如,無有一物。……譬加真如,性非出現,……譬如真如,離衆垢翳。……譬如真如,性無與等。……譬如真如,體性寂靜。……譬如真如,無有根本,……譬如真如,體性無邊。……譬如真如,體性無著。……譬如真如,無有障礙。……譬如真如,非世所行。……譬如真如,體性無住。……譬如真如,性無所作。……譬如真如,體性安住。……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譬如真如,不離諸法。……譬如真如,一切法中畢竟無盡。……譬如真如,與一切法無有相違。……譬如真如,普攝諸法。……譬如真如,與一切法同其體性。……譬如真如,與一切法不相舍離。……譬如真如,無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動搖。……譬如真如,性無垢濁。……譬如真如,無有變易。……譬如真如,不可窮盡。……譬如真如,性常覺悟。……譬如真如,不可失壞。……譬如真如,能大照明。……譬如真如,不可言說。……譬如真如,持諸世間。……譬如真如,隨世言說。……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無有分別。……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體性無生。……譬如真如。無所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譬如真如,遍在于晝。……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譬如真如,遍在年歲。……譬如真如,遍成壞劫。……譬如真如,盡未來際。……譬如真如,遍住叁世。……譬如真如,遍一切處。……譬如真如,住有無法,……譬如真如,體性清淨。……譬如真如,體性明潔。……譬如真如,體性無垢。……譬如真如,無我我所。……譬如真如,體性平等。……譬如真如,超諸數量。……譬如真如,平等安住。……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諸衆生界。……譬如真如,無有分別,普住一切音聲智中。……譬如真如,永離世間。……譬如真如,體性廣大。……譬如真如,無有間息。……譬如真如,體性寬廣,遍一切法。……譬如真如,遍攝群品。……譬如真如,無所取著。……譬如真如,體性不動。……譬如真如,是佛境界。……譬如真如,無能製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無有退舍。……譬如真如,普攝一切世間言音。……譬如真如,于一切法無所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譬如真如,無有斷絕。……譬如真如,舍離諸漏。……譬如真如,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是非覺悟。……譬如真如,過去非始,未來非末,現在非異。……譬如真如,于叁世中無所分別。……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菩薩。……譬如真如,究竟清淨,不與一切諸煩惱俱。”此乃佛祖就其親證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語言方便以昭示衆生,衆生聞之或茫然不知所雲,或約略知其大意。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修行,每天以麥(廿%麻)充饑,入非想非非想定,五年多知道不是正法,修苦行無益。因身上垢膩太多,到泥連禅河沐浴,受牧女供養牛乳,來一長者告訴他說:“應向內修靜慮。”佛照法修持,總四十九天,破無始無明,豁然證悟,從佛性中看,見一切衆生皆是佛,乃歎曰:“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爲引導衆生使悟入如來知見,說種種方便,大略可分爲四乘:小乘修四谛,斷六根;中乘修十二因緣,斷一念無明;大乘修六度靜慮,打破無始無明,見性成佛。最上乘是靈山會上拈花示衆,無言無說。釋迦佛向向內修靜慮方法表如左(下):
佛性與靈性的分別
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無有改變,不受薰染,不起妄念,出《華嚴經》。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樣。
“靈性”新學家謂之腦筋,舊學家謂之靈魂,內外合成,內是見聞覺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兩方面的能力:染緣與淨緣。染緣,有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愛欲、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薰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樣;淨緣,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染緣是起妄念,淨緣是斷妄念。我們的眼睛看見,印象在靈性裏面見的一部份;耳聽得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聞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頭所嚐的、身子所感觸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覺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靈性裏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靈性見聞覺知四部份收藏。
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分別
不同之點,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無善無惡、一無所有,是可以破的;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裏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的,悟後變爲佛性。佛性與無始無明不同之點,佛性是有知有覺、無生無滅、遍滿虛空、光明普照;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一無所有。
未見佛性以前,佛性不受薰染;見性以後,靈性、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皆變爲佛性。
修小乘、中乘、大乘及最上乘之分別
小乘是斷六根,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譬喻一面明鏡,將灰塵打掃得幹幹淨淨,就是腦筋裏面的淨緣(即修四谛法門)。
中乘將一念無明清清淨淨的斷了,知覺都沒有,空空洞洞是無始無明,非佛性(即修十二因緣法門)。
大乘用功,一念無明及六根通通都不斷,利用六根隨便那一根,破無始無明見佛性爲主要(即修六度淨慮法門)。
最上乘即一佛乘,是明心見性的話,專指佛性說,不是修的法門(即是六度般若)。
釋尊…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