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化地方,北至雪山麓之劫比羅代率堵,南至婆羅尼斯,東至膽波,西至拘睒彌。迨佛滅後,各弟子分處領衆遊行布教,往來之地點,亦多在此區域。佛滅後二百十八年,阿育王繼承孔雀王朝正統而爲摩揭陀國,王者爲阿育王,兵力強盛,征伐孟加拉灣附近之羯餕迦,殺擄無算,遂大悔兵禍之非,複遇高僧尼瞿陀之教化,遂皈依佛門爲優婆塞。一生弘揚佛法,使佛法遍于全印度,且及于印度國境之外者。于國內置正法大官,以監理宗教之事。後遣正法大官、宣教師二百五十六人分赴外國各地,宣傳正法。此種偉大傳教事業,不圖于紀元前遽然出現于印度,實爲驚人之事。
阿育王所派宣教大官及宣教地點列表對照如左:
人 名 地 名
一、末闡提 罽賓犍馱羅
二、摩诃提婆 摩醯婆末陀羅
叁、勒棄多 婆那婆私
四、昙無德 阿波蘭多迦
五、摩诃昙無德 摩诃勒(口+宅)
六、摩诃勒棄多 魚那世界
七、末示摩 雪山邊
八、須那迦郁多羅 金地國
九、摩哂陀等 師子國
阿育王像贊
雄姿威風無比,慈腸仁德兼全。
訓師二百五六,造塔八萬四千,
願力遍滿世界,宏揚大法無邊。
永爲佛門砥柱,真相留在人天。
戊子中秋後一日沙門月溪敬贊
秦始皇實與阿育王同時……且當時中印海道交通似已開,朱士行經錄:“秦皇政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始齋佛經來華,皇怪其狀,捕之系獄,旋放逐回國。”印度佛教的昌盛並不在釋迦牟尼佛的生前,反而在他涅槃後。印度佛教遂分成南北兩派,南派以錫蘭爲中心,日後傳布緬甸、暹羅、安南和馬來亞等處;北派則以尼泊爾一帶爲中心,遂漸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朝鮮和日本。我國與印度之交通甚早,當周代燕昭王七年,沐胥國遣比丘屍羅來朝、緣當時我國帝王無信佛之思想,遂漠然置之。
鍚蘭、緬甸、暹羅等地,所傳佛教爲印度第一期阿育王所傳之佛教,今人皆曰“南傳佛教”,又曰“小乘佛教”;中國及日本所傳佛教,爲印度第二期迦膩色迦王所傳布之佛教,今人皆曰“北傳佛教”,又曰“大乘佛教”;至西藏、尼泊爾、不丹等地所傳佛教,則爲印度第叁期所傳布之佛教,亦稱“北傳”,亦曰“大乘”,又曰“密宗”。在中國佛教界向以大、小乘分南、北傳佛教,南方諸國則承認南、北傳之不同,而不承認大、小乘之階級名稱。至西藏所傳,世人多以神秘眼光視之,如以婆羅門教,即現在印度教之形式上及經咒與宗教儀軌儀式,去看西藏或中日所傳密宗,則十九無別,因此錫蘭、緬甸、暹羅諸國佛教視之爲非佛說,爲外道教。如下表:
佛最初所修非想非非想定乃婆羅門方法,將六根思想皆斷盡空無所有,多數修行人皆曾經此階段,但終無法明心見性。向內修靜慮才能明心見性,但此法門修行人懂者很少。元朝高峰禅師說過:“欲明心見性,譬如有人墮在千尺井底一樣,終日思想如何才能夠出井,專心一意決無二念。或叁日,或五日,成七日,若不徹去,西鋒今日犯大妄語。”
自漢明帝迎印度僧人來中土傳教,以後曆代帝王多數養印度僧人,婆羅門教徒見東來僧人之如此受人歡迎,遂穿僧人衣服來中土傳教,以婆羅門道理解說佛經,因其道理相近,故受害者極多。其最著者爲“四句”道理,“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宇宙世間是有窮有盡,佛性是無窮無盡的。釋迦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修行目的便是明心見性,佛性人人皆是一樣,釋迦佛性與我們的佛性是一樣的,並無高低分別,亦非另有至高無上之主宰支配著我們。
佛性是絕對的,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華嚴經》說:“法身充滿于世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過,而常處此菩提座。”
佛說經典大略分兩種:一是了義經,一是了不義經。大乘經典是了義經,小乘、中乘是不了義經。要解釋大乘了義經典必須明心見性,然後才無滯礙,未明心見性而解說了義經典,一定很多錯誤,如《圓覺經》雲:“未出輪回而辨圓覺,被圓覺性即同流轉。”自古以來,最聰明的思想家其思索所能到之境界,至無始無明而止,除釋迦佛之外無能超越此境界者,此境界釋迦佛謂之“幽閑法塵”,祖師說:“如入黑山鬼窟。”臨濟祖師說:“湛湛無明,黑暗深坑,實可怖畏!”
中國注經第一人道安法師,多用老子道理,其釋“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先,空爲衆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若托本無則思想便息。”此乃用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道理作解釋。吉藏《中觀論疏》卷二有雲:“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于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亦老子道理無能生有者。佛性本體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增無滅、無生無死,佛性本體是不受薰染的,無能生有則是能受薰染,非佛性也。受薰染是相對、有生滅;不受薰染是絕對、無生滅。本無者,即佛家所講之“無始無明”。
慧遠法師學有十客,聽講實相義,往複移時彌增疑眛,遠乃引莊子義爲連類,于是惑者睫然。慧遠的《肇論疏》也說:“因緣之所有者,本無之所無,本無之所無者,謂之本無。本無與法性同實而異名,以性異于無者,察于性也;以無異于性者,察于無也。察性者不知無,察無者不知性,知性之爲無性者,其性無察也。”佛性本體無邊,能容納萬物,山河宇宙萬物,皆是如來妙明真心,因緣之所有者亦無邊,皆是如來妙明真心,因緣所有是從見聞覺知分別,本無是無始無明,不是法性,倘若是佛性,則因緣所有亦變爲法性,不能加以分別。
僧肇《寶藏論》雲:“夫本際者,即一切衆生無礙涅槃之性也。何謂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種種顛倒者?但爲一念迷也。又此念者從一而起,又此一則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故經雲:“道始生一,一爲無爲,一生二,二爲妄心。以知一故,即分爲二,二生陰陽。”陰陽爲動靜也,以陽爲清,以陰爲濁,故清氣內虛爲心,濁氣外欲爲色,即有心色二法。心應于陽,陽應于動,色應于陰,陰應于靜,靜乃與玄牡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謂一切衆生,皆禀陰陽虛氣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叁,叁即生萬法也。既緣無爲而有心,複緣有心而有色,故經雲:“種種心色,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因,遂成叁界種子。”夫所以有叁界者,爲以執心爲本,迷真一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妄氣澄清,爲無色界,所謂心也;澄濁現爲色界,所謂身也;散滓穢爲欲界,所謂塵埃也。故經雲:“叁界虛妄不實,唯一妄心變化。”夫內有一生,即外有無爲;內有二生,即外有爲;內有叁生,即外有叁界。即內外相應,遂生種種諸法及恒沙煩惱也。”此乃僧肇引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和”的道理來解釋佛經的。妄心種種顛倒爲一念迷,不思議者即無明所起,無明所起是見聞知覺,非佛性起,若以佛性起,則起是衆生,滅又是佛,成佛亦有輪回。本際是佛性本體,不起妄念,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無生無滅。
支遁在其〈即色遊玄論〉中有雲:“一夫色之性,色不自色,雖有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正以因緣之色,從緣而有,非自有故,即名爲空。”佛性無邊,色亦無邊,宇宙萬物就是色,故《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宇宙萬物不越于色,豈非般若乎?
因緣之色從緣而有,非自有故,乃見聞知覺之辨別,非自有故,即名爲空。空是指無始無明之空,非是佛性,倘若見佛性,則因緣緣色皆變爲佛性矣。
自漢明帝時佛教入中國以至六朝時候,一般出家人皆修小乘、中乘,修大乘明心見性者極少。
六朝時講佛經者多以“本覺始覺”爲大綱,表如左:
起念、滅念、染緣、淨緣是見聞覺知腦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動、不受薰染,《華嚴經》、《圓覺經》中所示甚明。若能看見佛性,則佛性之光明,能將六根、六塵、五蘊、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起心動念塵勞門通通變爲佛性,以後佛性無窮無盡,永遠是佛,不再變爲衆生,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漚,若存若亡,肉體之存壞,與佛性兩不相幹。起念滅念是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相對不能超出輪回,絕對才能超出輪回。
始覺本覺道理,好像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始覺起念是陽,本覺不起念是陰。
又另有一派說:“佛性本體譬如一面鏡子本來很明亮,因一念不覺而起無明,無明譬如灰塵,將鏡子蒙蔽,道理上本來是佛,名字上亦是佛,觀行者是將灰塵拂拭,相似者是已看見一點本來的明亮,分證者是灰塵逐步已拭去,究竟者是灰塵已拂完看見鏡子本體。”
鏡子譬如佛性,一念無明譬如灰塵,灰塵若從鏡子生出來,則拭了還會生;若從外面來的則與鏡子無幹,何消拭他?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覺知靈性生來,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六根皆變爲佛性,所以一念無明不能斷。斷六根是小乘修四谛,斷一念無明是中乘修十二因緣,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設化城以引導衆生人寶所。
又有一派參禅用功,終日靜坐,不執著有念,不執著無念,不執著非有,不執著非無,不執著亦有亦無,似空又有,似有又空,以爲這樣便是明心見性,此乃腦筋作用;佛性不起心動念,非腦筋作用也。此等境界有如老子之所謂:“道之爲物,惟恍惟憾,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又有一派謂佛性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中因前後而有,佛性無中、邊、前、後,中間乃腦筋作用也。
唐朝一般法師解釋佛性是有四派:一、“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其實妄起是腦根作用,覺亦是腦根作用。二、“現前當體,一念覺是佛,一念迷是衆生”。其實…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