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一)▪P4

  ..續本文上一頁佛性是大覺,無迷無悟,一念迷覺是腦根作用,不是佛性。叁、“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衆禍之門”。當體一念,妙便是佛性,禍便是墮落,皆腦根作用。四、“一念不起無生死,便是本來面目;一念起有生死,便是衆生”。其實本來佛性不起念,起念滅念與佛性不相幹。

  現在又有一派主張“悟道是悟理”,古人說:“理雖頓悟,事要漸修。”悟道見性乃是實實在在的事,並非明白道理而已。

  六朝以前明心見性者不多,自達摩來中國之後,明心見性者日多,到唐朝便極盛。唐朝惠能之後禅宗盛行,五家門下見性者不可勝數。

  唐朝時始分宗、教,教是照經典解說,宗是不重經典專修參禅;宗是佛的心得,教是佛的語言文字。單有教則佛的心印不能傳續,單有宗則恐後人走入錯歧路,所以宗、教是不可分的。

  現在修行用功,最要緊是在破無始無明,《華嚴經》說“破無始黑暗”,《圓覺經》說“無始幻無明”,《勝鬘經》說“斷無始無明”,《報恩經》“以智慧破無明黑暗”,《楞嚴經》說“幽閉法塵”,禅宗祖師叫做“無記空”、“無明窠臼”、“黑漆桶底”、“百尺竿頭”、“湛湛無明,黑暗深坑”、“如入黑山鬼窟”,教下叫做“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根本無明”、“白淨識”。

  六朝高僧僧朗法師用“空、假、中”解釋佛性,觀“空、假、中”是腦筋見聞知覺心意識作用,不是佛性。打破無明窠臼見佛性之後得意生身,空的、不空的、真的、假的、中的、邊的、嬉笑言談、山川草木、石頭瓦塊通通是佛性。假若觀的時候是佛性,不觀的時候不是佛性,佛性不是有輪回嗎?六朝高僧慧觀法師分“頓、漸、不定”叁教爲判教之說,佛性上來說頓漸不定了不可得,頓漸不定是隨人根性上說。五時判教之說出于《大涅槃經》,五時者是分開五個時間,是要看隨你的根性能領受那一種佛法,就算是那一個時間。

  《勝鬘經》裏面說小乘人二乘不知道斷無始無明,要大乘人才知道斷無始無明。

  修小乘破我執、斷六根,有清淨之一念無明在,是淨緣,落于法執。

  修二乘破法執,斷一念無明之淨緣,落放空執,即無明窠臼。

  修大乘破空執,不斷我執、六根、法執、一念無明,用我執法破空執見佛性爲主要。

  六朝高僧吉藏法師用“本有、始有”解釋見佛性,起念爲始有,不起念爲本有,起念不起念是見聞知覺腦筋的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幹。

  六朝高僧支道林法師用“小頓悟、大頓悟”解釋十地(即十住),初歡喜地至十法雲地。

  悟有解悟、頓悟之分,解悟即理悟,頓悟即事悟。解悟是見聞知覺腦筋的作用,見解高爲大悟,見解淺爲小悟;頓悟是一悟就悟,不悟就不悟,不分階級及層次,即明心見性之頓教法門。我們學佛修明心見性的法門,要根據釋迦牟尼佛及古今明心見性的人,有事迹考查,如《傳燈錄》等。假使未曾明心見性的高僧大德著的書,我們看了對于我們的修明心見性了不相幹。考查他們的事迹不是明心見性,所講的是義學玄裏,不是心地法門的話,我們不能以他們爲模範。一般人說修行以古人爲師,我們考查他們的事迹,是明心見性的我們應該以他們爲師;假使他們不是明心見性,就是他們著的書再多,我們走的是東,他們所說的是西,對于我們了不相幹,就是孟子所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學佛的人,生死是我們的一件大事,以古人爲師要細細考查他們是否明心見性,如“欲知叁叉路,須問過來人”,千萬記取!

  又須先明白佛性是不受薰染的,《華嚴經》裏說過很多。不受薰染即不起妄念,受薰染是起妄念,起念滅念乃腦筋見聞覺知作用,不是佛性。略摘《華嚴經》兩段:

  “佛性恒守本性,無有變易;恒守本性,始終不改。”出第叁十卷。“佛性清淨,無染無礙無厭,不受薰染。”出七十叁卷。

  佛性、無始無明、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皆無始以來便有,無始無明打破之後皆變爲佛性。說一譬喻:未見性前,上明下暗,本來佛性譬如太陽,無始無明譬如烏雲,太陽本來光明,被烏雲遮障不能發現,我們用功打破無始無明窠臼,譬如大風吹散烏雲,烏雲一散,太陽光明遍滿宇宙,充塞十方。太陽譬如佛性,宇宙萬物在佛性中。故《華嚴經》雲:“大千經卷一微塵。”又雲:“芥子納須彌。”《楞嚴經》雲:“如能轉物即同如來。”又雲:“山河大地皆是如來妙明真心。”又雲:“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

  釋迦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乃指佛性而言,佛性中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如是,並非能知明日將發生何事。佛有金槍、馬麥、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達推山、寒風索衣、雙樹背痛等厄,倘能預先知道,則不致有此遭遇也。

  佛有五眼、六通。五眼者:一、肉眼:謂持戒清淨。二、天眼:明白小乘。叁、慧眼:明白中乘。四、法眼:明白大乘。五、佛眼:明白最上乘。六通者:一、天眼通:見宇宙萬物皆是佛性。二、天耳通:能聽最上乘法。叁、他心通:惟悟與悟乃能知之。四、宿命通:是見佛性後了生脫死。五、神足通:佛性遍滿虛空。六、漏盡通:是諸漏已盡,不受後有。

  《華嚴經》裏說佛到普光明殿說法,遊多林說法,乃指佛之法身說法,非謂肉體有此神通他。《維摩诘經》中說他世界菩薩來此世界聽法以及種種神異之事,皆指法身妙用,若你能明心見性,則此等法身道理皆能懂得了。

  佛有叁身、四智,叁身者:一、法身:就是佛性。二、報身:就是見聞覺知。叁、應身(即化身):就是六根。四智者:明心見性之後,阿賴耶識變爲大圓鏡智,末那識變爲平等性智,意識變爲妙觀察智,眼、耳、鼻、舌、身五識變爲成所作智。只要你能明心見性,則叁身、四智皆具備。

  正法眼藏是佛祖心印,代代相傳,不著神通,佛一生亦常人一樣穿衣、吃飯、睡覺。我們學佛目的在明心見性了生死,與神通無關。古祖師如鄧隱峰能神通,後極悔之。龐居士說:“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故我們如想得神通,可學催眠術、幻術,不必學佛也。

  佛之肉體亦有生死,亦有父母妻子,佛臨入滅時告諸弟子曰:“我此肉體,猶如盜賊,肉體己滅,吾人法身留存永住常寂光中(常寂光是遍滿虛空,充塞十方),長樂我淨,名大涅槃,亦名證淨土。”此淨土即法身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譬如北平,是報身淨土;娑婆世界譬如南京,是報身穢土。不論在西方世界亦好,娑婆世界亦好,明心見性後皆證法身淨土。法身淨土譬如太陽,太陽光明遍照十方,無不回遍也。自釋迦佛一直到現在,一切明心見性祖師,及肉體滅後皆生法身淨土,與諸佛同一法身。

  叁教源理不同,一般說叁教同源,佛法是有本有標。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告顔回曰:“吾與汝皆夢也。”孔子向來不談生死的話,只教人五倫、八德。佛說五戒、十善,與五倫、八德一樣,此是佛法之標。老子說:“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此與佛家修十二因緣一樣,亦是標。佛之本旨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欲令衆生皆明心見性成佛,故叁教標雖同,而本則不同。

  中國之佛法爲害最廣、中毒最深,就是受老子的“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渺兮冥兮,其中有精”害最大,婆羅門的四句“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爲害更利害。每每一般人打坐的時間,心中恍兮惚兮、渺渺冥冥的,似有非無,似無非有,謂之曰悟道。又有心中亦不執著有,亦不執著無,真空不空,又不能執著有,渺渺冥冥的,這樣也謂之曰悟道。渺兮冥兮、其中有精、不執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些通通是腦筋見聞覺知的作用,對于悟道明心見性及佛性來說是了不相幹的。渺渺冥冥的等于下等動物一樣,那末我們上等知識的人,反不如下等的動物了!

  大乘的佛法是用功打破無明窠臼,親見本來的佛性,見佛性後腦筋、見聞覺知、眼、耳、鼻、舌、身、意通通變爲佛性,以後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辦公辦私、妻孳聚會、宇宙山河、草木微塵通通皆是佛性。老子及婆羅門的說法是思想的作用、有輪回的,禅宗才會說“離四句,絕百非”,又說心意識的作用不是佛性。今天明心見性,以後是永久不會壞的,宇宙有壞,佛性不會壞的,一悟就悟,永久不會迷的,不是坐著才悟,起來不悟的外行話。理學與禅宗亦不同,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叁人皆出入佛老數十年,親近禅宗善知識甚多,老子、孔子道理皆可用腦筋推測,惟佛之道理不可用腦筋推測,篇明心見性後始知究竟,故未明心見性者,徒憑腦筋測度,最多不過達到無始無明境界。

  《易經》只說太極不說無極,陳抟始采道家“無能生有”之說,如無極放太極之上,其實無極就是佛家之無始無明,不是佛性也。則一般誤認無極即是佛性,叁教同源,此乃大錯。

  陽明學與禅宗不同,王陽明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爲良知,爲善去惡爲格物”,表面是儒家道理,而骨子裏則是老子道理“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一般人以爲陽明學與禅宗同,拿佛理來解說,無善無惡是無始無明,有善有惡是見聞覺知,是二乘解,不是大乘解,大乘是破無始無明,見佛性後起心動念皆是佛性,無須分別。

  禅宗到五祖時內部發生弊病,六祖與神秀之辨別。神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認見聞知覺爲佛性,起念是灰塵,滅念是明鏡,起念是背覺合塵,滅念是背塵合覺。六祖“本來無一物”是指佛性,佛性是一法不立,當本體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無淨無染,才是佛性。神秀未見性,六祖已見性,故不同。古人有謂六祖得體,神秀體用俱全,六祖只具一只眼,神秀是雙眼俱足。佛性是體,拈花示衆,以至祖師喝棒痛…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