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语录(一)▪P6

  ..续本文上一页明”、“无始无明”、“白净识”,《涅槃经》说:“善男予!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涅槃经》所说无明是指无始无明,不是破一念妄动的无明,即十二因缘的无明。

  禅宗又名心宗,是六度之般若禅,是佛经中所谓最上乘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德山和尚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语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着,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故古人云:“甚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惟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惟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未修悟的人听见证悟的人东说西说,千万不可毁谤。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假如你未悟,怎样说通不是;假若你悟后,怎样说都是。修悟后,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盲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或瞬目扬眉、问东拉西、嗔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毯舞笏,或拽石掀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只为太亲切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沉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只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

  如来禅与祖师禅之辨别

  昔香严和尚证道后,说一偈送沩山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后仰山勘过,更令说偈,偈曰:“去年贫末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地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末梦见在。”师后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故如来禅是体,祖师禅是用,无祖师禅就不能接引众生。

  参禅与念佛之分别

  佛住世时诸大弟子皆修禅法,没有修念佛者,惟有佛之父亲净饭王与长者男女在家人修念佛。出家人本分大事就是参禅,极乐世界乃释迦佛转传方便法门,包括三乘顿渐、根机利钝皆可修习,往生西方再修参禅,一生便可成佛,表面看来似是消极,其实乃是积极。在极乐世界修禅明心见性后仍生法身净土,与在娑婆世界修行明心见性者一样,故《弥陀经》中有听经者、参禅者。在娑婆世界明心见性与在极乐世界明心见性无有差别。

  有禅有净土,是说明心见性后兼宏净土,不是说一面参禅,一面又念佛。如中峰国师本人,悟后弘扬禅宗,亦兼宏净土。

  宋以前禅宗祖师皆参偈颂或公案悟道,自宋以后才有参话头。现在参话头之最谱普通者,如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末生以前,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

  如欲证大乘第六度般若禅,必须经过第五度静虑禅,修静虑禅,就是打破无始无明窠臼,豁然贯通,明心见性。我们为生死大事抛弃父母妻子及世间一切出家,如不懂修静虑禅的方法,盲修瞎练,不会明心见性,岂非两头落空?所以出家人一定要慎重注意,不要错走路途,修能获明心见性的静虑禅,而得般若禅,才算不落空。

  出家人如能明心见性,自然可以对得起父母祖宗。如果修不成功,则是虚过一生,不但对不起自己,而且对不起父母祖宗了。

  欲荷担如来大法当先明心见性,否则无法度众生。

  你们从前所学的佛法诗文道理、世间聪明,一起抛下大海去,静静来听我讲参禅用功的方法,我将我自己从前看经、看语录、参禅、亲近善知识所得、自己走过的路子、教人走过的路子通通和盘托出来给你们。

  佛法是知难行易,最要紧不要错走路途。错走路途有四种:一、止病。二、作病。三、灭病。四、任病。止病是用功时,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作病是用功时把一个恶思想改为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其;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不执着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当体一念悟是佛,当体一念迷是众生;染是识、是众生,净是智、是佛,通是作病。灭病是用功时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任病是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镜无心一切无碍。以上四病,是释迦佛所说的。止、作、任、灭,都是脑筋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减法,佛性是不生不灭,两不相干;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真心是绝对,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舍取是妄识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何真?假心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是空无所有,自性能生万法,与一无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性,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自知而已;至于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四句,乃脑筋作用,与佛性无干。

  小乘声闻修四谛断六根,中乘缘觉修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大乘菩萨修六度之第五度静虑禅,不断六根妄念,用六根妄念破无始无明。

  修大乘破无明窠臼用功,是六根随便那一根,我们南瞻部洲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用功,眼睛就不向外看专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净净的向脑筋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得多,叻的一声无明窠臼就给打破,无明窠臼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净净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嚐嚐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叻的一声无明窠臼就会打破,看见佛住了;又或者随用一根,统领五根,好比用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领带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归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净净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工夫纯熟,叻的一声,无明窠臼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来用工,就无须修摄六根,眼由他看,其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叻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修大乘不断妄想烦恼,《大宝积经》中,文殊菩萨说:“佛性从烦恼中求得。”

  参话头、参偈颂、参公案,大乘用功名目虽然不同,意思是一样的。参话头最要紧的是下疑情,单刀直入,一定会悟。

  如参“念佛是谁”?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假如不起念,是见闻觉知,非是佛性。识取自己本来面目,本来不起念,如如不动,念佛与本来佛性不相于,二六时中,向身内识取本来佛性,不要向外求,识来识去,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就可以见本来佛性。

  如参“本来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见闻觉知,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空无所有是无始无明,本来面目如如不动。向无始无明那里识取,识来识去,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就会见着本来面目。

  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宜先明白,所谓万念从见闻觉知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指见闻觉知,识指认识。万法从本来面目生,如如不动,亦不起念。见闻觉知,将万念归一念,向无始无明识取本来面目,识来识去时机一到,叻的一声,豁然贯通,就可以看见万法从自性生。

  如参“父母末生以前,那一个是自己本来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一念不觉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阴身受生死,因未见佛性故。如何方能见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父母既生以后是见闻觉知的灵性,明白本来面目,识取后,永不人轮回胎胞。此人因被无始无明窠臼遮障,我们就从无始无明识取,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本来面目自性即出现,明心见性后,话头就用不着了。

  禅宗是顿教,一悟便悟,不分阶级渐次。一般人主张参禅要破本参、重关、末后关,名“破三关”,乃是后人伪造。三关之说分两种,出在古祖师公案:“黄龙三关”、“高峰三关”。“黄龙三关”:“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的生缘在何处?”正当交锋,却后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名曰“黄龙三关”。“高峰三关”:语验学者“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何有明有不明?”“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名曰“高峰三关”。三关之语是祖师接引学人用的机锋转语。

  解悟是理悟,证悟禅是事悟。宗是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是事悟。大慧禅师谓自己大悟十八遍,小悟不…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