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無始無明”、“白淨識”,《涅槃經》說:“善男予!無所得者,則名爲慧,菩薩摩诃薩得是慧故,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爲無明,菩薩永斷無明闇故,故無所得,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複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诃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涅槃經》所說無明是指無始無明,不是破一念妄動的無明,即十二因緣的無明。
禅宗又名心宗,是六度之般若禅,是佛經中所謂最上乘禅。佛法在本來自性上說,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德山和尚雲:“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語言文字、聰明智慧一概都用不著,故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故古人雲:“甚麼是佛?”“石頭瓦塊、露柱燈籠、翠竹黃花、青山綠水,無一不是佛性。”故釋迦牟尼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微笑,佛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最上乘法,如兩個同鄉人見面時所說鄉土風光,惟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聽之,如聾如啞。最上乘法惟過來人與過來人,所講乃知,未修悟的人聽見證悟的人東說西說,千萬不可毀謗。古人雲:“毀謗般若,罪過無邊。”假如你未悟,怎樣說通不是;假若你悟後,怎樣說都是。修悟後,心中七通八達,從自己胸襟流露出來,說般若禅、教外別傳、盲指人心、見性成佛、和盤托出。或瞬目揚眉、問東拉西、嗔喜打罵、說是說非、擎拳舉指,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或持叉張弓、輥毯舞笏,或拽石掀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噓一笑,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爲人,然只爲太親切故,人多罔措。瞥然見者,不隔絲毫,其或沈吟,迢迢萬裏。欲明道者宜無忽焉!祖祖相傳,至今不絕,只怕不悟,不怕悟後無語。
如來禅與祖師禅之辨別
昔香嚴和尚證道後,說一偈送沩山雲:“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沩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後仰山勘過,更令說偈,偈曰:“去年貧末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地無。”仰曰:“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末夢見在。”師後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乃報沩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故如來禅是體,祖師禅是用,無祖師禅就不能接引衆生。
參禅與念佛之分別
佛住世時諸大弟子皆修禅法,沒有修念佛者,惟有佛之父親淨飯王與長者男女在家人修念佛。出家人本分大事就是參禅,極樂世界乃釋迦佛轉傳方便法門,包括叁乘頓漸、根機利鈍皆可修習,往生西方再修參禅,一生便可成佛,表面看來似是消極,其實乃是積極。在極樂世界修禅明心見性後仍生法身淨土,與在娑婆世界修行明心見性者一樣,故《彌陀經》中有聽經者、參禅者。在娑婆世界明心見性與在極樂世界明心見性無有差別。
有禅有淨土,是說明心見性後兼宏淨土,不是說一面參禅,一面又念佛。如中峰國師本人,悟後弘揚禅宗,亦兼宏淨土。
宋以前禅宗祖師皆參偈頌或公案悟道,自宋以後才有參話頭。現在參話頭之最譜普通者,如參“念佛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末生以前,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
如欲證大乘第六度般若禅,必須經過第五度靜慮禅,修靜慮禅,就是打破無始無明窠臼,豁然貫通,明心見性。我們爲生死大事抛棄父母妻子及世間一切出家,如不懂修靜慮禅的方法,盲修瞎練,不會明心見性,豈非兩頭落空?所以出家人一定要慎重注意,不要錯走路途,修能獲明心見性的靜慮禅,而得般若禅,才算不落空。
出家人如能明心見性,自然可以對得起父母祖宗。如果修不成功,則是虛過一生,不但對不起自己,而且對不起父母祖宗了。
欲荷擔如來大法當先明心見性,否則無法度衆生。
你們從前所學的佛法詩文道理、世間聰明,一起抛下大海去,靜靜來聽我講參禅用功的方法,我將我自己從前看經、看語錄、參禅、親近善知識所得、自己走過的路子、教人走過的路子通通和盤托出來給你們。
佛法是知難行易,最要緊不要錯走路途。錯走路途有四種:一、止病。二、作病。叁、滅病。四、任病。止病是用功時,將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作病是用功時把一個惡思想改爲一個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其;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其中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不執著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當體一念悟是佛,當體一念迷是衆生;染是識、是衆生,淨是智、是佛,通是作病。滅病是用功時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任病是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鏡無心一切無礙。以上四病,是釋迦佛所說的。止、作、任、滅,都是腦筋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減法,佛性是不生不滅,兩不相幹;惡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真心是絕對,兩不相幹: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故;舍取是妄識作用,不是自性的本體,能舍是妄,所取何真?假心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是空無所有,自性能生萬法,與一無所有是了不相幹;背覺合塵固非佛性,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將一切思想滅盡,當知真性非從滅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性變作假心,灰塵一來明鏡變爲黑板,時時要將他拂拭不是很麻煩嗎?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他就以爲不執著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經執著一個“任”字,住“不執著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特不自知而已;至于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四句,乃腦筋作用,與佛性無幹。
小乘聲聞修四谛斷六根,中乘緣覺修十二因緣斷一念無明,大乘菩薩修六度之第五度靜慮禅,不斷六根妄念,用六根妄念破無始無明。
修大乘破無明窠臼用功,是六根隨便那一根,我們南瞻部洲的人以眼、耳、意叁根爲敏利。如用眼根用功,眼睛就不向外看專向內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緣外境,清清淨淨的向腦筋裏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的時候,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得多,叻的一聲無明窠臼就給打破,無明窠臼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佛性了;或者六根齊用,清清淨淨的,將一切外緣放下,眼根反觀觀自性,耳根反聽聽自性,鼻根反聞聞自性,舌根反嚐嚐自性,身根反覺覺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這樣用功得多,機緣成熟,叻的一聲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看見佛住了;又或者隨用一根,統領五根,好比用主帥統領兵將來進攻敵人一樣,譬如用意根來做主將,領帶其余五根,向無明窠臼來進攻,眼、耳、鼻、舌、身都歸到意根上去,放下萬緣,清清淨淨的起一個純淨的思想,來向心裏研究,研來研去,研究得多,工夫純熟,叻的一聲,無明窠臼就會破的;又或者我們沒有時間靜坐來用工,就無須修攝六根,眼由他看,其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來照顧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尋獲一樣,如此觀照,機緣一到,叻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修大乘不斷妄想煩惱,《大寶積經》中,文殊菩薩說:“佛性從煩惱中求得。”
參話頭、參偈頌、參公案,大乘用功名目雖然不同,意思是一樣的。參話頭最要緊的是下疑情,單刀直入,一定會悟。
如參“念佛是誰”?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從見聞覺知起來的,假如不起念,是見聞覺知,非是佛性。識取自己本來面目,本來不起念,如如不動,念佛與本來佛性不相于,二六時中,向身內識取本來佛性,不要向外求,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就可以見本來佛性。
如參“本來面目在那裏?”宜先明白,起念是見聞覺知,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空無所有是無始無明,本來面目如如不動。向無始無明那裏識取,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就會見著本來面目。
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宜先明白,所謂萬念從見聞覺知起,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指見聞覺知,識指認識。萬法從本來面目生,如如不動,亦不起念。見聞覺知,將萬念歸一念,向無始無明識取本來面目,識來識去時機一到,叻的一聲,豁然貫通,就可以看見萬法從自性生。
如參“父母末生以前,那一個是自己本來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一念不覺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陰身受生死,因未見佛性故。如何方能見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父母既生以後是見聞覺知的靈性,明白本來面目,識取後,永不人輪回胎胞。此人因被無始無明窠臼遮障,我們就從無始無明識取,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本來面目自性即出現,明心見性後,話頭就用不著了。
禅宗是頓教,一悟便悟,不分階級漸次。一般人主張參禅要破本參、重關、末後關,名“破叁關”,乃是後人僞造。叁關之說分兩種,出在古祖師公案:“黃龍叁關”、“高峰叁關”。“黃龍叁關”:“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的生緣在何處?”正當交鋒,卻後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複垂腳曰:“我腳何似驢腳?”名曰“黃龍叁關”。“高峰叁關”:語驗學者“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何有明有不明?”“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名曰“高峰叁關”。叁關之語是祖師接引學人用的機鋒轉語。
解悟是理悟,證悟禅是事悟。宗是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是事悟。大慧禅師謂自己大悟十八遍,小悟不…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