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总院事,依之虽久,然未有省发。每咨袁州杨歧方会禅师参,明曰:“库司事繁,且去。”他日又问:“监寺异日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一日明适出,雨忽作,师侦之小径,既见,遂搊住口:“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明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末卒,师大悟,即拜于泥涂。此段下疑情在“知是般事便休”。
签判刘经臣居士,字兴朝。初于佛法未之信。会东林(照觉)总禅师,启迪之。因醉心祖道,既而谒慧林冲(禅师)。于僧问:“如何是诸佛本源?”答曰:“千峰寒色。”语下有省。此段下疑情在“诸佛本源”一语。
清献了赵忭,字悦道。年四十余,摈去声色,系心宗教。合佛慧来居衢之南禅,日视之,慧未容措一词。后典青州,政事之余多宴坐,忽大震雷惊,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茫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慧闻笑曰:“赵悦老撞彩耳。”公尝自题偈,斋中曰:“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从前赵四郎。”后曰:“切忌错认。”
漳州保福本权禅师。黄山谷初有所入,问晦堂:“此中谁可与语?”堂曰:“漳州权。”师方督役开田,山谷同晦堂往致问曰:“直岁还知露柱生儿么?”师曰:“是男是女?”黄拟议,师挥之,堂谓曰:“不得无礼。”师曰:“这木头不打更待何时?”黄大笑。上堂,举寒山偈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伦比,教我如何说?”老僧即不然,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伦比,来朝日出东。”传此以为笑,死心和尚见之,叹曰:“权兄提喝若此,诚不负先师所付嘱也。”此段下疑情在“吾心似灯笼”。
左丞范仲居士,字致虚,由翰苑守豫章。过圆通谒旻禅师,茶罢曰:“某行将老矣,堕在金紫行中,去此稍远。”通呼内翰,公应诺,通曰:“何远之有?”公跃然曰:“乞师再垂指示。”通曰:“去此洪都有回程。”公伫思,通曰:“见即便见,拟思即差。”公豁然有省。此段下疑情在“见即便见”一语。
莫将尚书,字少虚,管西蜀时,谒南堂咨决心要,堂使其问好处提撕。适如厕,闻秽气,急以手掩鼻,遂有省。即呈偈曰:“从来姿韵受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又在鼻尖头。”堂答曰:“一法才通法法周,纵横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年伏,碧眼胡僧笑点头。”此段下疑情在“得来元在鼻尖头”。
龙图王萧居士,字观复。留昭觉日,闻开静声有省,问南堂曰:“某有个见处,才被人问却开口不得,末审过在甚处?”堂曰:“过在有个见处。”堂却问:“朝旆几时到任?”公曰:“去年八月四日。”堂曰:“自按察几时离衙?”公曰:“前月二十。”堂曰:“为甚么道开口不得?”公乃契悟。此段下疑情在“开口不得”与“为甚么道开口不得”两语。
大慧禅师问僧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作么生会?”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某但怎么会。”师曰:“抱取猫儿来。”僧无语,师便喝出。又云:“但得本,莫愁末,空却此心是本。既得本,则种种语言、种种智慧、日用应物随缘、七颠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恶、或顺或逆,皆末也。于随缘处能自觉知,则无少无剩。”此段下疑情在“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数语。
道一禅师曰:“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此段参“法性本有”一语。
道信祖师告牛头禅师,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此段下疑情在“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天台云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备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此段下疑情参“本来湛然”一语。
司空山本净禅师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此段下疑情在“若会应处本无心”一语。
百丈禅师,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此段下疑情在“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无业禅师告弟子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虚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习之。”言讫跏趺而逝。此段下疑情在“无一法可得”。慧忠国师曾说:“见闻觉知不是佛性。”又《维摩诘经》说:“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求法,非求法也。”乃指未明心见性而言,若明心见性,则见闻觉知皆是佛性。
沩山禅师上堂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无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此段下疑情在“情不附物”一语。
杭州兴教洪寿禅师,同国师普请次,闻堕薪有省,作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此偈下疑情参“全露法王身”一语。
佛果禅师示众云:“直下如悬崖撒手,放身舍命,舍却见闻觉知,舍却菩提涅槃、真如解脱,若净若秽,一时舍却,令教净裸裸、赤洒洒,自然一闻千悟,从此直下承当。却来反观佛祖,用处与自己无别,乃至闹市之中,四民浩浩,经商贸易,以至于风鸣鸟噪,皆与自己无别。然后佛与众生为一,烦恼与菩提为一,心与境为一,明与暗为一,是与非为一,乃至千差万别悉皆为一。不可搅长沙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都庐浑成一片,而一亦不立,然后行是行,坐是坐,着衣是着衣,吃饭是吃饭,如明镜当台,胡来胡现,初不作计较,而随处现行。”此段下疑情参“令教净裸裸、赤洒洒”一语。
以上所举公案偈颂法语,学者择其与自己性情相近者参究。参公案偈颂法语时,先将全段大意研究清楚,然后取一语用功,使心志易于集中不致散乱。下疑情譬如失了宝珠,一心一意要把宝珠找回,无时无刻无不放在心头,机缘一至无始无明叻的打破,豁然贯通,遂得本心,就好似把宝珠找回了。
本文依依大乘精舍印经会〈民国七十三年五月〉《月溪法师语录》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校核。欢迎引用流通。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