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一)▪P17

  ..續本文上一頁之總院事,依之雖久,然未有省發。每咨袁州楊歧方會禅師參,明曰:“庫司事繁,且去。”他日又問:“監寺異日兒孫遍天下在,何用忙爲?”一日明適出,雨忽作,師偵之小徑,既見,遂搊住口:“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不說打你去。”明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語末卒,師大悟,即拜于泥塗。此段下疑情在“知是般事便休”。

  簽判劉經臣居士,字興朝。初于佛法未之信。會東林(照覺)總禅師,啓迪之。因醉心祖道,既而谒慧林沖(禅師)。于僧問:“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千峰寒色。”語下有省。此段下疑情在“諸佛本源”一語。

  清獻了趙忭,字悅道。年四十余,擯去聲色,系心宗教。合佛慧來居衢之南禅,日視之,慧未容措一詞。後典青州,政事之余多宴坐,忽大震雷驚,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茫如水。一聲霹雳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慧聞笑曰:“趙悅老撞彩耳。”公嘗自題偈,齋中曰:“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世人欲識高齋老,只是從前趙四郎。”後曰:“切忌錯認。”

  漳州保福本權禅師。黃山谷初有所入,問晦堂:“此中誰可與語?”堂曰:“漳州權。”師方督役開田,山谷同晦堂往致問曰:“直歲還知露柱生兒麼?”師曰:“是男是女?”黃擬議,師揮之,堂謂曰:“不得無禮。”師曰:“這木頭不打更待何時?”黃大笑。上堂,舉寒山偈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倫比,教我如何說?”老僧即不然,吾心似燈籠,點火內外紅。有物堪倫比,來朝日出東。”傳此以爲笑,死心和尚見之,歎曰:“權兄提喝若此,誠不負先師所付囑也。”此段下疑情在“吾心似燈籠”。

  左丞範仲居士,字致虛,由翰苑守豫章。過圓通谒旻禅師,茶罷曰:“某行將老矣,墮在金紫行中,去此稍遠。”通呼內翰,公應諾,通曰:“何遠之有?”公躍然曰:“乞師再垂指示。”通曰:“去此洪都有回程。”公伫思,通曰:“見即便見,擬思即差。”公豁然有省。此段下疑情在“見即便見”一語。

  莫將尚書,字少虛,管西蜀時,谒南堂咨決心要,堂使其問好處提撕。適如廁,聞穢氣,急以手掩鼻,遂有省。即呈偈曰:“從來姿韻受風流,幾笑時人向外求。萬別千差無覓處,得來又在鼻尖頭。”堂答曰:“一法才通法法周,縱橫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年伏,碧眼胡僧笑點頭。”此段下疑情在“得來元在鼻尖頭”。

  龍圖王蕭居士,字觀複。留昭覺日,聞開靜聲有省,問南堂曰:“某有個見處,才被人問卻開口不得,末審過在甚處?”堂曰:“過在有個見處。”堂卻問:“朝旆幾時到任?”公曰:“去年八月四日。”堂曰:“自按察幾時離衙?”公曰:“前月二十。”堂曰:“爲甚麼道開口不得?”公乃契悟。此段下疑情在“開口不得”與“爲甚麼道開口不得”兩語。

  大慧禅師問僧曰:“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作麼生會?”曰:“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某但怎麼會。”師曰:“抱取貓兒來。”僧無語,師便喝出。又雲:“但得本,莫愁末,空卻此心是本。既得本,則種種語言、種種智慧、日用應物隨緣、七顛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惡、或順或逆,皆末也。于隨緣處能自覺知,則無少無剩。”此段下疑情在“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數語。

  道一禅師曰:“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複更迷。如日出時,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即除,即是無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屬坐,坐即有著。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日,坐起相隨,戒行增薰,積于淨業。但能如是,何慮不通?”此段參“法性本有”一語。

  道信祖師告牛頭禅師,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叁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阙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佛。”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不非心。”師曰:“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複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此段下疑情在“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天臺雲居智禅師,嘗有華嚴院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義雲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舍,體自備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此段下疑情參“本來湛然”一語。

  司空山本淨禅師偈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此段下疑情在“若會應處本無心”一語。

  百丈禅師,上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此段下疑情在“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無業禅師告弟子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虛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爲境惑,一爲境惑,流轉不窮。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經雲:“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汝等勤而習之。”言訖跏趺而逝。此段下疑情在“無一法可得”。慧忠國師曾說:“見聞覺知不是佛性。”又《維摩诘經》說:“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求法,非求法也。”乃指未明心見性而言,若明心見性,則見聞覺知皆是佛性。

  沩山禅師上堂雲:“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僞,無背無面,無詐無妄,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爲,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此段下疑情在“情不附物”一語。

  杭州興教洪壽禅師,同國師普請次,聞墮薪有省,作偈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此偈下疑情參“全露法王身”一語。

  佛果禅師示衆雲:“直下如懸崖撒手,放身舍命,舍卻見聞覺知,舍卻菩提涅槃、真如解脫,若淨若穢,一時舍卻,令教淨裸裸、赤灑灑,自然一聞千悟,從此直下承當。卻來反觀佛祖,用處與自己無別,乃至鬧市之中,四民浩浩,經商貿易,以至于風鳴鳥噪,皆與自己無別。然後佛與衆生爲一,煩惱與菩提爲一,心與境爲一,明與暗爲一,是與非爲一,乃至千差萬別悉皆爲一。不可攪長沙爲酥酪,變大地作黃金,都廬渾成一片,而一亦不立,然後行是行,坐是坐,著衣是著衣,吃飯是吃飯,如明鏡當臺,胡來胡現,初不作計較,而隨處現行。”此段下疑情參“令教淨裸裸、赤灑灑”一語。

  以上所舉公案偈頌法語,學者擇其與自己性情相近者參究。參公案偈頌法語時,先將全段大意研究清楚,然後取一語用功,使心志易于集中不致散亂。下疑情譬如失了寶珠,一心一意要把寶珠找回,無時無刻無不放在心頭,機緣一至無始無明叻的打破,豁然貫通,遂得本心,就好似把寶珠找回了。

  本文依依大乘精舍印經會〈民國七十叁年五月〉《月溪法師語錄》版本登錄、修正部份標點,並校核。歡迎引用流通。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