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仁者!要识取无法可说的,然后能识得一切法皆是佛法。有识得无法可说的请出。”众皆默然。师云:“无法可说的在那里?”师竖一指云:“在这里。”遂下座。
--------------------------------------------------------------------------------
示众法语
师示众云:“禅宗最要紧的是要明白“离四句、绝百非”不是佛性。甚么是四句百非?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甚么是百非?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因为“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故四句非真实理。此四句每句复成四句,“有”字句变为四句就是“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字句变为四句,就是“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句变为四句,就是“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句变为四句,就是“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四句中每句各四句成十六句,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百句皆非真实,故名“百非”。佛性本体是如如不动,当体就没有四句百非,若不用功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用脑筋去离四句绝百非,永不能见到佛性。离四句绝百非之后,我执、法执已破,但落放空执,不是佛性,到此境界就是古人所谓“一念不生受后有,心法双忘尚余尘”的境界。古人又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又云:“百尺竿头不动尘,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此境界就是佛所说的“幽闭法尘”、六祖说的“无记空”、临济祖师说的“黯黯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所以离四句、绝百非的,就是古人所谓“在鬼窟里做活计”,不是究竟的法门。”
师示众云:“在佛法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相对与绝对。老子的“无能生有”是有无相对,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是生死相对,庄子的“蝴蝶梦”是醒梦相对,《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相对,周濂溪的“无极生太极”是有无相对,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是有无相对,小乘的“断六根得清净”是染净相对,二乘的“断一念无明得无始无明”是生灭相对,“起念是背觉合尘,灭念是背尘合觉”是起灭相对,“染是识,净是智”是染净相对,“将恶思想改为好思想”是好恶相对,“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是觉迷相对,“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起灭相对,惟有佛性是绝对的。见闻觉知的觉才会迷,迷与觉对,大觉与小觉对,了解佛理深是大觉,了解浅是小觉,始觉与本觉相对,本觉是净,始觉是染,染净相对。若能打破无明窠臼明白大觉佛性,则一切相对皆变为绝对的佛性。”
师示众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虽是儒家的话,但我们出家人听了亦有很深的感触。佛法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人的著述主张,其说不一,我在开示中已讲过,道安、慧远、僧肇、吉藏他们的主张,大多是从老子的道理脱胎而来的,多半是双关语、隔靴搔痒的话,不是明心见性本地风光的话。尤其是僧肇《宝藏论》“寂而常照。照两常寂”这两句话,害人最深,流传最广。最普遍是主张“妄念起是众生,妄念断是佛性”,这句话莲池大师说过。从前我认为妄念断了是佛性,后来看大乘经典,才知不是佛性,乃是“幽闭法尘”。一念无明断了不是佛性,乃是二乘修十二因缘的方法;又有主张六根断便是佛性,经中说:“返闻闻自性。”古人说生死从六根中来,要了脱生死,还是要用六根,断六根的方法,乃小乘而修,小乘是认见闻觉如为佛性。清凉国师说:“至道本乎一心,心法在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现量则感苦纷然,悟其性则空明廓彻。”这几句话亦不是明心见性的话,是见闻觉知的脑筋不住,住与不住与佛性了不相干。说法亦是住,不住那里会说法?乃误认灵性为佛性。”
“如一般人讲《金刚经》的解释:“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若照这三句话来用功则落于空,那能明心见性?《金刚经》的宗旨是“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就是用方便般若的六根观照,破无始无明证实相般若。清凉国师又说:“真界玄微,非言语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这几句话亦非明心见性的话。对境无心是不执着前境,对境有心无心,与佛性了不相干。佛说法亦是有心,如果无心那里会说法?是脑筋作用,非佛性也。圭峰禅师说:“不怕妄起,只怕觉迟。”起妄是见闻知觉,觉妄亦是见闻知觉,并非佛性。憨山大师说:“染是识,净是智。”染净是相对,一样是识并非佛智。”
“憨山大师《梦游集》中〈云谷禅师传〉云:“云谷禅师年十九,即决志操方,寻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法舟济禅师续径山道,掩关于郡之天宁。师往参叩,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师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师依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一日受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复请益舟,乃蒙印可。”我们看云谷禅师悟道因缘,可以拿来做我们参禅用功的榜样。”
“注经典先应采择,解释佛性参禅用功,怎么样明心见性,其正当方法及错误之处,开示中已说过,不必再说。我们现在用功,第一、要依佛说的了义大乘经典。第二、要依明心见性祖师开示法语。了义经是专门为大乘人说,不为小乘、中乘说,说大乘法是依法不依人,不依人是不依二乘小乘人。依大乘是顿教,二乘小乘是渐教,祖师语录完全景大乘顿教法门,不依二乘小乘渐教。古人说:“欲知三岔路,须问过来人。”若问不是过来人,寻南指北,则越走越错得远。佛说:“错用功夫如蒸沙作饭,纵经尘劫:只名熟沙,其非饭本。如是等辈,可为怜憨。”我们现在想恢复古来佛祖旧有的精华,然后佛法才不会落于外道、老庄、儒家、理学家的邪说。佛法旧有的精华是甚么呢?就是四乘法门。将四乘分别清楚,小乘声闻是修四谛断六根,认见闻知觉为佛性;二乘缘觉是修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认无始无明为佛性;大乘菩萨修六度,修静虑禅,不断六根,利用六根破无始无明见佛性。小乘、中乘是渐教,大乘是顿教,有的是先修小乘、二乘再修大乘,有的是直修大乘,最上乘是世尊拈花。我们去佛已远,祖师喝棒痛骂,明眼宗师又少,能先把四乘分清楚,则用功时不会错走路途,这是出家修行最重要的一件事。”
师示众云:“参禅用功的方法,上面已经说过很多,现在再把重要的说一说。用功修行譬如走路,应该有目标有宗旨,择定一条妥当的路循着走去,非走到最后目的地不停止,不要今天走南,明天又走北,走来走去走到筋疲力倦还没有达到最后的地步。所以修行用功,参禅是参禅,念佛是念佛,修密是修密,各是一条路,虽然都可以达到成佛的地点,但走路的时候不能同时走两条路的。所以修参禅的不要同时修念佛,修密宗的不要同时修参禅,各是一条路。每见一般人主张禅净双修,修参禅同时要诵经、拜忏、持咒等等,实非佛祖所传本来方法。如修净土则以念佛为主,诵经、礼拜、持咒为助,乃是正法,但参禅则用不着,不可混在一起,把工夫误了。故德山和尚说:“比丘行脚当具正眼,诵经礼拜,是为魔民,营造殿宇,又是魔窟。”德山和尚意思乃是先要专心参禅明心见性,然后能度众生,到那时就是营造殿宇,引导大众,亦是正事。”
师示众云:“有一般人讲说众生本是佛,只因起一念无明轮转生死,假若将一念无明断尽,当下就是佛。这样说法实在大错!假若本来是佛,起一念无明是众生,无明断是佛,佛又为众生,众生又为佛,则成佛仍有轮转?经里并无众生本来是佛之说。经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本来不是佛,众生本来是众生,一切众生个个皆有佛性,见佛性后永久是佛,不会再变为众生,见佛性后,妄念无明变为佛性。””
师示众云:“禅宗说的打破无明窠臼,亲见本来佛性,一般多误会断一念无明,越断愈多,总不会见佛性。断一念无明是十二因缘修的二乘法门,老子的“无能生有”不是大乘;二乘人是一念断尽,认无明窠臼为佛性;修大乘是不断妄念,用六根的妄念,随便那一根破无明窠臼见佛性。二乘断一念无明,是暂时断,不是永久断;大乘破无明窠臼以后,一破永破,不会再有。断一念无明是暂时断,断后又起。修二乘断一念无明,修大乘破无始无明,不同之点应特别注意,不能将破无明窠臼错修成断一念无明。”
师示众云:“学佛的人是要将两种无明分别清楚,参禅的也是讲破无明,讲经也是讲破无明,“无明”两字虽一样,里面分别大大不同,分“无明窠臼”及“无明妄念”。“无明妄念”是从灵性见闻觉知起的,修十二因缘的二乘法门,不过是暂时灭,灭了还要起,不算是明心见性。“无明窠臼”是将妄念断尽,无知无觉、无善无恶、黑黑暗暗、一无所有,我们本来面目的佛性,就是被他遮藏在里面。修大乘的静虑禅,就是利用妄念的六根,随便那一根,向内将无知无觉、黑黑暗暗的无明窠臼打破,一破永破,不会再有,就亲见本来面目的佛性了。无明窠臼与无明妄念应切实分别清楚。总而言之,修二乘断一念无明是断了又起…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