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云:“五解脱智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动,名解脱知见香。”
四乘
《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文字
《坛经》云:“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法身
僧问慧忠国师:“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心所之,是颠倒见。”
不断一念无明
“若只百物不思,念头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坛经》云:“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顿渐
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真如是念之体,念即真如之用。
真如有知有觉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不立文字
《涅槃经》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末曾说一字。”《金刚经》言:“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亲近知识
《坛经般若品》:“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典,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南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无障碍,色香味触常三昧
《黄檗传心法要》云:“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如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说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声闻
大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
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黄檗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三身说法 文字
《传心法要》云:“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报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南岳四月八日生
南岳大慧禅师,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于凤仪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业。”帝传敕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其家。(古尊宿语录)
相对法
《百丈广录》:“善果限满恶果便到,得佛则有众生到,得涅槃则有生死到,得明则有暗到,但是有漏,因果翻覆,无有不相酬。敬者,若欲免见翻覆之事,但割断两头句,量数管不着,不佛不众生,不亲不疏,不高不下,不平不等,不去不来,但不着文字,隔渠两头捉汝不得,免苦乐相形,免明暗相酬,实理真理,亦不真实,虚妄亦不虚妄,不是量数物,喻如虚空,不可修治,若心有少许作解,即被量数管着。”
三句
《古尊宿语录》百丈云:“夫教语皆三句相连,初、中、后句。初直须教渠发善心,中破善心,后善名好善,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法、非法、非非法,总与么也。若只说一句,令众生入地狱;若三句一时说,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说到如来鉴觉是自己佛,是初善;不守住如令鉴觉,是中善;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后善。若染一切有无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道,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
又云:“禅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亦云:“但融洽表里,心尽即得。”
欲界无禅
又云:“说道欲界无禅,亦是带一只眼人语。欲界无禅,凭何得至色界?先因地上习二种定,然后得至初禅。有想定无想定,有想定生色想四禅天,无想定生无色界四空等天,欲界灼然无禅,禅是色界。”
四句百非外道
百丈大智禅师云:“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执有即属常见外道;执无即属断见外道;执亦有亦, 无,即属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只如今但莫作佛见涅槃等见,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名正见。无一切闻,亦无无闻,名正闻。”(是名摧伏外道)
三恶欲
《涅槃经》云:“有三恶欲:一、欲得四众围绕。二、欲得一切人为我门徒。三、欲得一切人知我是圣人及阿罗汉。”
本地无明
百丈:“在众生名因中说果,在佛名果中说因;在佛名转*轮,在众生名*轮转;在菩萨名璎珞庄严具,在众生名五阴丛林;在佛名本地无明,是无明明故云:无明为道体,不同众生暗蔽无明。”
认无明为佛性
临济云:“山僧说向外无法,学人不会便即向里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颚,湛然不动,取此为是祖门佛法也。大错!是你若取不动清净境界为是,你即认他无名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此之是也。”
名句由脑筋造
又云:“且名句不自名句,还是你目前昭昭灵灵、鉴觉闻知,照烛底安一切名句。”
死水不动
石门慈照禅师云:“拟心即乖,动念即差,不拟不动,不在死水里作活计。”
佛经不属见闻觉知
南泉云:“真理自通,妙用自足,大道无形,真理无对,所以不属见闻觉知。”
又云:“如今多有人唤心作佛,唤智为道,见闻觉知皆是道,若如是会者,反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头。故大士呵迦旃延以生灭心说实相法,皆是情见。”
又云:“真理一如,更无思想,才有思想,即被阴拘,便有众生,名有法名。”
心不可观
僧问子湖神禅师:“如何是一心三观?”师云:“我当不见有一心,你唤甚么作三观?”
棒
汾阳云:“识得拄杖子,一生参学毕。”
云山有时以拄杖打地下云:“你若是个汉,忽然此里闻声悟了,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甚么过?”
镜清问玄沙:“学人乍人丛林,请师指个入路?”沙云:“还闻偃溪水声么?”清云:“闻声。”沙云:“从此里入。”海会演云:“果是得入,一任四方八面;若也未然,辄不得离却此里。”
玄沙云
“饭箩里坐饿死人,水里没头浸渴死汉。”
文字无碍
《般若经》云:“经书咒术、一切文字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治生无碍
《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海会演语
苦匏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作风
秘魔擎拳、禾山打鼓、石巩弯弓、雪峰辊毯、罗汉书字、大随烧菴、国师水(木+宛)、归宗拽石、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无业才有人问,便道:“莫妄想”、赵州茶、云门饼、、天龙一指。
南北宗之分
唐宝宗问弘辩禅师曰:“禅宗何有南北之名?”师对曰:“禅门本无南北,昔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展转相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游此方为初祖。暨第五祖弘忍大师,在靳州东山开法,时有二弟子,一名惠能,受祖法居岭南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场化。其后神秀门人普寂立本师为第六祖,而自称七祖,其所得法虽一,而开道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味、鼻根
海会演禅师,上堂云:“春风别有巧工夫,吹绽百花品类殊。唯有牡丹并芍药,时人一见便欢娱。且道纳僧分上,成得甚么边事?拈来嗅罢归何处,透骨馨香付老卢。”
耳根
广教省禅师,因僧入室请益“赵州和尚柏树子”话,师云:“我不辞与汝道,汝还信么?”僧云:“和尚言重,争敢不信?”师云:“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其僧豁然,不觉失声云:“哪!”师云:“汝见个甚么道理?”僧便以颂对云:“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师为忻然。
大愚禅师示众云:“一击响玲珑,喧轰宇宙通。知音才侧耳,项羽遇江东。与么会,恰认得驴鞍桥作阿爷下颔。”
龙门佛眼禅师上堂云:“从上诸圣见人乐着尘劳不求出离,遂生怜愍之心,告之曰:“汝随声逐色,名曰狂人。”大众,好言惭槐,诸圣恁么道!虽然如是,已是打开布袋,不能折合得。龙门今日倒底倾出,有人得者,永息希求。”乃拈拄杖卓一下云:“岂不是声?汝寻常作么生随?”又举拄杖曰:“岂不是色?汝寻常作么生么逐?还会么?若能随逐元无传,便是丛林了达人。久…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