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立”
又上堂:“大众,或有人唤上座,上座便应,设使不应,心中也须领览。今时学人便道:“应底是也,领览底是也。”若如此会便是入地狱汉子。是即且置,且道面前是阿谁唤你?是有人唤耶?是无人唤耶?还裁断得么?若是有人唤,山精鬼魅唤汝时,天魔外道唤汝时,如何辩白?若道无人唤汝,又不聋不騃,如何得无人唤?此个是十二时中生死路头事。诸人明得么?有人唤,生迷乱;无人唤,遭系绊。若能行,生死断,万两黄金终不换。”下座。
持戒
龙门佛眼禅师云:“大凡修行须是离念,此个门中最是省力,只要离却情念,明得三界无法,方解修行,离此外修较似辛苦。不见古来有一持戒僧,一生持戒,忽因夜行踏着一物作声,谓是一虾蟆腹中有子无数,故惊悔不已。忽然睡着,梦见如勺虾蟆来向索命,其僧后惺怖惧。及至天晓观之,乃一老茄耳,其僧当下疑情顿息,方知道三界无法,始解履践修行。山僧问你诸人,假如夜间踏着时,为误虾蟆?为误是老茄?若是虾蟆,天晓看是老茄;若是老茄,天未晓时,又有虾蟆索命。还断得么?山僧试为诸人断看。虾蟆情不脱,茄尚犹存。要得无茄解,日午打黄昏。”
佛性
《楞严经》云:“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持戒
《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
得道全靠自己
龙门佛眼禅师上堂云:“诸仁者,得底人终不自异于人,而从前千圣悉所称赞,实有异于人处。譬如二人同胞胎共父母,同舍同学,同一师授,至于饮食语言之间悉无有异。一日同入试院,同一题目,而一人得第,一人落第,及第者永异民庶,落第者乃是常人。是二人初无改易,而贵贱高低有异。情如得与不得,初无有异,而一人得之,位齐诸圣,一人迷之,遂作凡夫,人虽不殊,迷悟辽远。大众,可不惊怖者哉!所以香林和尚云:“老僧二十年前,见与我一般辈人尽皆得道,我日夜思量他得个甚么,便如此去?我二十年中常看,后来也得这么。”你看他先德苦切之言,实可取信,定可守株,徒丧日月,各宜体悉,已后也须得去,不劳久立。”下座。
参话头
龙门佛眼禅师云:“不见四、五十年前有茶陵布和尚作山主时,因归山化士到,言语间举僧问法灯:“百尺竿头如何进步?”灯云:“恶。”由是每日参详,正于吃粥吃饭时未尝离念。一日因赴外请,骑驴子过桥,桥顿陷驴子脚倒,不觉口中云:“恶!”忽然大悟。乃有悟道颂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诸尘劳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个便是样子,唤作实头参学。”
见闻
又云:“看来多只在眼耳见闻觉的处磋道了也,须是不离分别心,识取无分别心,不离见闻识取无见闻底。不是长连床上闭目合眼,唤作无见,须是即见处便有无见。所以道:“居见闻之境,而见闻不到;居思议之地,而思议不及。”久立。”
又云:“如今被人问着不得,过在甚么处?盖为于无色处见色,无声处闻声,无道理处强作道理,无主宰中强作主宰。此里消遣不下,唤作翳眼犹存,空花乱坠。何故?只为心存在,便道不得。”
参禅病
又云:“今时人参学错学,不出二种病:一是五蕴窟宅无言无说,无形无(假-人),湛然不动,便道:“任他佛祖出来,我亦只恁么。”此是一病。次认能言能语能闻、运用绝为、行住坐卧者,此亦是一病。你还知道动是苦本,风力所持么?若有人能离此二病,解去体究者,此人须有个省发时节;若不如是,亦无整顿处。又有二种善知识,为两般学人方便苦口,有一般学人自作道理,自吐个消息,进前退后,竖拳合掌以为禅道,善知识见他这么,便苦问伊道:“你错了也,你无事硬认著作么?”此是一种善知识。又有一般学者云:“某甲不会不知,末审如何?某甲并无个契入处。”是故善智识见伊怎么了,便问伊道:“你无事,用求会求入作么?”此亦是一种善知识。前后两般学者,若闻善知识这么道,善能回光体见,必然明得;若只不会,是自生退座,任是一千年也只这么。常在其中便道不会,求契合有什么日子?须是不立限量,直下当取始得。”
又云:“寻常例以前念为是,以后念照之,前后追逐,以心用心,心则成境,率初已成心境了,展转更不堪。如今后念不取,自无起灭处,当处解脱,念本不生,何更有有无意想为八回碍?一念悟心成正觉,此之谓也。念念无生,念念无相,与虚空等,触物遇缘皆佛之妙用,无丝头许对待,衣珠独耀,十方世界事目击可了,不俟举意然后知之。”
专一
又云:“譬如有力人负一百二十斤担过独木桥,不倾不侧,何物扶持得如此耶?其精致无杂而已,为亦尔。经中称:“譬如狮子捉象亦全其力,捉兔亦全其力。”人问:“拿甚么力?”曰:“不欺之力。”但见一毛管异于心者,则丧身命,故达道人,无有不是者。此力甚大,但为无边恶觉侵蚀,致合力用有亏,若无如许多异法、异状异缘异念,则随心转变自在无碍。道不用苦求,求之即道失;事不在苦融,融融即事有。不求不融,道与事之会也,则何事而非道耶?岂不闻昔人闻板鸣,乃抚掌大笑曰:“我会也!我会也!”此岂不是顺理而学?”
参禅须返看自己回光返照
龙门佛眼云:“先师道:“如人睡着,将一点粪着在鼻端上,初不觉知,及至起来,或闻臭气,嗅褊衫,谓是褊衫臭,遂脱却褊衫,拈得物来一切皆臭,不知道臭在他鼻上,忽有智人向伊道:“不干别物事。”刚自不信,智人云:“你但将手向鼻上揩看,则是不肯,若肯揩一揩,方知早较些子。遂以水洗去之,全无臭气,若嗅一切物,元来皆无臭气。”参禅亦然,不肯自休歇向己看,下寻合那,下寻会解,觅道理做计较,皆总不是,若肯回光就己看之,无所不了。不见道:“一根既返源,六用皆不行。”但如此观,却有悟明分。”
又鼓山圣国师:“诸和尚还合么?此事不露,盖为尘沙劫来多游异径,所以于自己事却成违背。如今若欲得易会么?但是从前记持食噉之事,一时泻却着,身心纯一去、一片去,忽被道伴触拨着,此事便发明去。所以鼓山曾向兄弟道:“譬如一池沼,众人共看,但把枝搅其水,觅见形影了不可得,转浑转浊,所以傍边有一人便问:“汝与么搅作么?”云:“我要见形影。”被便汝一咄:“这痴汉与么搅,驴年去!”任经尘沙劫,无有见期。汝但一时放下扙着,各自休歇去,良久中间波澄浪静,沙土自沉,非但形影,森罗万象悉现其中。”这里便须问得这水始得。咄!这水还照也无,若道照,亦见汝与么道;若道不照,亦是汝与么道。水道甚么?虽然如此,须问得水有水句:若问不得,问者无功。这个便是验兄弟处。”
用功
云庵真净禅师云:“佛法两字,真是难得人。有底不信自己佛事,唯凭少许古人影响,相似般若所知境界定相法门,动即背觉合尘,黏将去脱不得。或学者来,如印印泥,第相传授,不唯自误,亦乃误他。洞山门下无佛法与人,只有一口剑,凡是来者一一斩断,使伊性命不存,见闻俱泯,却向父母未生前与伊相见,见伊续向前使为斩断,然则刚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莫有无罪的么?只好与三十拄杖。”
声
又上堂,举古德问僧云:“是甚么声?”云:“蛇蟆蛟虾声。”德云:“将谓众生苦,更有苦众生。”又有古德问僧曰:“是甚么声?”曰:“雨滴芭蕉声。”德曰:“莫谤如来正*轮。”师云:“有一转语,可以安邦定国主圣贤;有一转语,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若是辨得出,许汝于十字路头不畜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往来真善知识;若辨不出,炙脂帽子、鹘臭布衫,且与么东过西过。”喝一喝下座。
真净禅师
《圜悟佛果语录》“僧问:“黄龙三关即不问,如何是杨岐栗棘蓬?”师云:“天下人吞不得。””
“依旧水云间,空山踏落花。
临济三关透不透,云门一字知不知。
大启三关,末后一着。”
善知识印证
五祖演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若不遇人,十个有五双杜撰。罗山问石霜云:“起灭不停时如何?”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盖相应去,纯清绝点去。”山不契,却往岩头处问:“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喝云:“是谁起灭?”山于此大悟。”
圆觉
宋孝宗问灵隐佛照禅师云:“且如经中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放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大意如何?”师云:“这个境界须是亲证,自然世出世间打成一片。”昔妙喜因谈至此,尝有颂云:“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毯去,雨打梨花蝴蝶飞。”
佛性
圜悟佛果禅师上堂云:“拨正三界窠窟,放出无位真人,透过荆棘丛林,便居常寂光土。非如非异,耀古腾兮;非色非心,超宗越格。净裸裸,绝承当,赤洒洒,没回互。只如今诸人顶门贯通一切、若能各返照内观,即坐自己家堂。所以祖师道:“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可得,谓之本源佛性,显成知解宗徒。””更云:“说似一物即不中,亦不免涉三寸路。直得不堕常情,不拘格式。诸人若能于此定当得,更不在指东划西;若定当不得,不免重重指注去也。不见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既不逐四时雕,又能为万象主,且当阳截断路头,如何趣向?还委悉么?”
绝对
圜悟佛果禅师云居时,上堂云:“云居开大洪炉,不止烹佛烹祖,但有一切持来,烈焰堆中辨取,是则当处平和,不是切宜退步。锻出金刚眼睛,直得乾坤独露,虽然到这田地,须知向上一路。”
牛头禅
《古尊宿语录》云:“径山有五百众,少人参请。黄檗令师到径山,乃谓师曰:“汝到彼作么生?”师云:“某甲到彼自有方便。”师到径山,装腰上法堂见径山,径山方举头,师便喝,径山拟开口,师拂袖便行。有僧问径山:“…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