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一)▪P14

  ..續本文上一頁立”

  又上堂:“大衆,或有人喚上座,上座便應,設使不應,心中也須領覽。今時學人便道:“應底是也,領覽底是也。”若如此會便是入地獄漢子。是即且置,且道面前是阿誰喚你?是有人喚耶?是無人喚耶?還裁斷得麼?若是有人喚,山精鬼魅喚汝時,天魔外道喚汝時,如何辯白?若道無人喚汝,又不聾不騃,如何得無人喚?此個是十二時中生死路頭事。諸人明得麼?有人喚,生迷亂;無人喚,遭系絆。若能行,生死斷,萬兩黃金終不換。”下座。

  持戒

  龍門佛眼禅師雲:“大凡修行須是離念,此個門中最是省力,只要離卻情念,明得叁界無法,方解修行,離此外修較似辛苦。不見古來有一持戒僧,一生持戒,忽因夜行踏著一物作聲,謂是一蝦蟆腹中有子無數,故驚悔不已。忽然睡著,夢見如勺蝦蟆來向索命,其僧後惺怖懼。及至天曉觀之,乃一老茄耳,其僧當下疑情頓息,方知道叁界無法,始解履踐修行。山僧問你諸人,假如夜間踏著時,爲誤蝦蟆?爲誤是老茄?若是蝦蟆,天曉看是老茄;若是老茄,天未曉時,又有蝦蟆索命。還斷得麼?山僧試爲諸人斷看。蝦蟆情不脫,茄尚猶存。要得無茄解,日午打黃昏。”

  佛性

  《楞嚴經》雲:“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持戒

  《首楞嚴經》雲:“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法句經》雲:“戒性如虛空,持者爲迷倒。”

  得道全靠自己

  龍門佛眼禅師上堂雲:“諸仁者,得底人終不自異于人,而從前千聖悉所稱贊,實有異于人處。譬如二人同胞胎共父母,同舍同學,同一師授,至于飲食語言之間悉無有異。一日同入試院,同一題目,而一人得第,一人落第,及第者永異民庶,落第者乃是常人。是二人初無改易,而貴賤高低有異。情如得與不得,初無有異,而一人得之,位齊諸聖,一人迷之,遂作凡夫,人雖不殊,迷悟遼遠。大衆,可不驚怖者哉!所以香林和尚雲:“老僧二十年前,見與我一般輩人盡皆得道,我日夜思量他得個甚麼,便如此去?我二十年中常看,後來也得這麼。”你看他先德苦切之言,實可取信,定可守株,徒喪日月,各宜體悉,已後也須得去,不勞久立。”下座。

  參話頭

  龍門佛眼禅師雲:“不見四、五十年前有茶陵布和尚作山主時,因歸山化士到,言語間舉僧問法燈:“百尺竿頭如何進步?”燈雲:“惡。”由是每日參詳,正于吃粥吃飯時未嘗離念。一日因赴外請,騎驢子過橋,橋頓陷驢子腳倒,不覺口中雲:“惡!”忽然大悟。乃有悟道頌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諸塵勞封。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此個便是樣子,喚作實頭參學。”

  見聞

  又雲:“看來多只在眼耳見聞覺的處磋道了也,須是不離分別心,識取無分別心,不離見聞識取無見聞底。不是長連床上閉目合眼,喚作無見,須是即見處便有無見。所以道:“居見聞之境,而見聞不到;居思議之地,而思議不及。”久立。”

  又雲:“如今被人問著不得,過在甚麼處?蓋爲于無色處見色,無聲處聞聲,無道理處強作道理,無主宰中強作主宰。此裏消遣不下,喚作翳眼猶存,空花亂墜。何故?只爲心存在,便道不得。”

  參禅病

  又雲:“今時人參學錯學,不出二種病:一是五蘊窟宅無言無說,無形無(假-人),湛然不動,便道:“任他佛祖出來,我亦只恁麼。”此是一病。次認能言能語能聞、運用絕爲、行住坐臥者,此亦是一病。你還知道動是苦本,風力所持麼?若有人能離此二病,解去體究者,此人須有個省發時節;若不如是,亦無整頓處。又有二種善知識,爲兩般學人方便苦口,有一般學人自作道理,自吐個消息,進前退後,豎拳合掌以爲禅道,善知識見他這麼,便苦問伊道:“你錯了也,你無事硬認著作麼?”此是一種善知識。又有一般學者雲:“某甲不會不知,末審如何?某甲並無個契入處。”是故善智識見伊怎麼了,便問伊道:“你無事,用求會求入作麼?”此亦是一種善知識。前後兩般學者,若聞善知識這麼道,善能回光體見,必然明得;若只不會,是自生退座,任是一千年也只這麼。常在其中便道不會,求契合有什麼日子?須是不立限量,直下當取始得。”

  又雲:“尋常例以前念爲是,以後念照之,前後追逐,以心用心,心則成境,率初已成心境了,展轉更不堪。如今後念不取,自無起滅處,當處解脫,念本不生,何更有有無意想爲八回礙?一念悟心成正覺,此之謂也。念念無生,念念無相,與虛空等,觸物遇緣皆佛之妙用,無絲頭許對待,衣珠獨耀,十方世界事目擊可了,不俟舉意然後知之。”

  專一

  又雲:“譬如有力人負一百二十斤擔過獨木橋,不傾不側,何物扶持得如此耶?其精致無雜而已,爲亦爾。經中稱:“譬如獅子捉象亦全其力,捉兔亦全其力。”人問:“拿甚麼力?”曰:“不欺之力。”但見一毛管異于心者,則喪身命,故達道人,無有不是者。此力甚大,但爲無邊惡覺侵蝕,致合力用有虧,若無如許多異法、異狀異緣異念,則隨心轉變自在無礙。道不用苦求,求之即道失;事不在苦融,融融即事有。不求不融,道與事之會也,則何事而非道耶?豈不聞昔人聞板鳴,乃撫掌大笑曰:“我會也!我會也!”此豈不是順理而學?”

  參禅須返看自己回光返照

  龍門佛眼雲:“先師道:“如人睡著,將一點糞著在鼻端上,初不覺知,及至起來,或聞臭氣,嗅褊衫,謂是褊衫臭,遂脫卻褊衫,拈得物來一切皆臭,不知道臭在他鼻上,忽有智人向伊道:“不幹別物事。”剛自不信,智人雲:“你但將手向鼻上揩看,則是不肯,若肯揩一揩,方知早較些子。遂以水洗去之,全無臭氣,若嗅一切物,元來皆無臭氣。”參禅亦然,不肯自休歇向己看,下尋合那,下尋會解,覓道理做計較,皆總不是,若肯回光就己看之,無所不了。不見道:“一根既返源,六用皆不行。”但如此觀,卻有悟明分。”

  又鼓山聖國師:“諸和尚還合麼?此事不露,蓋爲塵沙劫來多遊異徑,所以于自己事卻成違背。如今若欲得易會麼?但是從前記持食噉之事,一時瀉卻著,身心純一去、一片去,忽被道伴觸撥著,此事便發明去。所以鼓山曾向兄弟道:“譬如一池沼,衆人共看,但把枝攪其水,覓見形影了不可得,轉渾轉濁,所以傍邊有一人便問:“汝與麼攪作麼?”雲:“我要見形影。”被便汝一咄:“這癡漢與麼攪,驢年去!”任經塵沙劫,無有見期。汝但一時放下扙著,各自休歇去,良久中間波澄浪靜,沙土自沈,非但形影,森羅萬象悉現其中。”這裏便須問得這水始得。咄!這水還照也無,若道照,亦見汝與麼道;若道不照,亦是汝與麼道。水道甚麼?雖然如此,須問得水有水句:若問不得,問者無功。這個便是驗兄弟處。”

  用功

  雲庵真淨禅師雲:“佛法兩字,真是難得人。有底不信自己佛事,唯憑少許古人影響,相似般若所知境界定相法門,動即背覺合塵,黏將去脫不得。或學者來,如印印泥,第相傳授,不唯自誤,亦乃誤他。洞山門下無佛法與人,只有一口劍,凡是來者一一斬斷,使伊性命不存,見聞俱泯,卻向父母未生前與伊相見,見伊續向前使爲斬斷,然則剛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莫有無罪的麼?只好與叁十拄杖。”

  聲

  又上堂,舉古德問僧雲:“是甚麼聲?”雲:“蛇蟆蛟蝦聲。”德雲:“將謂衆生苦,更有苦衆生。”又有古德問僧曰:“是甚麼聲?”曰:“雨滴芭蕉聲。”德曰:“莫謗如來正*輪。”師雲:“有一轉語,可以安邦定國主聖賢;有一轉語,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若是辨得出,許汝于十字路頭不畜一粒米,不種一莖菜,接待往來真善知識;若辨不出,炙脂帽子、鹘臭布衫,且與麼東過西過。”喝一喝下座。

  真淨禅師

  《圜悟佛果語錄》“僧問:“黃龍叁關即不問,如何是楊岐栗棘蓬?”師雲:“天下人吞不得。””

  “依舊水雲間,空山踏落花。

  臨濟叁關透不透,雲門一字知不知。

  大啓叁關,末後一著。”

  善知識印證

  五祖演雲:“悟了須是遇人始得,若不遇人,十個有五雙杜撰。羅山問石霜雲:“起滅不停時如何?”霜雲:“直須寒灰枯木去,一念萬年去,函蓋相應去,純清絕點去。”山不契,卻往岩頭處問:“起滅不停時如何?”岩頭喝雲:“是誰起滅?”山于此大悟。”

  圓覺

  宋孝宗問靈隱佛照禅師雲:“且如經中道:“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放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大意如何?”師雲:“這個境界須是親證,自然世出世間打成一片。”昔妙喜因談至此,嘗有頌雲:“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風吹柳絮毛毯去,雨打梨花蝴蝶飛。”

  佛性

  圜悟佛果禅師上堂雲:“撥正叁界窠窟,放出無位真人,透過荊棘叢林,便居常寂光土。非如非異,耀古騰兮;非色非心,超宗越格。淨裸裸,絕承當,赤灑灑,沒回互。只如今諸人頂門貫通一切、若能各返照內觀,即坐自己家堂。所以祖師道:“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可得,謂之本源佛性,顯成知解宗徒。””更雲:“說似一物即不中,亦不免涉叁寸路。直得不墮常情,不拘格式。諸人若能于此定當得,更不在指東劃西;若定當不得,不免重重指注去也。不見道:“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雕。”既不逐四時雕,又能爲萬象主,且當陽截斷路頭,如何趣向?還委悉麼?”

  絕對

  圜悟佛果禅師雲居時,上堂雲:“雲居開大洪爐,不止烹佛烹祖,但有一切持來,烈焰堆中辨取,是則當處平和,不是切宜退步。鍛出金剛眼睛,直得乾坤獨露,雖然到這田地,須知向上一路。”

  牛頭禅

  《古尊宿語錄》雲:“徑山有五百衆,少人參請。黃檗令師到徑山,乃謂師曰:“汝到彼作麼生?”師雲:“某甲到彼自有方便。”師到徑山,裝腰上法堂見徑山,徑山方舉頭,師便喝,徑山擬開口,師拂袖便行。有僧問徑山:“…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