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一)▪P13

  ..續本文上一頁》雲:“五解脫智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動,名解脫知見香。”

  四乘

  《壇經》雲:“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文字

  《壇經》雲:“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法身

  僧問慧忠國師:“見十方虛空是法身否?”師曰:“以想心所之,是顛倒見。”

  不斷一念無明

  “若只百物不思,念頭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

  《壇經》雲:“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頓漸

  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真如是念之體,念即真如之用。

  真如有知有覺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不立文字

  《涅槃經》雲:“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中間五十年,末曾說一字。”《金剛經》言:“若謂如來有所說法,則爲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親近知識

  《壇經般若品》:“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迷人口說,智者心行,《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典,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南泉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見聞覺知見聞覺知無障礙,色香味觸常叁昧

  《黃檗傳心法要》雲:“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如爲心,爲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于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爲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舍見聞覺知說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聲聞

  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

  見聞如幻翳,知覺乃衆生。黃檗

  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叁身說法 文字

  《傳心法要》雲:“佛有叁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爲報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南嶽四月八日生

  南嶽大慧禅師,懷讓金州人也。俗姓杜。于鳳儀二年四月八日降誕。感白氣應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見,遂奏聞高宗皇帝。帝乃問何祥瑞。太史對曰:“國之法器,不染世業。”帝傳敕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其家。(古尊宿語錄)

  相對法

  《百丈廣錄》:“善果限滿惡果便到,得佛則有衆生到,得涅槃則有生死到,得明則有暗到,但是有漏,因果翻覆,無有不相酬。敬者,若欲免見翻覆之事,但割斷兩頭句,量數管不著,不佛不衆生,不親不疏,不高不下,不平不等,不去不來,但不著文字,隔渠兩頭捉汝不得,免苦樂相形,免明暗相酬,實理真理,亦不真實,虛妄亦不虛妄,不是量數物,喻如虛空,不可修治,若心有少許作解,即被量數管著。”

  叁句

  《古尊宿語錄》百丈雲:“夫教語皆叁句相連,初、中、後句。初直須教渠發善心,中破善心,後善名好善,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法、非法、非非法,總與麼也。若只說一句,令衆生入地獄;若叁句一時說,渠自入地獄,不幹教主事。說到如來鑒覺是自己佛,是初善;不守住如令鑒覺,是中善;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後善。若染一切有無等法,有取舍心在,透叁句不道,此人定言有罪;若透叁句外,心如虛空,亦莫作虛空想,此人定言無罪。”

  又雲:“禅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亦雲:“但融洽表裏,心盡即得。”

  欲界無禅

  又雲:“說道欲界無禅,亦是帶一只眼人語。欲界無禅,憑何得至色界?先因地上習二種定,然後得至初禅。有想定無想定,有想定生色想四禅天,無想定生無色界四空等天,欲界灼然無禅,禅是色界。”

  四句百非外道

  百丈大智禅師雲:“若執本清淨、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禅道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執有即屬常見外道;執無即屬斷見外道;執亦有亦, 無,即屬邊見外道;執非有非無,即屬空見外道,亦雲愚癡外道。只如今但莫作佛見涅槃等見,都無一切有無等見,亦無無見,名正見。無一切聞,亦無無聞,名正聞。”(是名摧伏外道)

  叁惡欲

  《涅槃經》雲:“有叁惡欲:一、欲得四衆圍繞。二、欲得一切人爲我門徒。叁、欲得一切人知我是聖人及阿羅漢。”

  本地無明

  百丈:“在衆生名因中說果,在佛名果中說因;在佛名轉*輪,在衆生名*輪轉;在菩薩名璎珞莊嚴具,在衆生名五陰叢林;在佛名本地無明,是無明明故雲:無明爲道體,不同衆生暗蔽無明。”

  認無明爲佛性

  臨濟雲:“山僧說向外無法,學人不會便即向裏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颚,湛然不動,取此爲是祖門佛法也。大錯!是你若取不動清淨境界爲是,你即認他無名爲郎主。古人雲:“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此之是也。”

  名句由腦筋造

  又雲:“且名句不自名句,還是你目前昭昭靈靈、鑒覺聞知,照燭底安一切名句。”

  死水不動

  石門慈照禅師雲:“擬心即乖,動念即差,不擬不動,不在死水裏作活計。”

  佛經不屬見聞覺知

  南泉雲:“真理自通,妙用自足,大道無形,真理無對,所以不屬見聞覺知。”

  又雲:“如今多有人喚心作佛,喚智爲道,見聞覺知皆是道,若如是會者,反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設使認得亦不是汝本來頭。故大士呵迦旃延以生滅心說實相法,皆是情見。”

  又雲:“真理一如,更無思想,才有思想,即被陰拘,便有衆生,名有法名。”

  心不可觀

  僧問子湖神禅師:“如何是一心叁觀?”師雲:“我當不見有一心,你喚甚麼作叁觀?”

  棒

  汾陽雲:“識得拄杖子,一生參學畢。”

  雲山有時以拄杖打地下雲:“你若是個漢,忽然此裏聞聲悟了,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甚麼過?”

  鏡清問玄沙:“學人乍人叢林,請師指個入路?”沙雲:“還聞偃溪水聲麼?”清雲:“聞聲。”沙雲:“從此裏入。”海會演雲:“果是得入,一任四方八面;若也未然,辄不得離卻此裏。”

  玄沙雲

  “飯籮裏坐餓死人,水裏沒頭浸渴死漢。”

  文字無礙

  《般若經》雲:“經書咒術、一切文字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治生無礙

  《法華經》雲:“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海會演語

  苦匏連根苦,甜瓜徹蒂甜。

  作風

  秘魔擎拳、禾山打鼓、石鞏彎弓、雪峰輥毯、羅漢書字、大隨燒菴、國師水(木+宛)、歸宗拽石、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無業才有人問,便道:“莫妄想”、趙州茶、雲門餅、、天龍一指。

  南北宗之分

  唐寶宗問弘辯禅師曰:“禅宗何有南北之名?”師對曰:“禅門本無南北,昔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展轉相傳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來遊此方爲初祖。暨第五祖弘忍大師,在靳州東山開法,時有二弟子,一名惠能,受祖法居嶺南爲六祖;一名神秀,在北場化。其後神秀門人普寂立本師爲第六祖,而自稱七祖,其所得法雖一,而開道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非禅宗本有南北之號也。”

  味、鼻根

  海會演禅師,上堂雲:“春風別有巧工夫,吹綻百花品類殊。唯有牡丹並芍藥,時人一見便歡娛。且道納僧分上,成得甚麼邊事?拈來嗅罷歸何處,透骨馨香付老盧。”

  耳根

  廣教省禅師,因僧入室請益“趙州和尚柏樹子”話,師雲:“我不辭與汝道,汝還信麼?”僧雲:“和尚言重,爭敢不信?”師雲:“汝還聞檐頭水滴聲麼?”其僧豁然,不覺失聲雲:“哪!”師雲:“汝見個甚麼道理?”僧便以頌對雲:“檐頭水滴,分明曆曆。打破乾坤,當下心息。”師爲忻然。

  大愚禅師示衆雲:“一擊響玲珑,喧轟宇宙通。知音才側耳,項羽遇江東。與麼會,恰認得驢鞍橋作阿爺下颔。”

  龍門佛眼禅師上堂雲:“從上諸聖見人樂著塵勞不求出離,遂生憐愍之心,告之曰:“汝隨聲逐色,名曰狂人。”大衆,好言慚槐,諸聖恁麼道!雖然如是,已是打開布袋,不能折合得。龍門今日倒底傾出,有人得者,永息希求。”乃拈拄杖卓一下雲:“豈不是聲?汝尋常作麼生隨?”又舉拄杖曰:“豈不是色?汝尋常作麼生麼逐?還會麼?若能隨逐元無傳,便是叢林了達人。久…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