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平仲与游、王宇泰、吴体中、应宾、董元宰、袁了凡、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袁登、曾端甫、赵凡夫、刘玉受、杨子澄、杨维斗、杨公干、李子木、徐九一、刘公旦、姚文初、王孟夙、丁剑虹、朱白民、娄子柔、庄平叔、黄元孚、闻子与、黄子羽、钱伯韫、吴瞻楼、王先民、陈用拙、骆见于、程季清、周景文、姚孟长、马邦良、徐成民、蔡维立、刘长倩、黄元公、黄介子、黄蕴生、唐昌全、黄渊耀、陈俶、侯元演、侯元洁、夏云蛟、金正希、熊鱼山、姜如农、张大圆、温月峰、崔应魁、蒋虎臣、李生、洞庭生、严仲悫、周知微、宋文森、毕紫岚、周安士、知归子。
禅宗大德处世要自量,未彻悟之前千万不要开建丛林说法接众,因为自己未曾明心见性,无法引导后觉,恐怕误了修行用功的人。德山和尚说:“比丘行脚当具正眼。诵经礼拜,是为魔民;营造殿宇,又是魔窟。”倘若明心见性之后,则力量够可开建丛林,否则不必勉强,随时随地,皆可度人。
马祖以前说法接众皆在小庙、茅蓬,少数人方可以说法,不一定要开建丛林才可以说法。从前佛在世虽在鹿苑树下等地说法,无处不可。明心见性后遇有善知识则请善知识印证,遇不到善知识则将《五灯会元》、《传灯录》、《指月录》、《华严经》、《维摩诘经》自己印证。
--------------------------------------------------------------------------------
示众 举参公案、偈颂
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一段公案出《大梵王问佛决疑经》。古人参公案,先明白公案么史。再择一二句话下疑情参究,始参拈花示众公案。只参涅槃妙心一句,待纯熟,便可证悟。下疑情与大乘用功,名虽不同,意思则一。
又梁式帝问达摩祖师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如参此一公案,可下疑情参“不识”二字。功夫一到,便可证悟。
参偈语亦可以悟道。复礼法师〈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正。无初即无末。有始应有终。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参此偈下疑情在“真法性本净”一语。昔道林鸟巢禅师即参此偈悟道。
宝志禅师偈云:“大道常在目前,目前要且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闇狱中未晓。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毒之虚假,妄执浮沉生老。昔时迷日为晚。今百始觉非早。”此一段下疑情在“佛性天真自然”一语。
傅大士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此偈下疑情在“只这语声是”语。工夫纯熟。使可悟道。
慧思禅师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量数。纵令遍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前偈下疑情在“独行独坐常巍巍”或“看时不见微尘相”均可。后偈下疑情在“无去无来无障碍”。
布袋和尚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虚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何,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名异相妄空呼。人能宏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鍚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来者难得样。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人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万亿。”此偈下疑情在“体相本自然”一句。
世尊于涅槃会上,以手摩胸告众人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胆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时百万亿众,悉得契悟。”此公案下疑情在“吾不灭度”一语,便可明心见性。
世尊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上,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自悟道。此公案下疑情参什么是真珠。
慧可大师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参此公案下疑情在什么是“安心竟”。
六祖告慧明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参此公案下疑情在“善恶不思量,那个是本来面目。”
僧问六祖:“黄梅悉意旨,甚么人得?”祖曰:“会佛法人得。”曰:“和尚还会否?”祖曰:“我不会佛法。”参此公案下疑情在“我不会佛法”一语。
南岳怀让禅师问祖。祖曰:“何处来?”曰:“嵩山来。”祖曰:“甚么物?怎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印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段公案下疑情在“污染即不得”一语。
青原行思禅师。参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此公案下疑情在“圣谛亦不为”一语。
僧问石头禅师:“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你?”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曰:“谁将生死与你?”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问取露柱。”曰:“学人不会。”师曰:“我更不会。”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不得不知。”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问:“如何是禅?”师曰:“碌(专+瓦)。”问:“如何是道?”师曰:“木头。”师示众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已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惟自心现。水月镜里,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此段公案下疑情在“即心即佛”一语。
鸟窠道林禅师。有侍者会通,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古人云:“若明吹毛利,西来第一谛。”此公案下疑情在“吹毛是西来第一谛”与释迦拈花同旨。
南阳慧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禅客曰:“南方来。”师曰:“南方有何智识?”曰:“智识颇多。”师曰:“如何示人?”曰:“彼方智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其见闻知觉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握头头知,握脚脚知,故名正偏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脱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吾此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知觉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知觉,若行见知觉,则是见闻知觉,非求法也。””此段下疑情在“法离见闻觉知”,应离却见闻觉知参!
僧问慧忠禅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于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此难为措意。此段下疑情在“佛身充满于法界”一语。
----------…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