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一)▪P8

  ..續本文上一頁平仲與遊、王宇泰、吳體中、應賓、董元宰、袁了凡、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袁登、曾端甫、趙凡夫、劉玉受、楊子澄、楊維鬥、楊公幹、李子木、徐九一、劉公旦、姚文初、王孟夙、丁劍虹、朱白民、婁子柔、莊平叔、黃元孚、聞子與、黃子羽、錢伯韫、吳瞻樓、王先民、陳用拙、駱見于、程季清、周景文、姚孟長、馬邦良、徐成民、蔡維立、劉長倩、黃元公、黃介子、黃蘊生、唐昌全、黃淵耀、陳俶、侯元演、侯元潔、夏雲蛟、金正希、熊魚山、姜如農、張大圓、溫月峰、崔應魁、蔣虎臣、李生、洞庭生、嚴仲悫、周知微、宋文森、畢紫岚、周安士、知歸子。

  禅宗大德處世要自量,未徹悟之前千萬不要開建叢林說法接衆,因爲自己未曾明心見性,無法引導後覺,恐怕誤了修行用功的人。德山和尚說:“比丘行腳當具正眼。誦經禮拜,是爲魔民;營造殿宇,又是魔窟。”倘若明心見性之後,則力量夠可開建叢林,否則不必勉強,隨時隨地,皆可度人。

  馬祖以前說法接衆皆在小廟、茅蓬,少數人方可以說法,不一定要開建叢林才可以說法。從前佛在世雖在鹿苑樹下等地說法,無處不可。明心見性後遇有善知識則請善知識印證,遇不到善知識則將《五燈會元》、《傳燈錄》、《指月錄》、《華嚴經》、《維摩诘經》自己印證。

  --------------------------------------------------------------------------------

  示衆 舉參公案、偈頌

  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微笑。佛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一段公案出《大梵王問佛決疑經》。古人參公案,先明白公案麼史。再擇一二句話下疑情參究,始參拈花示衆公案。只參涅槃妙心一句,待純熟,便可證悟。下疑情與大乘用功,名雖不同,意思則一。

  又梁式帝問達摩祖師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悟。如參此一公案,可下疑情參“不識”二字。功夫一到,便可證悟。

  參偈語亦可以悟道。複禮法師〈真妄偈〉雲:“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正。無初即無末。有始應有終。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參此偈下疑情在“真法性本淨”一語。昔道林鳥巢禅師即參此偈悟道。

  寶志禅師偈雲:“大道常在目前,目前要且難睹。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妄情遞相纏繞。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有心取相爲實,定知見性不了。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業常隨身,黑闇獄中未曉。悟理本來無異,覺後誰晚誰早。法界量同太虛,衆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飽。衆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不識毒之虛假,妄執浮沈生老。昔時迷日爲晚。今百始覺非早。”此一段下疑情在“佛性天真自然”一語。

  傅大士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此偈下疑情在“只這語聲是”語。工夫純熟。使可悟道。

  慧思禅師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量數。縱令遍塞滿虛空,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言下當。”又偈曰:“天不能蓋,地不能載。無去無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超群出衆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前偈下疑情在“獨行獨坐常巍巍”或“看時不見微塵相”均可。後偈下疑情在“無去無來無障礙”。

  布袋和尚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虛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爲,閑閑究竟出家兒。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非聖非凡複若何,不強分別聖情孤。無價心珠本圓淨,凡名異相妄空呼。人能宏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攜鍚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吾有叁寶堂,裏空無色相。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學者體不如,來者難得樣。智慧解安排,千中無一匠。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人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萬億。”此偈下疑情在“體相本自然”一句。

  世尊于涅槃會上,以手摩胸告衆人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膽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時百萬億衆,悉得契悟。”此公案下疑情在“吾不滅度”一語,便可明心見性。

  世尊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藏珠複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上,使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悉自悟道。此公案下疑情參什麼是真珠。

  慧可大師問達摩祖師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參此公案下疑情在什麼是“安心竟”。

  六祖告慧明曰:“汝既爲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參此公案下疑情在“善惡不思量,那個是本來面目。”

  僧問六祖:“黃梅悉意旨,甚麼人得?”祖曰:“會佛法人得。”曰:“和尚還會否?”祖曰:“我不會佛法。”參此公案下疑情在“我不會佛法”一語。

  南嶽懷讓禅師問祖。祖曰:“何處來?”曰:“嵩山來。”祖曰:“甚麼物?怎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印不得。”祖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段公案下疑情在“汙染即不得”一語。

  青原行思禅師。參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甚麼來?”曰:“聖谛亦不爲。”祖曰:“落何階級?”曰:“聖谛亦不爲,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此公案下疑情在“聖谛亦不爲”一語。

  僧問石頭禅師:“如何是解脫?”師曰:“誰縛你?”問:“如何是淨土?”師曰:“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槃?”曰:“誰將生死與你?”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問取露柱。”曰:“學人不會。”師曰:“我更不會。”道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不得不知。”曰:“向上更有轉處也無?”師曰:“長空不礙白雲飛。”問:“如何是禅?”師曰:“碌(專+瓦)。”問:“如何是道?”師曰:“木頭。”師示衆曰:“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禅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已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叁界六道,惟自心現。水月鏡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此段公案下疑情在“即心即佛”一語。

  鳥窠道林禅師。有侍者會通,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爲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玄旨。古人雲:“若明吹毛利,西來第一谛。”此公案下疑情在“吹毛是西來第一谛”與釋迦拈花同旨。

  南陽慧忠國師問禅客從何方來。禅客曰:“南方來。”師曰:“南方有何智識?”曰:“智識頗多。”師曰:“如何示人?”曰:“彼方智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其見聞知覺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遍于身中,握頭頭知,握腳腳知,故名正偏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脫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雲:“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正莫辨,孰爲是乎?吾此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叁五百衆,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知覺是佛性者,淨名不應雲:“法離見聞知覺,若行見知覺,則是見聞知覺,非求法也。””此段下疑情在“法離見聞覺知”,應離卻見聞覺知參!

  僧問慧忠禅師。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有人不許,雲是邪說;亦有信者,雲不思議。不知若爲?”師曰:“”此蓋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于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豈非法身乎!又《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無邊。”黃花既不越于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此難爲措意。此段下疑情在“佛身充滿于法界”一語。

  ----------…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