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本體即本性,亦即如來藏體、妙真如性,修一切法,亦應皆如是——不離本體。
【析微】
“離體說相”的“體”是指本體而言。“相說”即是著相之說。如果離開本體來解說一切法相,則一切說法也都變成了著相之說、或取相之說。因此,說一切諸佛之法,皆應不離本體而說。這裏所謂的本體,即是指“本性”而言,也就是“如來藏”之體、本妙“真如”之性。不但說一切法時不可離本體而說,我們在修學一切佛法時,也應如此——不可離本體、本性而修。
【奧義】
六祖大師大悟之後,五祖大師對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行者修學此般若波羅蜜門,亦當如是,識達本心。是故嘗試闡發此經深妙之義如下:
【析微】
一切修行都有一個根本,這個根本即是“本心”,它是你修行的一個目標,如果沒有抓住這個目標——抓住你的“本心”——你再怎麼學也都沒用。譬如我們以前在小學作文章時常說:船要有舵,若是沒有舵,則會失去方向,到時你會漂到哪裏去也不知道。所以,學法就必須要“識本心”,所謂“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見《佛說四十二章經》)若能真正了知自己本心的話,就是“大丈夫”、“天人師”、或“佛”了。行者若欲修行般若波羅蜜法門,就應當先識達本心。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是屬于般若波羅蜜門,所以在此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奧義解釋如下。
乙、釋經題
【奧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般都說《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要”,故稱爲《心經》,此爲一解。不過這可說只是表面上的意義;若更深一層說,亦可解作:一切衆生有種種心,在此種種心之中,有一種心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因此,“般若波羅蜜多”與“心”,兩個詞要做一氣讀,因爲它們已形成一個“專有名詞”。)又因爲本經之主旨在于闡發此甚深之“般若波羅蜜多心”故簡稱之爲《心經》。
【析微】
一般認爲《心經》之所以稱爲“心”經,是因爲它是《大般若經》的“心要”,這是一種解釋。不過,這種說法只是“顯說”,也就是表面上的意思。若是其更深密的意義,則應將“般若波羅蜜多心”視爲一個專詞。因爲衆生有種種不同的心,而“般若波羅蜜多心”即是在這許多不同的心之中,其中的一種心。所以此處“般若波羅蜜多心”是一個專有名詞,必須連在一起讀。由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主要目的是在闡發此甚深微妙之“般若波羅蜜多心”,因而簡稱爲《心經》。所以《心經》中的“心”字,在這裏是個名詞,並非形容詞。以顯說而言,一心”是個形容詞,是“精要的(essential)”之義。從奧義而言,則是名詞,指“般若波羅蜜多心”。
【奧義】
此“心”與黃蘗大師《傳心法要》所欲傳述的“心”是一樣的。此“般若波羅蜜多心”即是叁世佛心,亦是一切衆生之本心,亦即是達摩祖師“直指人心”之心,而非謂他心。此心亦即是《楞嚴經》所說的“本妙覺心”,亦是《圓覺經》所說的“淨圓覺”,亦是《大般涅槃經》所說的“佛性”,亦是六祖所說的“本性”,亦是《起信論》與《楞伽經》所說的“真如”。
【析微】
此處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就是《傳心法要》的“心”、諸佛“以心印心”的“心”、“直指人心”之“心”、“叁世佛心”之“心”、“衆生本心”之“心”、“本妙覺心”之“心”。此“心”也稱爲“淨圓覺”、“佛性”、“本性”、“真如”,這些都是用不同的詞來講同一個東西,用不同的方便、不同的境界來描述同一件事情。所言雖不同,所指則是一。
【奧義】
又,這“般若波羅蜜多心”因是一切衆生本自有之,故非從外來,非修而得,不修亦不能悟得,以不修即迷故;迷之,則凡聖相隔,叁界立、十法界成。故六祖大師說;“不修即凡夫,修即聖人。”
【析微】
此“般若波羅蜜多心”是一切衆生本來就具有的心,因爲衆生自己本來就有,所以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也不是因爲修行而有的。如果本來沒有,你再怎麼修也都不會有。如果說它是從外得來的,那就變成了外道——“心外見道”,而且“從外取道”故稱“外道”——而佛法是“自心證道”,所以它是心內之法,是本自有之、本來具足的。這般若波羅蜜多心雖然不是“修”便可以得到的,但是你若“不修”,更是不能悟得。就好像金山中的金礦,你雖挖了出來,但不去提煉,它也還不能發出金子的作用,那還只是一塊礦石而已。但是金子是在金礦中本來就有的,如果那礦石中本來沒有金子的話,任憑你如何開采、如何提煉,你也煉不出半絲金子來。猶如想要“蒸沙成飯”、“磨磚成鏡”,縱經塵劫,終不能得(見《楞嚴經》)。所以必定要“本自有之”,才能夠由于修而顯現出來。金子之性在金礦中本來就有,所以你才能提煉得出金子來。衆生也是如此:因爲我們本來就有寶貴的真如本性(金性)在,所以才能夠修習成佛(提煉出金子)。只不過我們的真如本性目前被煩惱惑之繩纏縛住了,《楞伽經》稱之爲“煩惱垢布所纏”——煩惱好像是一塊又髒又臭又長的裹腳布一樣,把真如本性給裹住了,令我們的真如本性顯現不出來。如今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離纏”,是要悟得顯現我們本來的真心——“般若波羅蜜多心”。如果不修,則永在迷位,迷就是凡夫,一迷則“凡”與“聖”便相隔離、相對立。凡、聖一隔,則欲、色、無色叁界就自然建立起來,法界之六凡(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聖(佛、菩薩、聲聞、圓(緣)覺四種聖人)也因此形成。所以六祖大師說:如果不修的話,則永遠是個大凡夫;如果修的話,就能當聖人,就有機會成聖人,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但終究是會成爲聖人的。此處所說的“修即聖人”,並非指馬上就可成爲聖人,而是指你若修,當來必定成聖,這也是一種授記。
【奧義】
因此,此經所明即是究竟了義的第一義谛實相,非如有些人所誤解的“空”門。以“空”是對治門,對治“有”病故。若是對治門處,則非究竟了義。若不從此處見,則于本經處隔礙不通。
【析微】
“了義”即是究竟的意思。“了”是完全、通達之意。“義”是道理之意。所以通達最高的道理叫做“了義”。不能通達最高的道理則是“不了義”。佛說的經有兩種:一種是了義經、一種是不了義經。了義經換個詞來說,就是究竟的實法、實教,不了義經即是所謂的權法、權教。“權”就是方便、權便之義。方便,並非就是假的,莫錯會義,它還是真的(法門),只不過與實教法門比起來,它的層次不一樣、境界的高低不一樣罷了。若以叁乘佛法來配,實教即是一佛乘,權教是其余的叁乘法,包括菩薩、聲聞、圓覺,此叁乘皆是佛的慈悲方便攝受,也就是所謂的方便法門。而此方便法門並不是隨便說的(方便不是隨便),更非是虛妄的(佛語谛實不虛),它是一個確實的方法,讓衆生能一步一步地往上升,就像上階梯一樣。因爲衆生無法一步登天,所以佛才設下此等方便之階梯,讓我們雖然慢慢地,但也能上得去。所以你若不能頓悟的話,就須修所謂的方便法門。其實,以究竟實義言,頓悟的法門也是一種方便。以最究竟的意義來說,一切法皆是如來薩婆若海中依本願力所流露出的方便。爲什麼呢?因爲在真正最完全究竟的實相中,根本無有言說。一旦有言說,則皆落入方便之中。而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要闡述的,乃是究竟了義的第一義谛實相(所謂“第一義谛”,即是最高的道理。),而非方便法門——非是像有些人所說的“空”門。許多人誤以爲《心經》是講“空”的,所以開口閉口都談“空”,這是不正確的。如果你認爲《心經》只是在講普通的“空”的話,你可試著從頭往下看經文,不須看多少,你很快就會被“卡”在那裏(Getstuck),弄得進退不得,不知如何解釋才好,好像碰到了一則則的謎語一般。爲什麼說本經所欲闡明的不是“空”門呢?因爲“空”是個對治法門,是用來對治“有”病的。所謂“對治”(cure),是對症治療之意,“有”病,是“著有”之病。法有兩邊,一邊是“有”,一邊是“空”,你若是著“有”,則落入“有”這一邊,而患“有”病。若是著“空”,則落入“空”這一邊,而患“空”病。一般的凡夫皆是著“有”,貪著世間的一切,認爲真實而有——有色、有聲、有香、有味、有觸、有法。“有”是“有形相”的意思。由于世人皆貪著一切有形相的東西,所以如來開示“空無自性”的道理來對治這個“有”病,令我們了知內外之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根本就空無自性可得。既然沒有自性可得,便不再對它起貪著之心;不貪著,就能解脫了。所以,如來說空無自性,目的不是在“它”?色聲香味觸等外法,而是在我“自心”。也就是說,如來講“空”是爲了令我們的心得解脫,心解脫了以後,管“它”是空、是有,都沒有什麼關系了——“空”與“有”也都不相妨礙了;“空”與“有”既不相妨礙,便入“空有無礙門”,空有無礙門一入,就是入法界性,或簡稱“入法界”,而“入法界”即是普賢境界,即是華嚴境界。所以,這是如來的秘密(所謂“如來密語密義”)!在此一句爲你道破。
“空”既然是用來治療“有”病的對治法門,自然它只是個方便法門,而非究竟了義。因爲“對治”就是表示有“病”,有病當然就不可能是究竟的,其目的只是爲了要治病而已,病治好了,就不必再繼續服“空”藥了。所以佛在《大般若經》及《金剛經》中說:“我說法如筏喻”。譬如我們乘筏或乘船渡河,既到彼岸,即應舍筏登岸才對,不應貪著此筏甚好,能渡我過河,對我有大功用,所以到岸以後,就背著筏一起上岸,而且扛著它東奔西跑。如來所說的“法”就像渡水用的“筏”一樣。“筏”能…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