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四)▪P8

  ..續本文上一頁如,故稱“如如”。“如如”是清淨、平等、不動之意。

  【奧義】

  又,此“無所得”甚深心法,應如何修?此有二門,一是漸修門,二是頓悟門。先說一、漸修門——若中下根人,福慧未充,須先修此門:若欲無所得,必先“無所取”。如何修“無所取”?若欲無所取,必先“無所求”。如何修無所求?須知有所求即是貪。欲無所求,必須心不攀緣,即“無所緣”。如何修“無所緣”?若欲無所緣,須心不往外馳,須心常起正念。如何能心常正念?欲心常正念,須常修六念,念念不斷,久之即能正念常得現前。正念得現前之後,複以正智觀此正念唯心所現,而不執不取,知念如幻,幻體亦真,則頓入無有少法可得、究竟清淨界域。以上是漸修門。

  【析微】

  因爲“無所得”甚深、甚難,對福慧尚未具足充滿的中下根人來說,必須一步一步地循序漸進而修,便可漸次而入其甚深之妙義。欲達“無所得”,先要能夠做到“無所取”——不取任何一法。欲達“無所取”,則又必須先能做到“無所求”。這就越來越具體、明顯了,要有真工夫才能做得到,不是嘴巴一喊就能做到的。很多人都會喊“無所得”,可是叫他“無所求”時,他就被嚇倒了。我們應如何修“無所求呢”?首先要能了知:有所求就是貪,而且不管你求什麼,“有求皆苦”,即使“求自己”——所謂求好心切——也是很苦的;“求他人”,當然更是件苦事。這裏的“求”是期望之意。例如你期望你的妻子、或期望你的兒女要學好,都是件苦事。爲什麼苦呢?因爲你所期求的一定是比較高的標准(standard),若是你的期望標准比較低,那你根本就不用期求了;若是同樣的標准,他目前的情況已經達到了你的標准,你當然也不用再期求了。所以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你如果真正愛的話,就要愛他目前的樣子(To love him as he is.)——他現在是什麼樣子,你就這樣愛他,否則便談不上是愛他。一般人的做法卻是:因爲我愛他,所以我希望他好,于是就想把他“改造”(remode)一下,再重造(reconstruct)一個你心目中所構想好的他,像耶和華造人一樣,耶經上說:耶和華是以他自己的形像造人(此非深著我相欤?)。不但先生要以自己的形像來改造她的“妻子”——造一個跟自己完完全全一樣的配對(Counterpart),“妻子”也同樣想以她自己的形像來改造她先生,而且夫妻兩人對自己的下一代也是如此。所以,每個人都想當上帝(play the God),所以都有無窮的苦惱。唯有真正解了真理之後,才能“無所期求”。接著,如何才能達到“無所求”呢?這就必須要心不攀緣才行,也就是“心無所緣”。“心不攀緣”要怎麼修呢?除了打坐以外,恐怕是沒有別的辦法了。因爲平常我們的心太散亂、太粗躁,所以你根本觀察不到你自心的“攀緣相”,只有在靜坐的時候,你才可能看得比較清楚——在靜坐中當你的心的“觸角”稍微伸出去時,你就能覺知它在攀緣了。當然這也要你的慧眼開了以後,才能看得到,平常的人也還是糊裏糊塗的,等你修到某一個境界之後,你就會知道所謂心的“攀緣相”是什麼了。所謂“攀緣”,其實就是一種“動相”,當心往外動、要去攀取的時候,就叫做“攀緣”:攀搭外緣。

  如果要做到心不攀緣、不外馳,必須令心常起正念。想要心常正念,就須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而且要修到念念不間斷,這樣久而久之,則能夠常住于正念。這時再以正智慧觀察這個“正念”但是唯心所現。因爲觀察到“唯心所現”,所以就能不執不取,了知念念皆幻,而此幻體也是真如本性所現,既然都是真如本體所現,那還要求什麼?得什麼?如是就能頓入無有少法可得,而達究竟清淨境界。以上是漸修而入無所得的法門。

  【奧義】

  二、頓悟門——至于福智圓熟之大根人,若一念心通,體入真如,頓見本性,則頓了無有少法可得,頓覺了諸法究竟本自清淨、平等、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爲頓根人之所修。

  【析微】

  頓悟門是上上根人一念心通,頓見本性、頓入實法,而了實無一法可得。“頓悟”一事當然是有的,但是一般人都是先漸修,然後有朝一日,因緣成熟,就忽然悟了。雖然先漸修,等你悟了的時候,也是稱爲“頓悟”,只不過你在頓悟之前多了一段漸修。至于“悟”本身,則一定都是頓悟的。悟是沒有漸悟的;就好像你打開電燈的開關,亮了就是立刻亮了(頓時亮了起來),不亮就是不亮;當它亮時,決不是“漸漸”亮起來——那樣慢慢才亮的電燈大概很少見。我在很久以前看黃蘗大師的《傳心法要》,那時我看經常常都是通宵看的,(不是故意要通宵,這跟考大專聯考或研究所不一樣,我是看得不忍罷手,所以就一直看下去了。)當我看到某一個地方時,哇!真是歡喜得不得了,等我整個看完之後,大法喜七日七夜不散,而且在那七日七夜當中,一點煩惱都沒有。

  【奧義】

  複次當知,此“無所得”,並非要把所修集之一切智慧福德全部抛棄,才叫無所得,而只是不執著、不貪著、不矜、不誇、不求其果報;以不執、不貪、不矜、不誇故,故能“有而無礙”,是名得而不得、不得而得,運用萬端而無罣礙。

  【析微】

  所謂“無所得”並非是什麼都不要,才叫無所得,假如你說:“爲了修無所得,我什麼都不要了——經書也不看了,佛也不要念了,一切都抛棄了,這就是無所得。”那並不是無所得,那是惡取空、斷滅空。“惡取空”是以惡知見而取空見之意,它能令人墮入斷滅見。所謂“斷滅”是指因果斷滅而言,也就是破壞因果——因果律整個破壞以後,便令人無法修行,不修行則永遠墮入生死輪回之中,這就是斷滅見可怕之處。

  問:惡取空就是斷滅空的話,那麼阿羅漢所證的無我的空,與斷滅空有什麼差別?

  答:阿羅漢所證的空叫“偏空”——偏一邊的空。阿羅漢並不謗因果,也不壞因果。在《大般若經》及其它許多經裏都說:菩薩修行不壞相——不壞因果之相。舉例來說,初機學佛常有這樣的疑問(初機學佛的人問的問題常常都是很深的問題,只是他們不知道而已。):“佛菩薩既然有如此大的威神之力,可以加持衆生,令大家都開悟,那爲什麼佛菩薩不幫我們全部都加持一下,讓我們全部都成佛,多好!”因爲世間一切皆有因果,佛是已經斷除了我見、我相的人,所以佛不會像六欲天的神(God)一樣,認爲自己能變化神通、主宰一切,于是便依自己的我見,而說自己能創造萬物等等。佛沒有這種想法,佛所作的只是引導衆生自己修行、自己成佛;這是一點,另外一點是:如果佛以神力加持衆生,令衆生立刻都全部成佛,那也只是剎那成佛而已,因爲沒有任何他人能轉衆生的業習,那是無始劫來所累積的業習,若是他力能變,也是一下子而已,不能經久、永恒。密宗的加持也是一樣,有些病你加持以後就會好,但是有些病是你加持以後還要自己修才行,自己若不修也還是不行。又,在《海倫凱勒傳》裏,海倫凱勒的老師沙利文小姐將海倫凱勒“抓”來吃飯,但她一下就跑掉了,沙利文老師又把她抓回來吃飯,她一下又跑掉了。同樣的,若佛把衆生“抓”到正道上去,如果衆生並沒有主動想要改變他自己的業力的話,他終究還是要跑掉的,不會長久住于正道——因爲他心裏面沒有改變。因此,若要衆生改變行業,則必須是自心自度才行。佛可以引導你,亦可加持你,但那力量終有個限度,沒有辦法完完全全地改造你,這樣才能不壞因果。小乘的偏空也沒壞因果,只不過是小乘行人自己落于空見,所謂沈空滯寂而已,說的更明白點,也就是懶惰(lazy),懶惰的原因是由于沒有發大悲心。因爲沒有大悲心,所以雖看到衆生受苦,也無動于衷。自己畢業了,自己沒問題了(I”m OK),于是對大家說聲再見(bye-bye),便離去。阿羅漢的入涅槃便是這樣。所謂“涅槃”只是他的分段生死結束了,變異生死還是在的,他便在那兒自享其成了(enjoy himself),至于衆生的沈淪痛苦,他可以不管,你看這樣的心有多狠。這就是佛之所以說二乘之人是“燃芽敗種”的原因。雖然《法華經》中說二乘也畢竟成佛,但那是二十萬劫以後的事。一劫就有好幾千萬億年,而在這二十萬劫中,我們不知要到閻羅王那兒去報到多少次了,枉受生死沈淪不知多少次,一尊大阿羅漢如果能發心的話,你想他能度多少人!所以小乘行人非但沈空滯寂,更可說是忘恩負義了,不知要報佛恩。報佛恩的唯一方法就是以他所得的法度衆生,因爲佛唯一不能放心的就是衆生,佛有如校長,但校長不能每一科目都教,他需要很多教授(professors),他也需要很多副教授、助教(assistant)等,所以大菩薩、小菩薩都是需要的,可是你一畢業就走了,衆生就沒有人照顧了。大乘、小乘最大的差別就在這裏——度衆生的悲願。如果沒有佛菩薩的悲願,就不會有佛法,沒有佛法,衆生就無法脫離沈淪,所以度衆生的悲心是最重要的一點。有人問:小乘國家的法師也是有說法、也是有度衆生啊!沒錯,那是因爲他還沒出輪回,等他一旦能出輪回的時候,他就立刻走了。這裏所謂的“悲願”是說即使他得道了,他還要再來,也就是:不舍衆生。

  所謂“無所得”並不是要你把所應修或已修得的一切智慧、福德全部抛棄不修、不要,而是要你對自己所修的一切智慧福德全不執著、不貪著、不驕矜、不自誇、不求果報。《金剛經》上佛說:“諸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問:“雲何菩薩不受福德。”佛說;“菩薩所做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有一個人看了以後嚇了一跳,跑來問我說:“菩薩受不受福德?”我就依經而回答說:“不受”。他也嚇一跳地說:“您也這麼…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