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打個冒號(colon兩點:)表示總起下文,下面的經文即是解釋此空理之相狀。這“空理”長得什麼樣子呢?請看: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叁個對子,可以用引號把它括起來。這就是“諸法空”的“相狀”,換言之,諸法的無自性空,其相狀是什麼樣呢?即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現在來解釋這叁個對子:

  “不生不滅”:“生滅”就是有爲的相狀、或生死的相狀,生滅即是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間法,亦是無常法,法若“無常”,就表示有生有滅——若無生無滅,便非無常。“生滅”之義換個說法,就是“來去”:生就是“來”,死(滅)就是“去”。我們在這個世間出生,便是“來”,我們死掉的時候,就是“去”,因此,“有來有去”即是“有生有滅”,此即是世間法。然而諸法無自性空的相狀,是沒有“生”沒有“滅”的,也就是“沒有來也沒有去”,究竟無來去,這些(“不生不滅”等)指的都是究竟之法性,而不是表面上所現的相。

  “不垢不淨”:這一切法空之相狀,其中除了沒有真正的生、滅之外,你不能說它是汙濁、垢染的,或是清淨的,因爲諸法的空相,是離于清淨或垢染的。

  “不增不減”:茲舉個例子來解釋此句。我們現在不是在學佛嗎?學佛之後,你試自問:“我獲得(增加)了什麼東西呢?”你或許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在諸法究竟的空相之中——沒有什麼增加,也沒有什麼減少。有句話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其義即是:即使在聖人之中也沒有增加,在凡夫而言也沒有減少。那是指什麼呢?那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于凡于聖都無增損:修道、悟時成聖,于彼成聖之際,其真如本性並無任何增加;在凡夫位愚迷之時,其真如本性也未曾減少。

  我在前面已經點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根本指的就是“真如本性”,唯有“真如本性”才能夠具如是的功能、如是的相狀,所以在《般若心經》裏講的“空”,根本可以和“真如本性”畫一個等號(equivalent),指的是真如本性而言。如果有生有滅,那是無常法,有染有淨,也還不是最高的;有增有減,也非是究竟的——唯有真如本性才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可以回顧《六祖法寶壇經》,六祖惠能大師在大悟的時候,講了一個偈子:“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即是一種Surprise“想不到”之義:真想不到真如本性是本來就沒有生滅!真想不到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但是,因爲凡夫迷的關系,所以見有生滅、有染淨,因此,才會跟有生滅、染淨的有爲法相應,因此墮于生死。然而這些都是無上法,講的都是最高的東西,若不能作如是解,則即使作無量言說揣測,也還是茫然。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又是另一個陳述(statement),前面所說的“是諸法空相”,乃指這一切法空的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這樣的性能,故說“空”中無“色”,亦即,在這空無自性之中,你找不到“色”的自體性。

  “無受想行識”,即無受、無想、無行、無識,也就是講沒有五蘊——色、受、想、行、識。因爲諸法空是不生不滅,所以它裏面就沒有這些受想行識;所謂的“無”,是指“究竟無”,並非“幻相無”。讀到這裏,你可能又是一頭霧水,怎麼會無受想行識呢?明明是有,怎麼會沒有呢?現在我再作個譬喻以說明之。例如:晚上的時候,你拿一盆水,在月亮下放著,你看到空中有一個月亮,盆裏也會有一個月亮,然而盆裏到底有沒有一個月亮呢?沒有。可是你明明看到盆裏有一個月亮,而空中的月亮有沒有跑到盆裏面來呢?沒有。空中之月實在沒有跑到盆裏,但是你還是明明可以在盆裏看到月亮!如果把盆裏的水攪一攪或是晃一晃,盆裏的水就蕩漾不定了,此時你還能看到月亮嗎?便看不清了。所以,盆裏的月亮是“因緣生法”,即是:因緣而生的,但實在是“生而不生”。這裏的“因緣”是指什麼?那“因緣”就是:你要拿一個盆,裏面要裝著水,而且要端到戶外、放在月亮下,不能放在屋裏,如果放在屋裏的話,還是看不到月,而且那盆水還不能晃動,水面要是平靜的,若有如是種種因緣具足和合之下,你才可以在盆裏看到月亮。可是月亮明明並沒有從天上來到這盆裏,我們清醒的時候,知道盆裏實沒有月亮,但是我們糊塗的時候,例如喝醉時,恐怕就會像李白一樣,到水中去撈月了。然而因爲有種種因緣會合而確能成就了“盆裏有個月亮顯現”這件事,可是在那當下,盆裏面也沒有“實在的月亮”;雖然盆裏並沒有實月,然而我們還是因爲種種因緣會合,而可以在盆中看到月。

  因此,盆裏有沒有月?你說:“有”,這是對的;

  又對同樣的問題:“盆裏面有沒有月”?你若答說:“沒有”,也是對的。

  然而,反過來說,盆裏面有沒有月?你若說:“有”——這是錯的!

  再問,“盆裏有沒有月?”你說:“沒有”——也是錯的!

  盆裏有月,是對的,沒有錯啊!你看到盆裏有月,由于此表象所現之月乃因緣生法,此時你所看到的是因緣所生之幻法;然而盆裏沒有月,也是對的,沒錯,“究竟無月”,注意這個“究竟”二字,我們不看那個幻相,因爲盆裏所現的相——是因緣生法、即是幻相,無實;所以,以究竟來講,ultimately是沒有月的,那個“究竟”即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字:本來是沒有的:“本來”是什麼意思呢?“本來”是禅宗的話,禅語的“本來”不是originally的意思,不是指“以前沒有”,而是“從本以來”就沒有,用英文就很容易解釋,since或ever since,是從本以來就沒有:不只是現在沒有,而是以前沒有,將來也不會有;since就有這個意思,其動詞要用完成式,那完成式是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叁際。所以,從本以來,那個盆裏面,根本究竟沒有月亮的實體可得,但是,因爲種種因緣和合,而生出月的“影像”來,然而“實月”還是沒有的,可是雖然沒有,看來卻像有啊!這就是所謂的“諸法不可思議”之處: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因諸法具如是性,所以才會令愚癡不解法性的衆生迷惑顛倒。

  再講一個一般人都沒有注意到,諸法不可思議的奧妙之處。就化學而言,我們從初中就知道:H2+O2→2H2O,我們把它視爲當然,一定是這樣子,毫無疑問的。爲什麼?因爲實驗如此;可是你能不能告訴我,爲什麼H2+O2→(變成)2H2O,即是水,而原來H2(氫)的“性”和O2(氧)的“性”以及“相”都變了!都完全不一樣,好像都失去了?有沒有注意到,“氫”H2和“氧”O2各自本來的性及相都失去了,而變成了“水”性和“水”相。因爲氫氣(H2)本來的性是能夠“自燃”,而氧氣(O2)本來的性是能夠“助燃”;但是水的性就完全不一樣,而且正好相反:水性非但不自燃,也不助燃——而且還可“滅燃”!這豈不是太奇妙了嗎?再反過來說,氫加氧變成水以後,H2和O2的性與相都沒有了,甚至于轉變成完全相反的性質之物,它們的本性與本相都完全失去了,而且變成完全相反性質的東西。可是很奇怪,當你把水電解以後,它又會回複原狀,氫還是氫,氧還是氧!又恢複其各自的本來性相。但是請問:在還沒電解以前,氫和氧各自之性跑到哪裏去了?藏在哪裏?電解之後,氫氧各自之本性,又從哪裏跑回來?能回答這問題嗎?

  因此,氫氧之本性在和合成水之後,有沒有失去呢?——可說是“失而不失,不失而失”,很奇妙,是不是?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法都是如是奧妙“不可思議”,有如幻化,所以,經中說:衆生界“不可思議”,佛界“不可思議”,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皆“不可思議”,這就是禅宗最深的一個道理。然而,我們衆生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們都喜歡“思議”,我們如果沒把事情“想通”的話,一定很苦惱,或很懊惱,而且非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可。可是很奇怪,有些人問到某個程度,覺得可以了,就信受了;有的人則須問得多些,有的人問得少,有的人甚至問到砂鍋都已經打破了,不但打破而且還打碎了,他還是想不通,還是不能信受,這種就是“鐵齒”的人。因此,唯有大根器、善根、智慧具足的人,才能直接頓入不思議境界,凡夫的這些種種思議、推理的過程對他來講,都是rubbish,garbage(垃圾),他都不需要,而直接一門頓超,當下離言,頓入不思議境界,頓然了達“諸法如是故”或“法爾如是”的甚深不可思議境界。

  “頓入不思議”就是放棄一切凡夫、世間、外道的思惟和議論。“思”即是思惟,“議”即是議論。所謂“思惟”是什麼呢?思惟——是第六意識的功能,第六意識的功能主要是“分別”(Differentiate),分別一切性相等。我們之所以能夠發表言論、陳述種種意見,主要是依第六意識的功能;但是,我們種種的邪見、妄想……等等,也都是依于第六意識的運作,所以,我們在念佛、打坐的時候會打妄想,也是因爲第六意識的關系;如來說種種法,主要也都是爲了破除我們的第六意識之妄想、分別,讓我們不要墮在凡夫依于六識的妄想言思議說境界,而入如來境界。

  在《法華經》裏,佛說:“諸佛智慧無量,而叁千大千世界的諸大菩薩以及聲聞、緣覺集起來共思惟、思議——如來之智慧,都不能測知。”佛又說:“不能測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思議。”所以,禅門有句話——“當下放下”。其義謂“當下放下一切言說戲論,不複思議,如是即能契入如來聖智。”

  《心經》裏面講,“是故空中無色”,因爲諸法之本相——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諸法空之相,是沒有色受想行識。然而應該加一段話——雖然沒有色受想行識,…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