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也因爲有種種因緣的關系,而現出有色受想行識的幻相;雖然現出色受想行識,然而因爲皆是因緣生法的關系,所以仍然是幻化不實;所謂如幻者,是如幻而“有”,亦如幻而“空”。例如:盆裏的月亮是“如幻而有”;但是因爲如幻,所以其“有”也是空無自性可得的——所以盆中的月相,也是“如幻而空”。因此,色受想行識,在法性的“空”中,是畢竟無的:亦即,以究竟”而言,是沒有的。無“色受想行識”,是講五蘊空無自性,爲總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空,下面則是再分別詳細講:
壹、心經顯說——第六節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爲何稱此六法爲“根”?因爲此六法是衆生“生死之根本”,故稱之爲“根”。在菩薩摩诃薩(大菩薩)證入了諸法的空相之後,在這諸法實相的空相之中,照見衆生所依持的有爲的六根,也是有如幻化的:也是“如幻而有,如幻而空”。所以說,于此諸法空相之中,也究竟實“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實無自性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亦是如幻如化。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謂之六塵。爲何稱爲六塵?因爲此六法有如塵垢,能覆蓋我們的“心鏡”與“心日”,令失其本明之性,而成“無明”。故稱之爲“六塵”。
六塵亦如幻而有,如幻而空。所以于真如空性之中,實“無色聲香味觸法”之自體性可得。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裏是講“十八界”亦空無自性。但經文只提十八界的第一項(眼界)及最後一項(意識界)爲代表,中間省略了十六項。“十八界”是:“六根”加“六塵”加“六識”。六根和六塵上面已說過。六識即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之名只在六根之下加一“識”字,因爲六識是依六根而起,故其名亦與六根同。十八界是什麼意思?“界”就是界限、範疇(Realm or Domain)之義。十八界就是十八個界限、或十八種範疇。佛在總說“一切法”的時候,便常講“十八界”,此六根與六識是有情界之法,而六塵則是無情界之法。再者,六根加六識又合稱爲“十二入”或“十二處”,爲何稱爲“入”呢?因爲外在的一切法都是從這十二個孔道,進入我們有情的身心,所以稱之爲“十二入”。“十二處”即是指我們有情攝受、領納外塵,以及消受這外塵之“處”,都在這十二個地方,故稱爲“十二處”。有情界的“十二入”再加上無情界的“六塵”,即是十八界。又,此有情界、無情界合在一起的十八界即是代表“一切法”,故總說一切法的時候,就簡稱爲“十八界”。十八界爲:
十八界
| ||||||
六根界
| 眼界、
| 耳界、
| 鼻界、
| 舌界、
| 身界、
| 意界。
|
六塵界
| 色界、
| 聲界、
| 香界、
| 味界、
| 觸界、
| 法界。
|
六識界
| 眼色識界、
| 耳聲識界、
| 鼻香識界、
| 舌味識界、
| 身觸識界、
| 意法識界。
|
因此,“六根界”加上“六塵界”,再加上“六識界”,合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表示一切法有十八個範圍,或範疇。
綜上所說,此段經文之義爲:“不僅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無自性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無自性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是無自性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亦無自性空;連六根、六塵、六識叁者和合而成的“十八界”其中一一法,亦皆無自性空;不但其一一法各別是無自性空,其總合之相,也仍是無自性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一段是指連“十二因緣法”亦無自性空。十八界屬于世間法——不但凡夫境界的十八界是無自性空:連一切法的生滅之總原理(十二因緣法)中的“生滅門”,以及依十二因緣而證聖道的“還滅門”也都是空無自性的。
“十二因緣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一大苦聚。”我們常說:“佛法是講因果的”,而佛所說的“因果法”是很深的道理跟智慧,這因果法是出于那裏?即是出于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即是十二種“因”和“緣”,此十二法形成一個循環,輪回不斷,彷佛一個圓形一樣,有始有終,亦無終無始。這“有始有終”亦“無始無終”的現象,好有一比,例如數學家以圓規畫一個圓,然後分析此圓之圓周是由無量的點構成,在這無數的點之中,一定有一個點是當初畫時的起點;但是也可說沒有起點,爲什麼呢?因爲你已找不到這個起點了。然而當時在畫的時候,必定是從某個點開始畫起,所以說,必定有一個起點,也有一個終點(有始有終);但是,也已無法指陳出何者爲起點,何者爲終點(無始無終)。這正好說明了十二因緣:衆生的生死、煩惱,就像這個圓一樣,最初必然有一個開始;因有開始,故亦有個結束,有頭有尾,有因有果,但是也已無法指陳何者是因,何者是果——因複爲果,果又成因,因又成果,果再成因……,好像一個環環(Link)一樣:
“無明緣行”的“緣”是什麼意義?“緣”在此處是及物動詞,其義爲“以……爲緣,而有……”;因此“無明緣行”這句話用白話來說,即是“以無明爲緣,而有行”。“無明”是什麼意思?無明是一種狀態,當衆生心中産生愚癡、不明道理的時候,此狀態即稱爲“無明”。而“無明”一産生的時候,馬上就會有“行”接著生起,“行”即是行蘊之“行”——指心行、亦即是心的作用。因爲一念愚癡(惑)産生時,這個心就開始動,故稱“無明心動”;以佛智來看,我們心會動,都是因爲無明的關系,一切的動都是“妄動”,我們沒事兒的時候,身或心都要動它一動。例如:小孩子,教他靜靜的坐著,那是沒辦法的事,他會受不了的,那是因爲他心中無始以來所積集無明業力的關系,令他一定要動,要叫他不動,比死還難過——其實我們大人也差不多:沒辦法坐著,身心一動不動。
其次,“緣”的意義,也是條件,因爲無明的關系,以無明爲緣(爲條件),所以得到一個結果,就是“行”。接著講“行緣識”,因爲有“心行”的關系,表示心開始活動,開始運轉,于是就有“識”産生,換句話說,心動之後即生“識”,此識即爲本識(“阿賴耶識”),接著又據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又稱爲“七轉識”。“識”即是分別、識別、了別之義。例如:你在街上看到一樣東西時,只是粗略地知道其爲何物,尚未對它有任何價值判斷,然而由于無始的業習力之故,你會在一剎那之間,馬上會去分析、研判它,那時候就是開始所謂的“起分別”了;起先光是看,沒有用心去分辨,是不會去分別外物的美貌、高下等價值的,因此,一定要“用心”(起心行),而這“心”一“行”就有“識”之了別作用産生。其次,“識緣名色”有“識別”産生以後,就會有名色,“名”就是精神,“色”即是物質,亦即:因爲有分別産生,所以有“精神”和“物質”兩種對立之法産生。接著,“名色緣六入”,精神和物質之對立産生之後,就有“六入”生起,六入即是“眼、耳、鼻、舌、身、意”,亦稱六根。然後,“六入緣觸”,六根生起以後,以六根爲緣,就會有“觸”産生。“觸”就是和外界的六塵接觸。
“觸緣受”,六根接觸六塵以後,以此爲緣,就會有感受之果産生。“受緣愛”,有感受以後,(以受爲緣)就會産生種種貪愛。“愛緣取”,産生貪愛以後,(以貪愛爲緣)就會想要把它抓取來。“取緣有”,取來以後,就占有、擁有。“有緣生、老死”,擁有以後,以此爲緣就會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一大苦聚”之果生起。以上簡單扼要說明了衆生生死煩惱的整個循環(cycle)。
更進一步說,生命開始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們這個色身叫“前陰身”,人死掉以後,就稱爲“中陰身”,再去投胎以後叫“後陰身”。“陰”即是五陰、五蘊之義;“中陰身”即人死後還沒有去投胎之前,七七四十九日之間的生命狀態,中陰身雖然沒有與我們一樣的這種色體,但是它還是一種“色法”,並不是純然精神的存在,而且它還是有知覺,也還是有種種的苦惱、恐懼、期待……等。在中陰身還沒有去投胎之前,它完全由業識所驅使,由于無明心動的關系,它又會去投胎,(假如它不墮入鬼道的話),到了該投胎時,它就會去投胎,其實去投胎就是所謂的“無明緣行”所産生的動作。“行”亦是“意志”之義,(所謂“求生意志…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