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有此“心行”産生,它就會想要去投胎,入母胎之際,即由本識(指第八識——阿賴耶識)與父精母卵和合在一起成爲所謂的“受精卵”,然後生出七轉識。識有了,漸漸的,頭、腳……等身分都漸漸成形,那就是“名色”。本來中陰身只有神(識)而已,現在身心支分都有了,“名色”就成就了。有了名色以後,漸漸就産生,所謂羯邏藍位,第七天以後,開始産生六根(亦即“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六入緣“觸”,因爲和母體有所接觸,就是一種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就有“愛”,因爲有所受——苦受、樂受……,就會有貪愛産生,有貪愛就會有“取”、“有”……等等,這是在母體中就會有的現象與過程,這便是衆生生命的發生之源起(origin)與過程,亦是“十二因緣法”,或“十二有支”,因爲總共有十二項,十二有支的“有”就是“有法”,也就是因緣法、生滅法。
衆生界雖然有這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等,這整個過程,但是在諸法的“畢竟空”、“無自性”之中,實在也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盡”。“無無明”是指十二因緣中的“生滅門”空,而本經此處,即以“無明”一項,代表了“無明緣行、行緣識……”等十二有支整個過程,所謂“順因緣門”或“生滅門”,亦即是順著無常的因緣,而隨順流轉生死;然而如果你修行佛法的話,就是反方向而行,即是“無明盡”,所謂“逆因緣門”,亦是“解脫門”。十二有支的“逆因緣門”,若整個說出來,應是:“以無明盡故行盡,以行盡故識盡,以識盡故名色盡,以名色盡故六入盡,以六入盡故觸盡,以觸盡故受盡,以受盡故愛盡,以愛盡故取盡,以取盡故有盡,以有盡故生盡,以生盡故老死盡。”而本經此處就以第一句“無明盡”代表整個的還滅門:“以無明盡故行盡……”。而“亦無無明盡”,即是說:十二有支的還滅門亦空。
以前不學佛時,“愛、取、有”,所以會有“生老病死”;現在開始修行,要怎麼修呢?若依十二有支來修,首先,修“不有”,即是不擁有、不占有任何一法。要怎麼修不占有呢?就要修“不取”,你如果要“取”的話,一定會“有”。可是“不取”又要怎麼修呢?那就要修行“不愛”,不愛是指不貪愛,以不貪愛才能夠真正“不取”。而不貪愛,要怎麼修呢?那就必須修“諸受無實,諸受虛妄”,體入種種感 “受”都是虛妄的。如果看破“受”是虛妄之後,自然不會去貪愛。然而你又要怎樣才能看破“受”是虛妄的呢?那就須要去觀察,去參這個“受”乃是由“觸”而來的,追根究底,進而參“觸”也是虛妄的。怎麼修呢?等我們談“心經與禅密修行”時再詳細講。
“逆因緣門”,即是解脫門,就是一步一步返回去修,往上解脫,本來生出來時,是從種子到根、莖、花、果,然而我們要修時,則須從未而本,先從花、果、莖、根(現行),漸次修到“種子”,最後才連根拔起。此處所謂的“根”、“種子”就是指無明,“無明種子”在我們業識的深處,要修到最後才能連根拔起——“連根拔起”的意思是轉變業識。現在開始起修的時候,只能修最外圍、最粗顯的身口二業,漸漸的由外而內,再修到心識的前六識,斷“分別我執”,由末而本,如是漸次修到第七識,再分斷“俱生我執”,如此一路修下去,最後才達本識(第八識),因爲那個“本”是很深的,沒有辦法一下子觸及。例如:除野草,野草如果很高的話,很難一下子連根拔起,要先砍掉一些,然後再慢慢治它的根。
依“逆因緣門”而修到最後一項時,亦即是修到最初的“無明緣行”,而證到“無明本來也是無自性”,便是證了“無無明”,第一個“無”是沒有(Without)的意思,第二個“無”和“明”字是連在一起的,是一個專詞:“無明”,又稱爲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義即:不但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盡。“無明盡”即是我們藉著修行之力把“無明”惑都滅盡了。若見諸法空相,則見連這“斷惑”之事也是空無自性。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盡”即滅也;“老死盡”就是修到“老死”都滅掉了,也就是超脫,然而超脫了以後,看到也實無超脫之事,這稱爲“無老死盡”。換句話說,例如已證到了解脫以後,認爲“這就是解脫”,那樣便“還是沒有解脫”!因爲那便還是“被解脫所縛住”,所以沒有真正究竟解脫;若證到解脫了,又再更進一步,照見“其實也沒有所謂解脫這回事”,這就更高了,這才是真正解脫、大解脫了,亦即是所謂“無余涅槃”、或“大般涅槃”。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十二因緣法,修十二因緣的人,謂之“緣覺乘”,亦即是以修行十二因緣,觀察世間這“十二因緣”而得到覺悟的人,稱爲“緣覺”。緣覺乘這“緣”字,即是指這“十二因緣”。
壹、心經顯說——第七節
【無苦集滅道】
這是聲聞乘人所證的境界,即是四聖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何謂“聖谛”呢?“谛”就是“真理”之義。這真理是聖人所證,聖人是指佛,因爲是佛所證的真理,故謂之聖谛。所以,“四聖谛”即是聖人所證的四種真理。
一、苦谛
“苦”是什麼呢?“苦”即是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因爲一切世間都不離此種種苦,所以世間不管你多麼富有,也會有這種種苦;不管你多麼貧賤,也是有這種種苦:不管你學識多麼高,也是有這種種苦,學識多麼低,也一樣有這種種苦;不論你子孫多麼的隆盛,會有這種種苦;即使沒有子孫,也一樣有這種種苦;盡管你活的多長壽,會有這種種苦,多麼短壽,也照樣有這種種苦——世間上每個人都一定會碰到這些苦事,因爲這是世間一切衆生必然遭遇的現象,此亦即是衆生界的“共業”。有這八種問題——八苦,所以佛說:“人生即是苦。”There is no escape.(逃不掉的。)上從最尊貴的帝王、大臣,下至士、農、工、商,甚至奴、仆、娼、優等,沒有一個人能夠幸免、而離于這八種苦:再怎麼有錢、有權、有名、有位、有勢,也沒有用,還是一樣有這八種苦:然而有財、位、權、勢的人,會不會比較少受一點?以及,相反的,無財、位、權、勢的人,其所受苦會較多或較少一點嗎?這並沒有必然的關系;有財位權勢的人照樣有生、老、病、死苦,以及愛別離、怨憎會、所求不得、五陰熾盛苦,不一定較多或較少。舉例而言,如:生病、産難……等,有錢人會不會有?老、死之苦,有錢人會不會有?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有錢人會不會有愛別離苦?會有的,例如:有錢人也會因離婚、出國、出差……等而受“愛別離”之苦;有錢人會不會有怨憎會苦?一樣有的,如:情敵、政敵、商界之敵……等等一大堆;有錢人會有“所求不得苦”嗎?也是會有的,有句俗話說:“人欲節節高于天,愈是有錢愈愛錢”!什麼是“所求不得苦”?例如:你們現在讀書求學位,求到之時固然很好,但是,還沒求到的時候,現在不是很苦嘛!——其實是:不但還沒求到的時候很苦,連正在求的時候也很苦,而且得到的時候也不見得快樂到哪裏去,那快樂也不見得能持續多久!因爲當你得到的時候,通常都會覺得“也不過如此”!所以,拿破侖亦因爲如此,才會遭到最後的失敗——因爲永遠沒辦法滿足,永遠有所求;而每個人都是一個“小拿破侖”,永遠不會滿足,故永遠有所追求,也永遠有“所求不得苦”。又如:一個資産數十億的大企業家,他的錢夠不夠多?其實不夠多,他必須還要再多,他若不繼續不斷增多的話,他就會“死掉”——業績沒有成長,企業就會完蛋。我們缺的是小錢,他是缺大錢,因此他可能比我們更苦。
除此以外,五陰熾盛苦的饑、渴、寒、熱、淫欲……等,這些生理上的苦惱,有錢人會不會有呢?不管你多有錢,照樣會有饑、渴、寒、熱、淫欲等的苦惱,沒有錢的人當然也會有的;因此世間一切的人,都會有這些苦惱。
佛所說的苦,不是假想所生的苦,不是“拜倫式”或“雪萊式”的那種苦——非騷士墨客“爲賦新詞強說愁”的那種苦。佛所說之苦,是實實在在的,就在我們周遭、身邊,乃至我們自己身上,天天、時時都在發生的;我們身在其中,然而我們卻常常忘掉,或沒有注意到,也沒有想到過,甚至常不知不覺;直至到佛提出來以後,才想到、且認爲極有道理。順便講一下,佛教不是“悲觀”的,世間也沒有所謂悲觀,或是樂觀;“悲觀”或“樂觀”也都是凡夫妄想分別的詞語;因爲真是有八苦這些問題,而佛法是在闡釋與解決這些最實際、最迫切的問題的,事實上,這些才是世間人最須要立刻解決的問題——不要因爲聽到佛說“人生即是苦”,就馬上産生“佛教是悲觀消極的”這種愚癡的想法,佛法不但不是所謂的悲觀消極,反而正好是最積極的:因爲只有佛法才能不逃避這些問題,而去正視它、面對它、了解它,進而解決它。
聲聞乘四聖谛的第一個聖谛——苦聖谛,即是指以上所說的八苦,因此佛說:“人生即是苦。”這是佛深入觀察、體驗人生世相以後,而得到的結論;因爲佛體驗出人生即是苦,爲要解決此苦,因此佛便去修道,以求能解決一切衆生生老病死等苦之方。然而,苦谛只是“果”(結果),至于此苦是怎麼來的呢?諸苦生起之“因”是什麼?諸苦生起之因便是“集谛”。
二、集谛
“集”即是聚集之義(assemble),亦即是十二因緣,衆生的苦從那裏來?根本上是從“無明緣行”……一直到“愛、取、有”,乃至生老病死,這十二因緣來的。換句話說,若了解十二因緣,就能知道衆生的苦是怎麼來的。所以,苦是“果”,集是“因”,集谛就是講衆苦生起的原因;因爲諸法的生因不會只有一個,所謂“法不孤起,衆緣和合而生”,…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