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諸苦生起之因也一定不只一個,而是由衆緣積集和合而起,故稱“苦生起之因”爲“集”谛。故集谛是指出有情衆生的境界——衆苦的發生、以及受到苦報的結果,要怎麼才能超脫這些呢?佛說:你若想超脫于此,就要達到“滅谛”的境界。
叁、滅谛
“滅谛”,即是滅苦之義,把所有的苦都滅掉,滅生、老、病、死苦,滅愛別離苦,滅怨憎會苦,滅五陰熾盛苦……等,超越這些苦的總結果就是“滅谛”之境界。“滅”又稱爲涅槃,涅槃(梵文Nirvana)即是滅煩惱、生死之義,而不是死掉的意思,有人誤以爲佛涅槃是佛死掉了,其實是寂滅之義。然而要怎樣才能達到滅煩惱、生死的境界呢?那就要修證“道谛”了。
四、道谛
“道谛”,是指八聖道、或八正道,或稱“八聖道分”。八正道的“道”即方法之義,八種修道的方法,讓你身語意叁業都能夠是正確、無偏、無缺失的,謂之八正道。八正道即是: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定、正念。說明如下:
⒈正見:“見”即知見、觀念,學佛修行,知見要正確無偏差,稱爲具有“正知見”,這在修行菩提來講是最重要的;有一些學佛者,因爲知見、觀念不確不當,所以,其所修的都不對。正知見是八正道之主體。正知見其實就是智慧,因爲最高的正知見就是“佛知、佛見”,而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悟入佛的知見,而離于凡外邪小的知見。因此八正道首先標出“正見”,其深義在此。是故,我們學佛,事實上,是以“正見”爲始,也是以“正見”爲終:亦即開始時便要依佛所開示的正知見去修行,最後也是爲了要親證此正知見——悟入佛之知見:“入佛知見”即是成佛。
⒉正語:即言語要正確無失,不作一切非理、非法、惡濁之語。要如法而語,若爲人說法,必須不違佛所說,乃至無一字違于佛說,不可非法說法,法說非法。
⒊正業:指身業、口業、意業叁業都是正當而無缺失的。
⒋正命:指謀生所做的事業、職業要正當。例如:不能以殺爲業,而自活命、以盜爲業而活命、以淫爲業、以妄語爲業而活命等……來做爲職業;以殺盜淫妄等爲業,都是不正當的,稱爲“邪命”。修行者應清淨身、語、意叁業,且依正法而活命,離于一切不正之活命方式。
⒌正思惟:即思惟要正當,才能增長聖智。此處所說的思惟,特指在禅定中所修的“慧觀”而言,而非一般的思考。二乘行人在禅定中,應依法思惟“苦集滅道”四聖谛理,如此才能增長道力與道心,而成就聖智,若如是思惟者,方是正思惟,若思惟其它,例如思惟世間法或外道法,即是“不正思惟”,不正思惟便違佛教。
⒍正精進:即努力、用功。精進要正當,才能速證菩提,乃至成佛。例如努力而一心修定,思惟四聖谛,即是“正精進”,若是精進修外道法、或努力營求世間法,求名聞利養,便是“不正精進”。
⒎正定:修禅定要正當,才能修得對,要修佛的無漏清淨之禅定,不可雜修外道的禅定。例如:有的人打坐時,兼練氣功、或修“精氣神”、或修“氣脈”、冷、熱等,或有人觀“靜”、觀丹田等,皆是雜修、盲修,皆非佛之正定。佛之正定爲依四念處修,或修五停心觀(不淨觀、數息觀、因緣觀、慈心觀、念佛觀)等,方是正觀、正定。修習正觀、正定方能斷惑、證真。
⒏正念:“念”即念頭之義。“正念”即是念念之間都要正當。又有譯成“正慧”,即智慧要是正當的,因爲外道之人有邪慧、而世間之人有世智辯聰。
綜上所說,總說八正道,即是開始的第一項的“正見”,依正見起修,中間的“正語、正業、正命”叁項爲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中所修持的;其次“正念、正精進、正定”叁項爲在禅定中修習的。此中,正念一項,即是指修行“四谛觀”的要則,即須念念皆正,念念皆在正法之中,不離佛之聖谛正法,方稱“正念”。若以表解來顯示,即爲:
(表略)...
《法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亦即,爲了要開示衆生正知見——佛的知見,令衆生能夠悟入佛的知見;因此,一切修行都是爲了證入“正知”、“正見”。“佛知佛見”即是佛自身所證的智慧境界。
衆生的知見大都有所偏差,因而要修學佛法,修到最後,方能證得佛之最正知見,即所謂“正遍知”,亦即是無上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表二即顯示:依正知見而修戒定道,即得正念之慧。)但是,開始修的時候,即必須知見要正,只是善根尚未成熟而已;學佛的難處就是在這裏:一開始時就必須要具正知見,否則的話,會走岔路,或是走彎道、繞冤枉路,浪費功夫,乃至誤入歧途,不可自拔。
其次談這八正道的修行時所取之相。如果依二乘的修法,主要都是在打坐(禅定)中修的,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所謂“在行住坐臥中修”。當然,這八正道你也可以把它當作表面的意思,但是事實上四聖谛主要還是要在打坐中精進地修“四谛觀”的。進一步而言,其實一切佛法中所說的“修行”,主要都是指在打坐中修,若說是在行、住、坐、臥中修,那是方便的輔修,正修則必定是指于禅定中修。不但成佛時是坐在金剛座上修成,連由凡到聖,由欲界定到色界定,由色界定到無色界定,由無色界定入滅受想定,由外凡位到內凡位,由小乘之初果到二果、叁果、四果,以及菩薩從初住至十地的修證,都是在定中修,在定中成就。爲什麼?若不入定,即是散亂心,散亂心不可能證無漏道,而斷有漏的煩惱,而成就無漏的智慧與法體。或者再更進一步講,若無打坐,就沒有佛法了,而只有“相似佛法”,爲什麼?因爲你若不打坐,心是散亂的,所以你所修的法,都是“與散亂心相應”,而不是“與定心相應”,一定要與定心相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也才能深入契合清淨之法性,因此我們末法時期所修也多是以散亂心在修行,如“散心念佛”等等。
散亂心就好像波浪起伏不定一樣,念念變滅,念念遷謝,因此學佛的人常會覺得:“昨天明明修得好好的,今天一覺睡醒,怎麼就都不見了,乃至無蹤無影?”
這是因爲你修行時的心是散亂的,所以“法”所能達到的深度,只在你的心浮面,只在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的層面上,甚至還達不到第六意識,因爲心中還是不住地在妄想、分別而不爲法所熏染。然而要怎麼修行呢?平常我們凡夫所依據的都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以及五塵(色聲香味觸),這些都是波動不定的;我們更依于前五識而起第六意識,于是又更令心動蕩不定,更加妄想、分別。我們凡夫所修,通常只能達到前五識的境界,至于第六識則已是二乘所修斷的境界。第七識——末那識是“我執中心”,這是菩薩所修斷的境界,因爲菩薩才能真正破我執,俱生的“我執中心”一破,即是無“我相”,當然是要先入禅定才能深入、明見此妄識,而照破之,因爲入禅定,心才得靜止,善法才進得去,否則心的表面動蕩不定,就把善法阻止在外面,進不去了。至于第八識——阿賴耶識,則是大菩薩成佛所修的境界,菩薩摩诃薩轉業識爲清淨識,將第八業識的無明之業習整個轉掉,變成智慧,而成就“大圓鏡智”。所以,如果學佛而不靜坐,還只是五根表面上的修行,無法真正斷惑證真,故可說只是稍微結緣、熏習、長養善根而已。然而靜坐是否就是真正在修行?那可就不一定了,要看怎麼坐,須有方法才行。而佛教禅定止觀法門是很深奧的,不只是盤腿就可以了。
佛法講的“正精進”,是指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勤行精進,因此可說是幾乎整個夜裏都在靜坐:那麼白天做什麼呢?睡大覺嗎?連晚上都精進不息了,白天怎麼可以睡大覺,所以如果坐個二、叁十分鍾,就受不了,要動一動的話,怎麼成呢?那是道心還沒有生起,須努力精進。
現在解釋完了“四谛”,話歸正題,回到“心經”上面。這段心經說:“無苦集滅道”,即是說二乘境界的苦集滅道四谛,也都是無自性空,分別言之,即是:“苦聖谛無自性空、集聖谛無自性空、滅聖谛無自性空、道聖谛也是無自性空”,因皆是一真如心所現之境界故。
【無智亦無得】
這有二義,一、是指小乘修行人所得的聖智與道果;二、是指大乘菩薩行者修行所得之聖智與道果。先說小乘的境界。證了苦集滅道四谛以後,即得到聖智,小乘修行八正道,得到“八忍、八智”之聖智,八忍八智合稱“十六心”,是小乘所證到之十六種智慧。這是在修苦集滅道時之觀法——苦谛觀、集谛觀、滅谛觀、道谛觀,修這些觀行成就時,便生起八忍八智十六心,“十六心”生起時即能依之而斷叁界之叁毒煩惱,而度叁界之生死苦,證“得”聖道解脫。《心經》上說:小乘所修得的十六心智慧,以及所得到的聖道、解脫、涅槃也是無自性空。
“亦無得”,“得”是特指小乘人所證得之四道果及涅槃。小乘所證有四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初果須陀洹:又稱“預流”或“入流”,“入流”即是入聖人之流。證到初果的聖人,七次往返生于天上人間,即證到阿羅漢果。
二果斯陀含:又稱“一來”,即是再來此欲界受生一次做人,就能證到阿羅漢果。
叁果阿那含:又名“不來”,因叁果的聖人不須再到此人間來受生,而于此生報盡時,便化生于色界的“無頂天”(阿迦尼吒天)繼續修行,而在那裏證得阿羅漢道。
四果阿羅漢:證了四果之聖人,便已經了脫生死,不再來叁界受生,這一生是最後身,此身報盡,即入涅槃。
其次,“無智亦無得”,同時也指大乘菩薩所修證到的智慧與所得的果位,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叁階位,叁賢十聖,階階地地皆是菩薩之果位,皆是有所證得之賢聖。
而《般若心經》在此總說“無智亦無得”即是說:不但小乘所證的八忍八智…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