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質和實相,知道這個茶杯 是一切條件的組合,我們把條件一個一個地分開以後,茶杯到哪裏去了呢?茶杯無自性,但是 它又是因緣組合。這樣我們就能夠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能夠這樣認識的,就是正智。這樣認識 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如如”,如如者真如,真如者真理,真理者實相。
“相、名、分別”是生活,同時也是禅;“正智、如如”是禅,同時也是生活。如果把這 兩者截然分開的話,那生活禅還是不究竟,生活禅就是要說明,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因爲我們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無不可以包涵在生活當中,也無不可以包涵在禅當中,所以生活即 禅,禅即生活。五法爲什麼能夠便于說明禅呢?它有世間與出世間、有染和淨兩個方面,說起 來比較有層次,生活禅可以用五法這樣的次第來說明。
我在講生活禅的時候,逐步地把它歸納爲幾個核心的內容。生活禅有四個“根本”:第一 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見,第叁是息道觀,第四才是生活禅。這四個“根本”也就是我這幾天 所講的從見地到功夫。菩提心和般若見可以說是見地,息道觀和生活禅可以說是功夫。但這只 是大致上這麼分,絕對不能截然地分開。不能說菩提心就只是見地,因爲菩提心發起來以後,要見諸于行動,那麼它也是功夫。般若見好像是偏重于見地,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也要運 用于生活、指導于生活,所以它也是功夫。息道觀、生活禅都是如此。
我們知道,佛教的一切,特別是大乘法門的一切,都是以菩提心作爲一個開端和根本。離 開了菩提心,修一切的法門不是墮入二乘就是墮入外道邪見。概括起來講,菩提心就是我們每 天所發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這是菩提心的具體體現,也是菩提心的實際內容。還有我們每天早課念的普賢菩 薩十大願王,那就是菩提心。沒有菩提心的人,智慧慈悲不能俱足,特別是慈悲心生不起來。因爲他沒有度衆生的心,沒有爲社會、人類、大衆奉獻自己的心,沒有想到要爲一切衆生來舍 自己的頭目腦髓。這種心發不起來,那麼他修行不過就是爲了一己的安定,一己的自由自在而已。
我想,就個人而言,不論他怎麼樣,與廣大衆生比起來,個人都是非常次要的問題,但對 于這個問題我們現代學佛的人都很難突破。我們往往一想到要學佛,就想到我該怎麼樣,對我 會怎麼樣,沒想到學佛是要發起菩提心,沒想到學佛是要爲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一切衆生離 苦得樂,我在其中矣”——這樣地來學佛,菩提心就發起來了;這樣地來學佛,你的心量就廣大了;這樣地來學佛,我們大家彼此之間的關懷幫助理解同情就會建立起來。因爲大家的目標 一致,願望一致,利益一致。菩提心是前導,菩提心是我們的目標,菩提心是我們發心的動力、 修行的動力、做事的動力、弘法的動力,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佛經上面關于發菩提心的內容 俯拾皆是,爲什麼有這麼多的內容?就是佛菩薩、曆代祖師在反複地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是般若見。菩提心發起之後,我們還要用般若智慧來衡量我們的言行,用正見來衡量。 破除了我執法執後所顯示、所證悟、所獲得的這種正智,就是般若智、般若見。我們現在學佛 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是不是破除了我執法執?我們的見解是不是就是正見呢?可以這麼說, 我們學佛的人,雖然不能每一個人即刻就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但是我們要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思想。要認准這個目標,不能偏離,一偏離就不對,你心向往之,總有一天會達到。
般若見是眼目。比如說戒定慧叁學叫“戒足、定身、慧目”,戒是兩條腿,定是我們的身 軀,慧就是眼目。有戒有定沒有眼目,你往哪個方向走啊?如果我們只有眼目,沒有身軀也沒 有兩條腿,那麼正見就沒有依托,沒有載體,沒有辦法去落實。所以戒定慧叁學缺一不可。一切的修行都離不開般若見,都離不開正見。八正道中正見在第一位,最重要。六度般若在最後,是統帥,這也是顯示它的重要性。
第叁是息道觀。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不是一言半句能夠講得清楚的。從釋迦牟尼佛到曆代祖師直至現在,息道觀都是我們一直在修的一個基本法門,又叫“安那般那”,數呼吸的意 思。禅如此高妙,如此了不起,最後還要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來修,這就是越高深的東西 越平凡,可能越平凡的東西也是越難做到。就像數呼吸這件事,呼吸離我們最近,于我們最親切,我們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得到。我們人是怎樣生活的?生命是怎樣延續的?就是因爲我們這 一口氣。老和尚們總在說,“一口氣不來,轉眼即是來生。”可見這口氣、這個呼吸對于我們人的重要性。但是這麼重要、這麼簡單、與我們這麼密切的事情,我們要把它管好數好,不容易,非常難!
息道觀講得最好、講得最詳細的是天臺宗。我們這裏有天臺宗的專家——王雷泉教授在這兒。天臺宗有五六本書專門講禅波羅蜜,而禅波羅蜜的重點是講數息觀。我們的修行目標很遠 大,知見要正確,但是落實到具體的方法上,一定要非常非常地實在、非常非常地穩妥,這樣 一來,一是修行不會出偏差,二是修行不會成爲空談。放焰口裏面召請和尚的亡靈時說:“黃 花翠竹,空談秘密真诠。”我們不能空談,空談不能了生死。我們要從實際的修行中來落實所 有高深的理念,在修行上使意識得到淨化,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我們的身和心是不可分離的整體,淨化心念、淨化身心的方法很多,數息觀是一個最簡便 最親切的方法。對于我們現代的人來說,信教也好不信教也好,這個方法沒有宗教色彩,你只 要去做就會有利益有受用,這是個很實際的東西。你不信佛也可以修這個觀,修了以後你也會 得到受用,得到受用了你才曉得佛的說法真實不虛,這樣你再來信也不遲。佛法告訴我們要淨 化我們的心念就用數息觀,要淨化我們這個身體就修白骨觀。今天我們重點講數息觀。
我剛才講的就是屬于最古老的方法“五停心觀”。“五停心觀”——這個停不是停止而是安定——就是使心能夠安定下來的方法。散亂心的衆生要修數息觀。數息觀的要領是什麼?就是要使我們的意念和呼吸緊密結合起來。佛教的禅定功夫是指一些共性的東西,不是說光哪一門禅定重視呼吸,禅宗也同樣重視數息。四祖五祖的法語當中也多次提到要怎樣來調呼吸,菩提達摩的禅法“內心無喘”從功夫上來講也是在修數息觀。要使我們呼吸的不調相變成調相 ——風喘氣這叁者爲息的不調相,只有到了息這個階段才是調相——所以要“內心無喘”。當然這個“內心無喘”既有功夫上的意思,也有見地上的意思。從功夫的意義來講,菩提達摩也 是修數息觀,“如是安心者壁觀”,壁觀者就是使內心無喘。
佛家禅定的修行是在一呼一吸的轉折上面做功夫。呼出來吸進去叫一呼一吸,它的中間轉 折是什麼?就是息所住的那一刻。息可以分爲叁個階段,就是出息、入息、住息,要在住息上 面做功夫,你的心才能夠真正安定下來。對修行得比較成熟、比較有功夫的人來說,住息的時 間越長,得禅定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是說,這樣就離得禅定的時間很近,你就很有可能將這 一呼一吸的轉換之間的息住在那裏,那麼你當下就能夠入定。所以要使我們的意念和呼吸保持一致、保持同步,就必須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入息、出息和住息。
我們數呼吸數什麼呢?可以數入息也可以數出息。一般地來說,以數出息比較好,爲什麼 呢?因爲我們每個人身體裏面有許多濁氣,這些濁氣應該讓它出來。你把意念放在出息上,就 能有意識地把五髒六腑的濁氣吐出來。你在出息的時候數數,入息就不要管它,住息也不要管它。但是你要明明白白地知道,息在進來、息在住。住在什麼地方?這有一個次第。開始的時 候不可能真正使息到丹田裏面來,丹田就是我們臍下二指或叁指的地方。練習的時間長了,功夫純熟了,你就能夠慢慢地使呼吸由淺到深、由粗到細、由短到長。開始可能在這個地方(師 以手示意胸口部位),慢慢下來一直到氣海,又叫丹田,到這裏就不要再往下邊走。要注意這 個,往下邊走就走不下去了。想做到一步到位不大可能,要想能夠真正把氣息慢慢引入丹田,專門練習的人也要經過叁五個月才有可能做到。不能一下子把息引到丹田怎麼辦呢?引到哪兒 是哪兒,不要勉強,勉強會出毛病。要慢慢地來,使呼吸深、細、長,還要慢慢地使整個氣息 引到丹田。引到丹田後氣還要擴散到全身,那樣你就可以不用鼻孔呼吸了。八萬四千個毛孔都 可能成爲呼吸的管道,它本身就是呼吸的管道,因爲我們沒有真正地去修煉去訓練,所以不能 把八萬四千個毛孔的優勢都調動起來。
我們修到一定程度後,全身的優勢都可以調動起來,其結果就是心變得安定,身體的潛在功能就會慢慢發揮出來。身體健康了,精力旺盛了,智慧開發了,還可能出一點小神通。如果 出了一點小神通,你必須很好地去運用它,不要人家荷包裏的錢有多少,你看得很清楚,就學 搬運法把別人荷包裏的錢調出來。這個方法我們不要,我們可以看得見,但是不要去用,一用 你就失去神通了。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話,最重要的還是要得定、要開發智慧,逐步地使煩惱淡 化,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煩惱淡化了,有沒有智慧、有沒有禅定你不要問,那是必然的結果。只要煩惱淡化了,就會有定、就會有慧。煩惱蓋覆了智慧,因此智慧不能發揮出來。一旦煩惱 能夠得到淡化、得到清除,那麼我們本自具足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會顯現出來。
在坐禅的時候,一開始要調五事:調睡眠、調飲食、調身、調息、調心。今天重點講調呼 吸。剛開始在進入數息觀的時候,我們可能呼吸很粗很粗,…
《入禅之門·生活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