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時候鼻子不通氣,呼吸像拉風箱一樣,那個時候就是風,不是息,這是息的不調相。經過一段時間,這個風相會消失,就出現喘。喘就是我們呼吸出入不均,快一下、慢一下,結滯不通,這也是息的不調相。當每一呼每 一吸之間的距離基本上趨于穩定,只是在呼吸上比較粗,感覺得很明顯,這就是氣。風、喘、 氣這叁者叫“息不調相”。息的調相就是息,息是“若有若無,綿綿密密”,出入比較均衡, 而且又沒有聲音。大家記住這八個字就可以,叫做“若有若無,綿綿密密,爲息調相”。
我們要把呼吸調好,把前面的叁個不調相逐步地排除,調到息的調相,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調呼吸這種方法不一定只是修禅宗、修禅定的人使用,修一切法門,調息都是一個前提。念阿 彌陀佛也要調息,調息調得不好,念阿彌陀佛就很吃力,心就定不下來。我曾經在廣濟寺講過一次“念佛與調五事”,就是講把佛號和息結合起來,把念阿彌陀佛和調息結合起來,這個方 法也很有效。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不妨試一試,絕對對我們的身心穩定有好處。關于息道觀,我想不能夠太細地來講,下面就講生活禅。
第四個根本觀點就是生活禅。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實踐,我總結出來生活禅有四句口訣,可能很多人都見過這四句話。這四句口訣是什麼呢?第一句就是“將信仰落實于生活”。這是我 們學佛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往往不能夠把信仰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往往不能在生活當中去 落實信仰,往往是把信仰與生活打成兩截,以爲我到廟裏去的那一刻是信仰,回到家裏就是另 外一回事。在家裏的佛堂裏是在信佛,上街買菜、待人接物就是另外一副面孔。這就是信仰沒 有落實。如果是一個真正把信仰落實于生活的人,那他一天24小時分分秒秒都在修行。所以說這是一句口訣,對我們修行學佛的人來說,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二句口訣就是“將修行落實于當下”。你不要認爲只有上殿才是修行,在禅堂裏打坐才是修行,到廟裏來燒香拜佛做佛事才是修行,在家裏早晚誦經才是修行。如果是這樣,我們修 行的時間就太少了,一天24小時,和尚在廟裏早晚上殿頂多兩個小時,其它的時間怎麼辦?居士們當然有一些年紀大的人,一天可以拿著珠子念阿彌陀佛。年輕的人要上班要工作怎麼辦?有辦法,只要你每時每刻觀照自心,每時每刻觀照當下,就能夠把修行落實于當下。一切從現 在開始,永遠都是現在,永遠都是起步,你永遠都在修行。一天24小時分分秒秒都住在當下,就是分分秒秒在修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成爲一個修行人,才真正能夠與佛法融爲一體,才能成就法的人格。安祥禅的倡導者李耕雲先生就講法的人格化,要把法來人格化,那就是說 我們時時刻刻要安住在佛法當中,修行在佛法當中。所以這也是一句口訣,這句口訣很管用。 只要我們能夠記住它,慢慢地去落實。一忘記了就提起來,提起來就能夠落實。
第叁句口訣是“將佛法融化于世間”。佛法不能關在寺廟裏,佛法不能跟世間法打成兩截, 佛法與世間法不能分家。要曉得離開世間法沒有佛法,世間法只要用佛法的觀點加以淨化、加以超越,它本身就是佛法。六祖大師有四句話我們大家都背得過,甚至于背得滾瓜爛熟,但就 是不能夠去落實它。這四句話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就是說離開世間法要來覺悟佛法、找到佛法,就等于在兔子頭上找犄角。兔子本身沒有角,它 如果有了角的話就不成其爲兔子了。佛法離開了世間就不是佛法了,就沒有佛法了。佛法在哪 兒呢?佛法就在平常的穿衣吃飯日用施爲等一切具體事務當中。這一點很難理解。我們往往覺 得這不是佛法,是世間法。但什麼是佛法?表現出來的東西都是世間法,但也都是佛法。我在 這裏講,大家在這裏聽,這是什麼呢?是世間法,但也是佛法。只要我們用佛法來理解它,就算將佛法融化于世間了。
如果不能把佛法融化于世間,以爲佛法就在山門裏邊,或者我們有意識地把佛法關在山門 裏邊,那樣佛法永遠不能發揚光大。在傳播佛法、使佛法融化于世間這樣一個大問題上,我們 做得不夠,非常不夠!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向基督教、天主教學習,他們巴不得大家都能夠懂 得上帝造人的道理。于是他們就抓住一切機會來傳播他們的教義,這種精神實在是可嘉。我們 和尚或者居士,有叁個人來問就不耐煩,只是說你好好來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不給他講道理。 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法師們,人家一問多了臉就紅了,或者回答不出來,或者不想回答。我們要 改變這種態度、這種做法,否則我們佛教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玉佛寺從過去的這塊地一直到新買的這塊地加在一起還不到二十畝,就在這塊地上面,把 佛法封閉起來行不行呢?不行,一定要讓佛法走出山門。但是現在政策有規定,一切宗教活動 必須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因此,人家來了,我們一定要熱情地接待,要熱情地弘法,要讓所 有來的人都能夠聞法歡喜。我們不走出去,人家自動進來,我們要宣傳,多印一些經書結緣, 多印一些小冊子結緣,你來了我就給你一本。你看也好,不看也好,不管他,只問耕耘莫問收 獲。他拿回去總有人會看,即使他拿去扔了也無所謂。你不要以爲:唉呀,他把經書扔掉了, 這個罪過還得了!不要有這種觀念。因爲佛教裏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有理解,比如說出佛身血, 它前面加了個定語叫“惡心出佛身血”。現在我們把經書毀掉了,把佛像汙毀了,弄壞了、弄 髒了,啊,不得了,你出佛身血了!把大家嚇得要命。實際他是無意中做的這件事,同時他也 趕快忏悔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我們不要有這種壓力,經書盡量地多印,宣傳的小冊子盡量 地多印,讓社會人士能夠了解佛法。這既是傳教工作,也是一種公關工作,我們要用佛法來做 好這個公關工作。
我記得到我們柏林寺去的人,不管是政府裏的人也好,還是其它部門的人也好,來了不問 我們要別的東西,就說你們有什麼書趕快給我們准備一點,都是要書。爲什麼呢?他要了解佛 教。你這個廟修得這麼大,和尚這麼多、小和尚這麼多,你這個佛教究竟怎麼回事?你們一天 在這裏搞些什麼名堂?他不知道,所以他要書去看,要了解。我們也要讓人家來了解,歡迎人 家來了解。要多印書,多印通俗的書來結緣,讓大家來到廟裏既燒香又叩頭,而且又得到一本 法寶回去。香港、臺灣、新加坡的這些事情做得非常好,它就是一大堆的書放在那裏,大家隨 便拿。你不要印得太精致了,印得一般就可以,但是也要印得有一定的檔次,完全沒有檔次人家拿去就不喜歡看,要印那些通俗易懂、契理契機的書作結緣品。這就是逐步地來使佛法融化 于世間。
我也經常講到,宗教政策規定我們不要到外面去宣傳,但是並不限製在寺廟裏宣傳。政府 給我們這樣一個政策,我們就要把它用足用夠。這實際上就是在體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說明 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人們到廟裏來,出家人送一些宣傳品,不管是內賓外賓,他們都會非常高 興的。我覺得這邊,特別是作爲一個對外的窗口,不妨請人翻譯一些英文的資料,比如把玉佛寺的曆史用英文寫出來,把真禅大和尚對社會的各種貢獻、對佛教的各種貢獻用英文寫出來,把佛法的一些基本道理,找幾本書,用英文也寫出來。印一些英文的東西來讓老外了解我們的 佛教,對老外也要宣傳,因爲老外很關鍵。他總在說我們的信仰不自由,總在說我們人權有問題,總在外面攻擊我們。我們在這個方面可以做很好的工作,這都是生活禅。
第四個口訣就是“將個人融化于大衆”。這是我們每個人要記住的,因爲離開了大衆就沒 有個人。這個道理大家應該說都是能夠懂的,但往往懂得道理不等于就能夠按這個道理去做。 怎麼叫將個人融化于大衆呢?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在團體中,這個社會像網一樣,我們是網裏 面的一個小網孔,如果我們離開了這個網,到哪裏去找個人呢?我們個人就好像是大海裏的一 滴水一樣,如果把這一滴水從大海裏孤立出來,不到一個小時,這滴水就幹涸了。個人是非常 渺小的,只有集體的力量才是無窮無盡的。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想到我是衆生的一份子,我不能離開衆生,不能離開大衆。佛都說“我在僧數”,說“佛在僧數”,佛是僧團裏面的一份子。佛說法的時候也有一個比喻,就是說那滴水不能離開大海,離開大海那一滴水就會幹掉,個人不能離開集體,個人離開集體是一無所用。
這是修生活禅的四句口訣。我再重複一遍: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 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
下面還有四句口訣。我們信佛的人究竟信什麼?我們都說我們在信佛,往往信的是大殿裏 供的泥塑木雕的那尊佛;或者我皈依某個師父,我是某個師父的徒弟,認爲這就是信佛;或者 我們修某一個法門,認爲這就是信佛。這些當然都是信佛的一部分內容,但並不是全部的。你要真正全面地來體現信仰、體現正信的內容,應該最少要具備以下四點,就是四句口訣:
第一,“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叁寶是我們建立正信的最主要的核心內容。
第二,“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信佛就要信因果,不信因果你說你信佛就無有是處。在佛教界流傳著一個笑話,這個笑話講得非常的不好,我也非常不喜歡聽,但是有人講。就是: “居士怕因果,和尚怕居士,因果怕和尚。”這個話講得我們和尚臉上非常難受,說因果怕和尚,那就是說和尚不講因果。我希望我們一定要扭轉這種風氣。我們每個和尚都要深信因果,做一切事情都要從因果出發。當然居士們深信因果非常好,居士們學佛是從和尚那裏學來的,所以和尚首先要深信因果。這一條一定要做得非常好,我們才能夠真正地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夠真正在四衆當中模範人天。我們做一切事情,就要以因果爲准繩,因果是一個標准,是一個尺度。
第叁,“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信仰要有一個眼目,信仰的眼目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第四,“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我們信佛的人,每個人都希望最終得到解脫。解脫是什麼呢?解脫就是煩惱的超越、對世間的超越、對生死的超越。解脫並不是一定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而是就在這個地方解脫,當下解脫。我們都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這個世間誰來管呢? 苦惱衆生誰來度呢?解脫者,超越也。解脫者,淨化也。
以上是我們學佛人的四句口訣。今天我們講最後一課,講得比較亂,沒有什麼次序,想到哪裏講到哪裏。最後我想把生活禅簡單地做一個小結。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要使我們的痛苦得到止息。痛苦從哪裏來呢?痛苦來自無明和迷惑,因 此只要有明、只要有智慧就不會有苦。明是什麼呢?明就是覺性,明就是正見、正知、正念。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不斷地培養這種覺性,以觀照當下的方式來培養我們的覺性,使這種觀 照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修行無非就是要這樣,做到平常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用現代話來 說就是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使之綿綿密密。這種修行方式便是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在 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觀照自己身心的實相,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處 處提起正見、安住正念、觀照當下,這便是生活禅。
在行住坐臥當中能夠時時觀照當下,使自己的心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戒相應,我們當下便是身居樂土。這種覺性形之于語言,必然是清淨語、慈愛語、柔軟語,由此而達至我們的 口業清淨;這種覺性見之于行動,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獻、助人爲樂、與人爲善,由此而達至我 們身業的清淨;這種覺性能使我們的心保持靈明不昧,照破內在的貪瞋癡叁毒,養成慈悲喜舍的心態,成就覺悟奉獻的精神,由此而達至意業的清淨。勤修叁學,化解並淡出叁毒,淨化叁業,這是我們修習佛法的全部任務,而所有這一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實完成。
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的任務就是要淨化世間法、提升世間法、超越世間法。同樣禅修也 絕不能離開世間法,絕不能離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離開了世間法,禅修的斷、證——禅修要 斷什麼證什麼——便成了無的放矢、空中樓閣,沒有一個著落之處。所以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佛教要適應當前的社會,要適應當前大衆學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機地弘法、利益衆生, 必須要調整我們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間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最後,還有我經常強調的做人的四句口訣——這個也是老生常談——做人有四件事,信佛 的也好不信佛的也好都要重視:一個是信仰,一個是因果,一個是良心,一個是道德。對有信 仰的人來說,這八個字全部要落實 ;對于沒有信仰的人來說,起碼要講 良心、講道德,這是我們做人的起碼要求。佛教在這個社會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經常 跟人說,佛教對社會的作用就是做人良心的保證。我們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有了良心了,我們的社會就能穩定,就能發展,就能進步。人要沒有良心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亂象就會叢生,事端就會越來越多,腐敗現象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全體僧俗大衆,一定要使佛教充分發揮保證社會良心的作用。
阿彌陀佛!謝謝各位。
附 記
此稿系門下弟子根據錄音整理,爲保持口語特點,故多重複,亦多語病。原本想抽些時間整理潤飾,因急著印發給第九屆生活禅夏令營營員參閱,故未及一一刪正。稿中錯謬之處,尚希閱者賜正,以便修改重印。
《入禅之門·生活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