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质和实相,知道这个茶杯 是一切条件的组合,我们把条件一个一个地分开以后,茶杯到哪里去了呢?茶杯无自性,但是 它又是因缘组合。这样我们就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够这样认识的,就是正智。这样认识 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如如”,如如者真如,真如者真理,真理者实相。
“相、名、分别”是生活,同时也是禅;“正智、如如”是禅,同时也是生活。如果把这 两者截然分开的话,那生活禅还是不究竟,生活禅就是要说明,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因为我们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无不可以包涵在生活当中,也无不可以包涵在禅当中,所以生活即 禅,禅即生活。五法为什么能够便于说明禅呢?它有世间与出世间、有染和净两个方面,说起 来比较有层次,生活禅可以用五法这样的次第来说明。
我在讲生活禅的时候,逐步地把它归纳为几个核心的内容。生活禅有四个“根本”:第一 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才是生活禅。这四个“根本”也就是我这几天 所讲的从见地到功夫。菩提心和般若见可以说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可以说是功夫。但这只 是大致上这么分,绝对不能截然地分开。不能说菩提心就只是见地,因为菩提心发起来以后,要见诸于行动,那么它也是功夫。般若见好像是偏重于见地,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也要运 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所以它也是功夫。息道观、生活禅都是如此。
我们知道,佛教的一切,特别是大乘法门的一切,都是以菩提心作为一个开端和根本。离 开了菩提心,修一切的法门不是堕入二乘就是堕入外道邪见。概括起来讲,菩提心就是我们每 天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这是菩提心的具体体现,也是菩提心的实际内容。还有我们每天早课念的普贤菩 萨十大愿王,那就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人,智慧慈悲不能俱足,特别是慈悲心生不起来。因为他没有度众生的心,没有为社会、人类、大众奉献自己的心,没有想到要为一切众生来舍 自己的头目脑髓。这种心发不起来,那么他修行不过就是为了一己的安定,一己的自由自在而已。
我想,就个人而言,不论他怎么样,与广大众生比起来,个人都是非常次要的问题,但对 于这个问题我们现代学佛的人都很难突破。我们往往一想到要学佛,就想到我该怎么样,对我 会怎么样,没想到学佛是要发起菩提心,没想到学佛是要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众生离 苦得乐,我在其中矣”——这样地来学佛,菩提心就发起来了;这样地来学佛,你的心量就广大了;这样地来学佛,我们大家彼此之间的关怀帮助理解同情就会建立起来。因为大家的目标 一致,愿望一致,利益一致。菩提心是前导,菩提心是我们的目标,菩提心是我们发心的动力、 修行的动力、做事的动力、弘法的动力,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佛经上面关于发菩提心的内容 俯拾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内容?就是佛菩萨、历代祖师在反复地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是般若见。菩提心发起之后,我们还要用般若智慧来衡量我们的言行,用正见来衡量。 破除了我执法执后所显示、所证悟、所获得的这种正智,就是般若智、般若见。我们现在学佛 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不是破除了我执法执?我们的见解是不是就是正见呢?可以这么说, 我们学佛的人,虽然不能每一个人即刻就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但是我们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思想。要认准这个目标,不能偏离,一偏离就不对,你心向往之,总有一天会达到。
般若见是眼目。比如说戒定慧三学叫“戒足、定身、慧目”,戒是两条腿,定是我们的身 躯,慧就是眼目。有戒有定没有眼目,你往哪个方向走啊?如果我们只有眼目,没有身躯也没 有两条腿,那么正见就没有依托,没有载体,没有办法去落实。所以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一切的修行都离不开般若见,都离不开正见。八正道中正见在第一位,最重要。六度般若在最后,是统帅,这也是显示它的重要性。
第三是息道观。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不是一言半句能够讲得清楚的。从释迦牟尼佛到历代祖师直至现在,息道观都是我们一直在修的一个基本法门,又叫“安那般那”,数呼吸的意 思。禅如此高妙,如此了不起,最后还要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来修,这就是越高深的东西 越平凡,可能越平凡的东西也是越难做到。就像数呼吸这件事,呼吸离我们最近,于我们最亲切,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得到。我们人是怎样生活的?生命是怎样延续的?就是因为我们这 一口气。老和尚们总在说,“一口气不来,转眼即是来生。”可见这口气、这个呼吸对于我们人的重要性。但是这么重要、这么简单、与我们这么密切的事情,我们要把它管好数好,不容易,非常难!
息道观讲得最好、讲得最详细的是天台宗。我们这里有天台宗的专家——王雷泉教授在这儿。天台宗有五六本书专门讲禅波罗蜜,而禅波罗蜜的重点是讲数息观。我们的修行目标很远 大,知见要正确,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方法上,一定要非常非常地实在、非常非常地稳妥,这样 一来,一是修行不会出偏差,二是修行不会成为空谈。放焰口里面召请和尚的亡灵时说:“黄 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我们不能空谈,空谈不能了生死。我们要从实际的修行中来落实所 有高深的理念,在修行上使意识得到净化,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我们的身和心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净化心念、净化身心的方法很多,数息观是一个最简便 最亲切的方法。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信教也好不信教也好,这个方法没有宗教色彩,你只 要去做就会有利益有受用,这是个很实际的东西。你不信佛也可以修这个观,修了以后你也会 得到受用,得到受用了你才晓得佛的说法真实不虚,这样你再来信也不迟。佛法告诉我们要净 化我们的心念就用数息观,要净化我们这个身体就修白骨观。今天我们重点讲数息观。
我刚才讲的就是属于最古老的方法“五停心观”。“五停心观”——这个停不是停止而是安定——就是使心能够安定下来的方法。散乱心的众生要修数息观。数息观的要领是什么?就是要使我们的意念和呼吸紧密结合起来。佛教的禅定功夫是指一些共性的东西,不是说光哪一门禅定重视呼吸,禅宗也同样重视数息。四祖五祖的法语当中也多次提到要怎样来调呼吸,菩提达摩的禅法“内心无喘”从功夫上来讲也是在修数息观。要使我们呼吸的不调相变成调相 ——风喘气这三者为息的不调相,只有到了息这个阶段才是调相——所以要“内心无喘”。当然这个“内心无喘”既有功夫上的意思,也有见地上的意思。从功夫的意义来讲,菩提达摩也 是修数息观,“如是安心者壁观”,壁观者就是使内心无喘。
佛家禅定的修行是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面做功夫。呼出来吸进去叫一呼一吸,它的中间转 折是什么?就是息所住的那一刻。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出息、入息、住息,要在住息上 面做功夫,你的心才能够真正安定下来。对修行得比较成熟、比较有功夫的人来说,住息的时 间越长,得禅定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是说,这样就离得禅定的时间很近,你就很有可能将这 一呼一吸的转换之间的息住在那里,那么你当下就能够入定。所以要使我们的意念和呼吸保持一致、保持同步,就必须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入息、出息和住息。
我们数呼吸数什么呢?可以数入息也可以数出息。一般地来说,以数出息比较好,为什么 呢?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有许多浊气,这些浊气应该让它出来。你把意念放在出息上,就 能有意识地把五脏六腑的浊气吐出来。你在出息的时候数数,入息就不要管它,住息也不要管它。但是你要明明白白地知道,息在进来、息在住。住在什么地方?这有一个次第。开始的时 候不可能真正使息到丹田里面来,丹田就是我们脐下二指或三指的地方。练习的时间长了,功夫纯熟了,你就能够慢慢地使呼吸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短到长。开始可能在这个地方(师 以手示意胸口部位),慢慢下来一直到气海,又叫丹田,到这里就不要再往下边走。要注意这 个,往下边走就走不下去了。想做到一步到位不大可能,要想能够真正把气息慢慢引入丹田,专门练习的人也要经过三五个月才有可能做到。不能一下子把息引到丹田怎么办呢?引到哪儿 是哪儿,不要勉强,勉强会出毛病。要慢慢地来,使呼吸深、细、长,还要慢慢地使整个气息 引到丹田。引到丹田后气还要扩散到全身,那样你就可以不用鼻孔呼吸了。八万四千个毛孔都 可能成为呼吸的管道,它本身就是呼吸的管道,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去修炼去训练,所以不能 把八万四千个毛孔的优势都调动起来。
我们修到一定程度后,全身的优势都可以调动起来,其结果就是心变得安定,身体的潜在功能就会慢慢发挥出来。身体健康了,精力旺盛了,智慧开发了,还可能出一点小神通。如果 出了一点小神通,你必须很好地去运用它,不要人家荷包里的钱有多少,你看得很清楚,就学 搬运法把别人荷包里的钱调出来。这个方法我们不要,我们可以看得见,但是不要去用,一用 你就失去神通了。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定、要开发智慧,逐步地使烦恼淡 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烦恼淡化了,有没有智慧、有没有禅定你不要问,那是必然的结果。只要烦恼淡化了,就会有定、就会有慧。烦恼盖覆了智慧,因此智慧不能发挥出来。一旦烦恼 能够得到淡化、得到清除,那么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就会显现出来。
在坐禅的时候,一开始要调五事:调睡眠、调饮食、调身、调息、调心。今天重点讲调呼 吸。刚开始在进入数息观的时候,我们可能呼吸很粗很粗,…
《入禅之门·生活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