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时候鼻子不通气,呼吸像拉风箱一样,那个时候就是风,不是息,这是息的不调相。经过一段时间,这个风相会消失,就出现喘。喘就是我们呼吸出入不均,快一下、慢一下,结滞不通,这也是息的不调相。当每一呼每 一吸之间的距离基本上趋于稳定,只是在呼吸上比较粗,感觉得很明显,这就是气。风、喘、 气这三者叫“息不调相”。息的调相就是息,息是“若有若无,绵绵密密”,出入比较均衡, 而且又没有声音。大家记住这八个字就可以,叫做“若有若无,绵绵密密,为息调相”。
我们要把呼吸调好,把前面的三个不调相逐步地排除,调到息的调相,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调呼吸这种方法不一定只是修禅宗、修禅定的人使用,修一切法门,调息都是一个前提。念阿 弥陀佛也要调息,调息调得不好,念阿弥陀佛就很吃力,心就定不下来。我曾经在广济寺讲过一次“念佛与调五事”,就是讲把佛号和息结合起来,把念阿弥陀佛和调息结合起来,这个方 法也很有效。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不妨试一试,绝对对我们的身心稳定有好处。关于息道观,我想不能够太细地来讲,下面就讲生活禅。
第四个根本观点就是生活禅。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总结出来生活禅有四句口诀,可能很多人都见过这四句话。这四句口诀是什么呢?第一句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是我 们学佛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往往不能够把信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往往不能在生活当中去 落实信仰,往往是把信仰与生活打成两截,以为我到庙里去的那一刻是信仰,回到家里就是另 外一回事。在家里的佛堂里是在信佛,上街买菜、待人接物就是另外一副面孔。这就是信仰没 有落实。如果是一个真正把信仰落实于生活的人,那他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在修行。所以说这是一句口诀,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二句口诀就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你不要认为只有上殿才是修行,在禅堂里打坐才是修行,到庙里来烧香拜佛做佛事才是修行,在家里早晚诵经才是修行。如果是这样,我们修 行的时间就太少了,一天24小时,和尚在庙里早晚上殿顶多两个小时,其它的时间怎么办?居士们当然有一些年纪大的人,一天可以拿着珠子念阿弥陀佛。年轻的人要上班要工作怎么办?有办法,只要你每时每刻观照自心,每时每刻观照当下,就能够把修行落实于当下。一切从现 在开始,永远都是现在,永远都是起步,你永远都在修行。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住在当下,就是分分秒秒在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修行人,才真正能够与佛法融为一体,才能成就法的人格。安祥禅的倡导者李耕云先生就讲法的人格化,要把法来人格化,那就是说 我们时时刻刻要安住在佛法当中,修行在佛法当中。所以这也是一句口诀,这句口诀很管用。 只要我们能够记住它,慢慢地去落实。一忘记了就提起来,提起来就能够落实。
第三句口诀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佛法不能关在寺庙里,佛法不能跟世间法打成两截, 佛法与世间法不能分家。要晓得离开世间法没有佛法,世间法只要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以超越,它本身就是佛法。六祖大师有四句话我们大家都背得过,甚至于背得滚瓜烂熟,但就 是不能够去落实它。这四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就是说离开世间法要来觉悟佛法、找到佛法,就等于在兔子头上找犄角。兔子本身没有角,它 如果有了角的话就不成其为兔子了。佛法离开了世间就不是佛法了,就没有佛法了。佛法在哪 儿呢?佛法就在平常的穿衣吃饭日用施为等一切具体事务当中。这一点很难理解。我们往往觉 得这不是佛法,是世间法。但什么是佛法?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世间法,但也都是佛法。我在 这里讲,大家在这里听,这是什么呢?是世间法,但也是佛法。只要我们用佛法来理解它,就算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了。
如果不能把佛法融化于世间,以为佛法就在山门里边,或者我们有意识地把佛法关在山门 里边,那样佛法永远不能发扬光大。在传播佛法、使佛法融化于世间这样一个大问题上,我们 做得不够,非常不够!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基督教、天主教学习,他们巴不得大家都能够懂 得上帝造人的道理。于是他们就抓住一切机会来传播他们的教义,这种精神实在是可嘉。我们 和尚或者居士,有三个人来问就不耐烦,只是说你好好来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不给他讲道理。 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法师们,人家一问多了脸就红了,或者回答不出来,或者不想回答。我们要 改变这种态度、这种做法,否则我们佛教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玉佛寺从过去的这块地一直到新买的这块地加在一起还不到二十亩,就在这块地上面,把 佛法封闭起来行不行呢?不行,一定要让佛法走出山门。但是现在政策有规定,一切宗教活动 必须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因此,人家来了,我们一定要热情地接待,要热情地弘法,要让所 有来的人都能够闻法欢喜。我们不走出去,人家自动进来,我们要宣传,多印一些经书结缘, 多印一些小册子结缘,你来了我就给你一本。你看也好,不看也好,不管他,只问耕耘莫问收 获。他拿回去总有人会看,即使他拿去扔了也无所谓。你不要以为:唉呀,他把经书扔掉了, 这个罪过还得了!不要有这种观念。因为佛教里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理解,比如说出佛身血, 它前面加了个定语叫“恶心出佛身血”。现在我们把经书毁掉了,把佛像污毁了,弄坏了、弄 脏了,啊,不得了,你出佛身血了!把大家吓得要命。实际他是无意中做的这件事,同时他也 赶快忏悔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我们不要有这种压力,经书尽量地多印,宣传的小册子尽量 地多印,让社会人士能够了解佛法。这既是传教工作,也是一种公关工作,我们要用佛法来做 好这个公关工作。
我记得到我们柏林寺去的人,不管是政府里的人也好,还是其它部门的人也好,来了不问 我们要别的东西,就说你们有什么书赶快给我们准备一点,都是要书。为什么呢?他要了解佛 教。你这个庙修得这么大,和尚这么多、小和尚这么多,你这个佛教究竟怎么回事?你们一天 在这里搞些什么名堂?他不知道,所以他要书去看,要了解。我们也要让人家来了解,欢迎人 家来了解。要多印书,多印通俗的书来结缘,让大家来到庙里既烧香又叩头,而且又得到一本 法宝回去。香港、台湾、新加坡的这些事情做得非常好,它就是一大堆的书放在那里,大家随 便拿。你不要印得太精致了,印得一般就可以,但是也要印得有一定的档次,完全没有档次人家拿去就不喜欢看,要印那些通俗易懂、契理契机的书作结缘品。这就是逐步地来使佛法融化 于世间。
我也经常讲到,宗教政策规定我们不要到外面去宣传,但是并不限制在寺庙里宣传。政府 给我们这样一个政策,我们就要把它用足用够。这实际上就是在体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说明 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人们到庙里来,出家人送一些宣传品,不管是内宾外宾,他们都会非常高 兴的。我觉得这边,特别是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不妨请人翻译一些英文的资料,比如把玉佛寺的历史用英文写出来,把真禅大和尚对社会的各种贡献、对佛教的各种贡献用英文写出来,把佛法的一些基本道理,找几本书,用英文也写出来。印一些英文的东西来让老外了解我们的 佛教,对老外也要宣传,因为老外很关键。他总在说我们的信仰不自由,总在说我们人权有问题,总在外面攻击我们。我们在这个方面可以做很好的工作,这都是生活禅。
第四个口诀就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是我们每个人要记住的,因为离开了大众就没 有个人。这个道理大家应该说都是能够懂的,但往往懂得道理不等于就能够按这个道理去做。 怎么叫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在团体中,这个社会像网一样,我们是网里 面的一个小网孔,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网,到哪里去找个人呢?我们个人就好像是大海里的一 滴水一样,如果把这一滴水从大海里孤立出来,不到一个小时,这滴水就干涸了。个人是非常 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我是众生的一份子,我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大众。佛都说“我在僧数”,说“佛在僧数”,佛是僧团里面的一份子。佛说法的时候也有一个比喻,就是说那滴水不能离开大海,离开大海那一滴水就会干掉,个人不能离开集体,个人离开集体是一无所用。
这是修生活禅的四句口诀。我再重复一遍: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 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下面还有四句口诀。我们信佛的人究竟信什么?我们都说我们在信佛,往往信的是大殿里 供的泥塑木雕的那尊佛;或者我皈依某个师父,我是某个师父的徒弟,认为这就是信佛;或者 我们修某一个法门,认为这就是信佛。这些当然都是信佛的一部分内容,但并不是全部的。你要真正全面地来体现信仰、体现正信的内容,应该最少要具备以下四点,就是四句口诀:
第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三宝是我们建立正信的最主要的核心内容。
第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信佛就要信因果,不信因果你说你信佛就无有是处。在佛教界流传着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讲得非常的不好,我也非常不喜欢听,但是有人讲。就是: “居士怕因果,和尚怕居士,因果怕和尚。”这个话讲得我们和尚脸上非常难受,说因果怕和尚,那就是说和尚不讲因果。我希望我们一定要扭转这种风气。我们每个和尚都要深信因果,做一切事情都要从因果出发。当然居士们深信因果非常好,居士们学佛是从和尚那里学来的,所以和尚首先要深信因果。这一条一定要做得非常好,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够真正在四众当中模范人天。我们做一切事情,就要以因果为准绳,因果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尺度。
第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信仰要有一个眼目,信仰的眼目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第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我们信佛的人,每个人都希望最终得到解脱。解脱是什么呢?解脱就是烦恼的超越、对世间的超越、对生死的超越。解脱并不是一定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是就在这个地方解脱,当下解脱。我们都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个世间谁来管呢? 苦恼众生谁来度呢?解脱者,超越也。解脱者,净化也。
以上是我们学佛人的四句口诀。今天我们讲最后一课,讲得比较乱,没有什么次序,想到哪里讲到哪里。最后我想把生活禅简单地做一个小结。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要使我们的痛苦得到止息。痛苦从哪里来呢?痛苦来自无明和迷惑,因 此只要有明、只要有智慧就不会有苦。明是什么呢?明就是觉性,明就是正见、正知、正念。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不断地培养这种觉性,以观照当下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觉性,使这种观 照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修行无非就是要这样,做到平常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用现代话来 说就是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使之绵绵密密。这种修行方式便是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 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这种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 口业清净;这种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 们身业的清净;这种觉性能使我们的心保持灵明不昧,照破内在的贪瞋痴三毒,养成慈悲喜舍的心态,成就觉悟奉献的精神,由此而达至意业的清净。勤修三学,化解并淡出三毒,净化三业,这是我们修习佛法的全部任务,而所有这一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完成。
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的任务就是要净化世间法、提升世间法、超越世间法。同样禅修也 绝不能离开世间法,绝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世间法,禅修的断、证——禅修要 断什么证什么——便成了无的放矢、空中楼阁,没有一个着落之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要适应当前的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机地弘法、利益众生, 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最后,还有我经常强调的做人的四句口诀——这个也是老生常谈——做人有四件事,信佛 的也好不信佛的也好都要重视:一个是信仰,一个是因果,一个是良心,一个是道德。对有信 仰的人来说,这八个字全部要落实 ;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起码要讲 良心、讲道德,这是我们做人的起码要求。佛教在这个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经常 跟人说,佛教对社会的作用就是做人良心的保证。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有了良心了,我们的社会就能稳定,就能发展,就能进步。人要没有良心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乱象就会丛生,事端就会越来越多,腐败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全体僧俗大众,一定要使佛教充分发挥保证社会良心的作用。
阿弥陀佛!谢谢各位。
附 记
此稿系门下弟子根据录音整理,为保持口语特点,故多重复,亦多语病。原本想抽些时间整理润饰,因急着印发给第九届生活禅夏令营营员参阅,故未及一一删正。稿中错谬之处,尚希阅者赐正,以便修改重印。
《入禅之门·生活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