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禅之門·達摩禅法

  第二講 

  達摩禅法

  如果說禅真正有門可入,那個門也僅僅是個方便,禅本來就是一個銅牆鐵壁,無門可入。所以人家問趙州和尚狗子有沒有佛性?他就答一個“無”。後來這個公案就形成了禅宗的話頭。宋朝的時候,無門慧開禅師寫了一本書叫做《無門關》。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無門就是入禅之門。“佛語心爲宗”源于《楞伽經》中的品題“一切佛語心品”。“無門爲法門”,說是禅機也可以,說是佛法的真正門徑也可以。大家都知道,佛法講究的是法 無定法,定法不是法。所以嚴格地講,禅的實際理地肯定是無門可入,是一個銅牆鐵壁。曆代祖師爲接引學人,不得不在無門可入的前提之下大開方便之門所謂百千法門,又有所謂一千七百則公案,那些都是禅的門。

  今天講“入禅之門”,先介紹一下菩提達摩大師是怎樣教導我們進入禅這個門檻的。菩提達 摩大師是中國禅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僅僅是建立了一個宗派,且必然具有他自己的思想宗旨和修行法門作爲這一宗派和另一宗派的區別。菩提達摩大師有一篇法語,專門闡述入禅之門的方法,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又叫《略辨大乘四行觀》、《入道四行觀》。其教導的修禅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四行”就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此爲菩提達摩大師禅法的基本內容。

  這篇五百多字的論文前面有一篇昙琳法師的序言,序言中,昙琳法師給我們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但是這個信息曆來沒有受到禅門以及學術界的重視。這篇序文除了介紹達摩祖師的簡 要生平和其禅法中的成就以外,還提到就禅法達摩的四句口訣。修任何法門,這個口訣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四句口訣是他直接跟慧可、道育兩位弟子說的:“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四個“如是”。

  所謂“如是安心者壁觀”。達摩祖師在嵩山九年面壁,他的安心法門就是面壁。第二句口訣叫“如是發行”,“如是發行者四行”。第叁句口訣叫做“如是順物”,“如是順物者防護譏 嫌”。第四句口訣“如是方便”,“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我感覺這四句話非常重要,它既是 達摩大師的真傳,也是從達摩以後禅門所有禅法的源頭。當時昙琳法師在寫好這篇序言的時候,他就認爲這是菩提達摩大師所傳的真道,真正的道就這四句口訣。我們可以從這四句口訣簡單地分析一下菩提達摩大師是怎樣教我們進入禅門的。

  首先說“如是安心者壁觀”。唐朝,圭峰宗密禅師的《禅源諸诠集都序》總結達摩的禅法說:“以壁觀教人安心”。壁觀包括四點:“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我們要安 心,就要使心成爲一道牆。這道牆不是土牆、不是泥巴牆,而是銅牆鐵壁,連蒼蠅蚊子都鑽不進來,任何細菌都侵蝕不了,像這叫心如牆壁。要把這個心防護得像一道牆,任何的塵勞妄想、世間物欲都無法侵蝕進來。

  我們現在也用這樣的比喻——“築起一道心裏的長城”。這個——長城做什麼用呢?社會上 的人用來防腐敗;我們修行人防止煩惱無明妄想的産生,防止外面一切物欲對我們的侵蝕。要做 到心如牆壁必須“外息諸緣”,外在的一切的緣都要讓它法住法位,互不幹擾。外緣息是息不了 的,就讓一切法住在它應該住的地方就可以了,互不妨礙,你不要去攀緣它就沒有關系。因爲一切東西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沒有什麼煩惱會跑到我們心裏來,都是我們去攀緣所致。我們能夠讓一切東西安住它的本位,不去攀緣,就是“止息諸緣”。什麼 緣呢?“苦樂憂喜,人我是非”,如是等等而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太難太難!

  洞山禅師有一句開示,說我們修行人,要防範心裏的種種攀緣,必須要有進入到蠱毒之鄉一 滴都不沾身的警覺心。蠱毒者就是吸血蟲,過去江蘇、廣東等地方都有。血吸蟲病很容易傳染,你只要喝上一口水,只要腳挨到有血吸蟲的地方,這個蟲就進入到你的身體裏。一輩子擺脫不了。 我們修行人必須把一切攀緣心看作是蠱毒。將要進入蠱毒之鄉的時候,我們修道學佛的人,不可沾著一滴水。能夠這樣來對待一切人我是非、苦樂憂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修道就不愁不成功。

  對內要“內心無喘”。從修行的用心方面來講,我們心要越用越細。比如說修數息觀,“息有四相,風喘氣息”。我們用心的時候,不能在“風”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 “氣”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在“息”上用心,就能夠如絲如縷、若有若無,氣息就會越 來越細,還有第二層意思,就是讓觀照、覺照的力量不要有間斷,不要有起伏,要真正做到綿綿 密密。時時刻刻能夠觀照當下,這也是“內心無喘”。

  做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就能夠心如牆壁。心如牆壁就能夠把一切內外的攀緣幹擾一 眼識破。就能真正看到諸法的本質是什麼,諸法的實相是什麼。諸法的本質、諸法的實相就是 “緣生無自性、無自性故空”。做到這叁點,就可以進入禅門,就可以入道。這就是達摩講的第一句口訣,“如是安心者壁觀”。

  但是到了壁觀是不是就究竟了呢?我看還不是。那叫入道,僅僅是個起點而已。記得過去周 恩來總理寫過一首詩,裏邊提到菩提達摩大師的這個公案,叫做“面壁九年圖破壁”,面壁九年 不是目的,要穿透這個牆壁才是目的。“面壁九年圖破壁”,這句話講得非常有深度,用世間話來說,就是來一次飛躍、一次突破;用修行的話來說,就是開悟。所以說做到心如牆壁以後還要把這個牆壁捅破,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一切任運,一切隨緣度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做到這樣了,那就是修行到家了,有一個結果了。

  四句口訣的第二句叫“如是發行者四行”。實際上這個“四行”是內在心態的一種保持。所 謂“報冤行”的中心就是逢苦不憂。冤就是冤家對頭嘛,在冤家對頭面前,我們如何對待?報不 是報複的意思,這個報是對待的意思。菩提達摩告訴我們,對待冤家,我們要秉持佛教忍辱的精 神、忍讓的精神、包容的精神、化解的精神,不要針鋒相對。在這裏,我也順便說一下,佛教的思想學說,是以人爲本,從人出發,從個人出發,它是對個人身心性命的修養。嚴格來說,它不 是社會學說,所以它沒有詳講到這個群體對待那個群體應該怎麼樣,而更多地是講我們個人應該 怎麼樣。假設我們把“報冤行”這樣的思想運用于社會生活,那人家會抓辮子,說我們敵我不分。但是,我要申明,佛教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怎麼做,每一個人把自己個人之間的矛盾化解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會自然就會安定團結,人際關系自然就會和諧,社會風氣也會逐步地有所改善。所謂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是要從每一個人做起,然後形成一種風氣。所以佛教的一切精 神是重在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所以說報冤行看似消極、實際上最爲積極,可以 用它來化解一切人我是非矛盾。

  受有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果說從叁受的角度來看,“報冤行”重點指的是如何對待苦的感受。

  “隨緣行”的重點是指如何對待樂受。好事面臨了你怎麼辦?你會不會很高興?達摩祖師是 怎樣教我們的呢?教我們不要爲喜風所動。高興的事,也是因緣所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何喜之有?好事來了,你也要保持一種非常平靜的心態,不要有一點好事就忘乎所以,趾高氣昂,目空一切,那樣做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對于我們做人做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第叁是“無所求行”。就是說苦受也好,樂受也好,不苦不樂受也好,一切隨緣,不要去著意地追求個什麼。因爲世間一切事情都是有求皆苦,知足常樂,對于修道的人應是如此。修道的人要了解到一切法隨緣,隨遇而安,不可執意地想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因爲,因緣不具足,你有那種想法也不能夠實現,與其想達到一個什麼目的,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創造條件。一切東西都是 條件的組合,條件不成熟緣沒有到,你所追求的目標也就不能夠實現。

  我們修德、積福,實際上都是在創造培育各種善的因緣。培植善緣的時候,惡緣就停止了,善緣成熟了,惡因就會推遲現報;如果我們不去培植善因善緣,那麼惡因惡緣就會提前兌現。這是一個規律,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東西。因果定律是鐵的定律,所以我們要做到在直接 的目標上不要強求,努力地把自己應該做的一切善事、一切好事都做到位,不求有功,這就叫做“只問耕耘,莫問收獲”。有的人恰恰與此相反,他不去耕耘只望收獲。不耕耘只望收獲就是一 種強求,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一種無所求。修道的人能夠做到無所求,那我們離道就會很近很近,也可以說本身就在道中行。

  第四就叫“稱法行”。法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指“性淨之理”,也可以說指的就是緣起法,一切按照緣起法的規律去做,就是“稱法行”。菩提達摩大師在這裏講到了六度。在這四行當中, 前叁行重在止惡,“稱法行”是重在修善。也可以說前面的叁行重在破,“稱法行”重在立。立什麼呢?立一切善行,立六度萬行。修行六度的時候,達摩大師又說,你不要執著,你不要有修的這種相。他以布施度爲比喻說,你布施的時候要做到“叁輪體空”,就是施者、受者、中間物 這叁者都是緣起性空的,你不要執爲實有。你執爲實有、執爲實在,認爲我是能施,你是所施,我給了多少東西給你,這是著相布施。著相布施功德有限,無相布施功德無邊。上面講的這些內容就是四句口訣的第二句,叫“如是發行者四行”。

  第叁句口訣叫“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這是菩提達摩對弘法的人、傳道的人提出的一個要 求。什麼要求呢?就像十大願王裏所說的要“恒順衆生”。怎樣才算順物呢?就…

《入禅之門·達摩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