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理論和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大師的“叁無”思想奠定了禅宗發展的基礎。以上講的就是禅的基本理論。歸結起來就是達摩祖師的“二入”和六祖大師的“叁無”。不管是二入也好、還是叁無也好,他的核心是要求做到“自他不二、凡聖平等”如是才能進入禅的境界,否則禅的境界與你無份、無緣。

  二、關于禅行

  什麼是禅行?實際上在講禅理的時候禅行即在其中,講禅行也離不開禅理。因爲我在前面就說過禅的見地和功夫,從修禅的人來說,從學佛的人來說都是當下的,不是分裂的,不是分離的,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爲了講說的方便,才把禅理和禅行、把理論和實踐分開來講,那也是不得已而爲之。禅行是什麼呢?從達摩祖師一直到六祖這一脈相承的六代祖師,都講了一個法門,就是一行叁昧。一行叁昧的意思是什麼呢?六祖大師說:“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又說:“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在一切處,在行住坐臥當中,做什麼呢?做到兩件事:一是純一直心,二是不動道場。在四威儀當中叁業所體現的是純一直心、是不動道場。就是說在四威儀當中行住坐臥處處都是道場。這就是我那本小冊子的題目所說的“何處青山不道場”。我們能不能把行住坐臥都變成道場呢?能不能把家庭和寺院、念經和做雜務、打坐和你們老太婆帶孩子都看成是道場呢?恐怕大多數人做不到,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在家裏帶孩子,都願意到佛堂來打坐。這是什麼心呀?在修行上來講這就是分別心,有道場和非道場的分別,有俗事和佛事的分別,沒有把俗事也當作佛事來做。你說那修行怎麼修哇?一天有多少時間來修哇?很少很少。修行的要求是什麼呢?就是時時刻刻要以一顆純直的心,又純又直純一直心,所以直心是道場。直者不彎不屈,到處一樣,有這一顆直心哪裏不是道場,那一件事不是佛事呀?如果說有一件事不是佛事,你就在那件事上解脫不了。有一個地方解脫不了,你就不能夠真正成爲“叁覺圓滿”的佛陀。因爲,你還有障礙沒有破除。成佛是要把像塵沙一樣多的煩惱和迷惑都破除幹淨,那樣才能成佛。那就是說所有的障礙都要掃蕩幹淨,就像一股智慧的狂飙,要把天空中的烏雲一掃而空,真正顯現大光明、大自在,那才是成佛的境界。帶孩子就不是佛事,那完了。那佛法就有局限性,佛法就不能在帶孩子的這件事上去落實,這個很現實。你們要好好的體會。不好好的體會,佛法在這個社會、在這個時代,就會被排除到社會生活之外,因爲,你信仰的佛教在社會生活當中不能落實,佛教的作用不大。所以說,修一行叁昧,就要在行住坐臥當中去修,在行住坐臥當中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這就是一行叁昧。在這裏順便考你們一下,什麼叫做“叁昧”?懂得的不要說,不懂的才說。什麼叫做叁昧呀?懂得的不說,不懂得的也不說。這才叫無說而說,叁昧就是正定,距離著石家莊十幾公裏,正定。正定在我們這裏成了一個地名,在佛法上是一種大修行、大成就,大定。所以我們學佛、聽法,聽完了以後要想一想,今天講的是什麼?我懂得了什麼?要溫故而知新,這樣就會天天有所收獲,對修行就會有利。修行就是要修一行叁昧。還有一個“一相叁昧”。“一相叁昧”是什麼呢?六祖說:“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叁昧”。也就是世間的一切相,人我是非,曆害得失,這些都是相。這些相,都是阻礙我們開發智慧的執著和障礙。我們的智慧要怎麼樣得到開發呢?一定要破除二執、二障,然後顯露出來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那才是智慧。所以,真正的無漏慧是二空所顯。二空就是人空、法空,就是人我執、法我執都破除幹淨。所謂斷一分執著,顯一分無漏的智慧。所說的無漏智慧就是證得無住涅槃的大智慧,不是世智辯聰。所謂的禅行,六祖大師說,就是要修這二種叁昧。修二種叁昧的目的是什麼呢?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我們這顆心能夠安定下來,禅宗就是一種安心的法門。一相叁昧、一行叁昧都是要實現安心的目的。四祖大師有一篇《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也是提倡一行叁昧和一相叁昧。四祖大師是把一行叁昧作爲安心的方法,把一相叁昧作爲安心的處所。我們的心怎樣才能安,要修一行叁昧來安心;我們的心安在什麼地方?安在一相上。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的心只有安住在平等一相上,才能破執顯理。只要是我們的心有分裂,心就不得安;只有心無分別,心無人我、是非、凡聖、善惡之相,此心才能得安。所以,禅宗是安心法門。二祖見初祖就是從安心而其入了禅的境界。無心可安,是名安心;如果說有一個心可安,那還是二元的,還是有對立的。只有無念、無相、無住,心才能安得了;有念、有相、有住,這顆心永遠是分裂的,永遠不得平靜,永遠不得安甯。一相叁昧,在我們具體的修行當中怎麼去落實呢?四祖大師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叫做“守一不移”,那就是一行叁昧。修一行叁昧,不在乎你用什麼方法,只要你專心常不動就可以了,只要你堅住不移就可以了。不要今天修修這個法門,明天又修修那個法門,今天誦誦經、明天念念佛,那就不是一行叁昧。要專一,要守一不移。天臺宗說修止觀要守一不散。智者大師在《釋禅般羅密》中講,修禅定的基本方法是守一不散。四祖大師教我們守一不移;達磨祖師說堅住不移,都是一個道理,意思就是要一門深入才能得定。做不到一門深入就定不下來。不管修哪個法門,都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當中一定要記住六祖的教導:純一直心。要以直心去做,心不要彎曲,不要有分別,純一直心。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去落實修行的理念。修淨土宗的人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什麼呢?就是一行叁昧。修什麼法門,用什麼具體的功夫,因人而異。一定要把目標搞清楚。搞清楚什麼呢?就是說修行的目標就是要見性成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能夠明心見性,能夠當下開悟,不但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能夠撒手歸去,十方淨土都可以任你選擇,都可以去。到了你真正開了悟的時候,可能你想到西方、想到東方的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因爲你想到西方、想到東方還是在分別。開了悟是什麼境界呢?就是六祖大師說的“不動道場,真成淨土。禅行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行叁昧、一相叁昧。一行叁昧爲安心之法、一相叁昧爲安心之處。初步下手功夫,還是有所選擇。從有選擇到沒有選擇,從止惡行善到最後無惡可除,也無善可修,因爲你已經是純一直心了。沒有分別,做一切事都是合規合矩,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境界的體現。

  叁、關于禅風

  第叁講講禅風。禅風是什麼呀?禅風是禅宗的特色、特點。禅宗根據禅理、禅行所體現出來的風格、風範,那就是所謂的禅風。禅風很難講。爲什麼呢?曆代祖師各有其風格,每一位祖師所體現的禅風各不同。禅,它不是說的,禅更是用的。禅不在人生日用之外,而是在人生日用之中。由此而形成禅的生活化的特點。有這一特點就體現了禅的實用性。所以禅的生活化,是禅的第一個特點。佛教本來也是生活化的,如果佛教不是生活化的,佛教所製定的那麼多的戒條,都是針對我們的生活而來,我們在生活當中這件事可以做,這件事不可以做。生活化目的是要來化生活。禅是大衆化的法門,達官貴人、販夫走卒,節可以學禅、皆可以入禅、皆可以悟禅。這一點體現了禅的適應性、平等性。在禅師的語錄中、禅宗的傳燈錄裏,《指月錄》、《五燈會元》這些書上都可以看到禅師所接引的人,各個階層的都有。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宗師們都接引,都接納,都開導,而且他們有很多人都能夠學禅、入禅、悟禅。所以,禅風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大衆化。禅的風格活潑自在,超然世外,不與物爭,水邊林下,隨緣飲啄充分體現了禅的平民化和超越性的特定。我們翻開祖師的語錄,看到古人、看到古代禅師的那種作風、那種生活,他們不是天天在打坐,他們在做什麼呢?他們在什麼地方來參禅悟道呢?燒火做飯、跳水擇菜、雲遊行腳,都是在這些具體的生活當中一問一答,透脫禅機。趙州老和尚八十歲還在外邊行腳,他說:“叁歲小兒勝我者,我就向他請教;八十老翁不如我者,我就教他。”他就是以這樣一種風格、風度活動在社會的廣大空間。行腳的生活不是天天住在廟裏,而是水邊林下,隨緣自在。何處青山不道場,把整個山河大地都當作是一個道場。這些特點充分體現了禅的平民化。所以說,禅的生活化體現了禅的實用性,無處不在,無處不是;禅的大衆化體現了禅的適應性,人人可學,古今不變;禅的平民化體現了禅的超越性,深入基層,而不拒上層。上層來了我也接引,也接待,從初祖到六祖基本上是遠離上層。能夠遠離上層才有一種超然自在的廣大的活動空間。禅宗初期的幾代祖師,比如四祖,唐太宗請他叁次他不去,五祖、六祖都是這樣,可以對帝王說法,但是,還是是法住法位,爲僧只合深山住,自己守自己清貧樂道的本色,使得佛教能夠在社會的各種動蕩變化當中保持它長遠的延續性。特別是禅的生活化、大衆化這一點,在佛教的發展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連毛主席都說:“六祖慧能所說的壇經,是勞動人民的佛經。”我們看到從《六祖壇經》所體現出來的那種精神,我感覺到它真是一種大衆化的佛法、生活化的佛法。一部《壇經》從古到今有多少人在研究、有多少人在信受奉行,有多少人從這一部經當中得到無窮的受用。那就是說,大衆化、平民化、生活化的佛法,生命力很強,佛教走到今天,我想我們還是要繼續發揚禅宗的這種特殊的風格、獨特的風格,要走生活化、大衆化、平民化的道路。這樣佛教才能夠普攝群機,與我們今天的社會和諧相處,與時俱進。

  

《禅的理論和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