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養的四大選擇
淨慧法師 著
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就說了四件事:你要信仰佛法僧叁寶,你要勤修戒定慧叁學,你要息滅貪嗔癡叁毒,你要淨化身口意叁業。這四件事怎麼說都落實不了,怎麼說都有新的內容,說不完、道不盡。這四件事是佛法的總綱,也是我們修行的起點和終點,是全過程,跟四宏誓願一樣。佛法的道理既簡單又深刻,既是簡明扼要,又可讓你無窮無盡地去展開。今天我講的四大選擇是什麼呢?一是信仰的選擇,二是因果的選擇,叁是良心的選擇,四是道德的選擇,這是我們做人的四大根本。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什麼呢?最重要的是信世出世間的因果律,這是一個根本。怎麼樣來體現因果、落實因果呢?每個人要有良心。良心如何來體現呢?是用道德來體現。這四條一環扣一環。
首先,我們每個人要有信仰。人來到這個世界,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很多。平常引起人們注意的,經常要接觸的,甚至是時時刻刻都不能缺少的,就是所謂飲食男女。這是個經常的問題,又是諸多問題之中的一個。此外,還有人生的目的問題、價值問題、歸宿問題。歸宿問題也就是所謂終極關懷問題,人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做什麼?幾十年以後又怎麼樣?這就是所謂的終極關懷。這些問題都與信仰有關。如果說人是萬物之靈的話,那麼這個“靈”字主要體現在人有強烈的終極關懷的要求。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人有信仰追求,而不是說人比其他生命更能幹。信仰問題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人生是清醒還是迷茫,是空虛還是充實,是充滿希望還是絕望,是有價值還是幻滅,這些都涉及到人的信仰這個根本問題。
信仰問題也是一切哲學和宗教試圖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哲學和宗教的存在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體現在它能夠在多大的時空範圍內成功地爲人們提供可靠的精神家園。迄今世界上已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哲學和宗教,有的已經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有的卻在不斷的發展,並且日益成爲越來越多的人的信仰對象。在我們中國,哲學流派在古代呈百家爭鳴的局面,後來由于政治的原因,主要剩儒釋道叁家。儒釋道叁家有時候是哲學和宗教混在一起的,就象道家,先是一個哲學流派,後來又演變成一個宗教實體。佛家從傳到中國,就是一種宗教形態,但包含著哲學內容,佛家的哲學是在宗教的包裝下傳進來的。
中國現存的宗教,大家都知道是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東北地方有一個東正教(東正教是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國家宗教局把它作爲個案來處理,還沒正式列入到宗教的範圍。當然,中國現存的五大宗教,每個教都有很多派別,每個教的派別有的是在蓬勃發展,有的已經成爲曆史的遺迹。比如說佛教,佛教現在還是在呈發展的趨勢,但是佛教有的派別已經成了曆史的遺迹,它的傳承已經沒有了,僅僅成爲一個研究對象而已,並沒有人去按照它實修。象叁論宗,它是佛教裏的一個派別,研究叁論宗的人還有,傳承沒有了。象唯識法相宗,它也是成爲了研究的對象、學問的對象,或者說其他的宗派借用它的理論來開展本宗的宗義。唯識法相所講的道理,各宗都在應用它,但它作爲一個宗派已經不存在了。
勉強地說,佛教裏面作爲宗派存在的,有禅宗,還能找得到其傳承的脈胳。還有淨土宗,它不是一個直接的傳承,完全是由淨土宗的信仰者共同來推舉第幾代祖師,一代祖師與他上一代祖師可能相隔幾百年,並沒有直接的傳承,所以淨土宗從成立到現在還只有十叁代祖師。它是隔很長時間才出現一個受到淨土宗以及佛教界共同承認的一代宗師,這樣才追認他是淨土宗的第幾祖。再其次呢,就是密宗。密宗在中國內地的傳承已經沒有了。在藏傳佛教裏面,藏密的傳承還在。現在也有的人想把中國漢密,即過去存在過的唐密,也就是現在日本的東密、臺密再引進回來,接續宗風,但響應的人並不多。所以說從佛教來看,有些派別已經成爲曆史。
今天我們所說的佛教,是從佛陀的整體教義出發、整個的思想體系出發的,並不局限于某一宗、某一派。只是在具體的修證上,比如說禅定的修行,它才講到要有一個傳承,用一些宗派所提倡的法門來落實我們的修行。這樣的佛教是一個大佛教,不是一個宗派的小佛教。
從世界範圍來看,可供人們選擇的信仰更加多種多樣、內容豐富。世界範圍內的宗教,挂得上號的、有一定規模的,起碼有叁、四十種。再加上一些小的宗教,超過了一百種。但把它們歸類,還是東方的與西方的兩大派。這兩類信仰形態有所區別,東方的人往往追求內在的信仰,從自心出發;西方人的信仰是追求外在的東西,他們認爲人自己是無能爲力的,一定有個外在的東西成爲人們信仰的對象,成爲人們的救星。這是東西方人在信仰形態上的總的區別。二者在信仰形態上的區別也影響到哲學、科學等各個領域,東方的人文科學比較發達,西方的自然科學比較發達。現在有一個重要的時節因緣,東西方能夠互通,這應該說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機,是東西方人能夠彼此交流、彼此學習的最好機會。
從信仰的角度來觀察現實情況,可以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世界有一個非常時髦的名詞,也可以說是個無可奈何的名詞,叫做“垮掉的一代”。什麼東西垮掉了呢?信仰垮掉了。爲什麼信仰會垮掉?因爲在欲望和虛無主義的沖擊之下,人的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失去了平衡,就象一個掉到水裏面的人一樣,見到什麼東西就以爲是救命的草,就想抓住什麼,也不管它是可靠還是不可靠,只要能夠在當下受到一點刺激,就去冒險。比如說現在有所謂吸毒叫做“白災”,色情叫做“黃災”,恐怖活動叫做“黑災”。這些人不見得都是沒有想法的人,應該是有想法的人,但是他們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生命的歸宿,受到一些不正確的引誘,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這樣一些人可以說是名符其實地成爲無家可歸的生命。
雖然在近現代也有不少哲學家,試圖在這個傳統價值觀念崩潰的土地上重新爲人類營造一種精神大廈,比如說西方的存在主義、唯意志哲學等,都試圖爲人類存在的問題、人類的終極關懷、價值追求提供一個解釋,提供一個說明。但是,很不幸,這種努力不僅沒能解決問題,相反地使本來就糟糕的局面更加混亂。西方的世界是這種情況,我們東方的中國又怎麼樣呢?應該說,從近十多年來現實情況看,也不容樂觀。千百年來一直成爲中國人價值標准的,叫做叁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以這個叁不朽爲核心的儒家價值觀念,經過“五四”以來的多次沖擊,在這個功利主義主導一切、社會道德水准普遍下降的世風下,已無力充當人們終極的價值准則。
雖然還有不少的知識分子,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還在堅守這樣一些觀念,還在弘揚這些觀念,希望這些觀念能夠重新受到我們中國人的關注和認同。但是,由于在廣大的民衆中間,傳統教育成了一個斷層,人們對什麼是“五經四書”都不知道,裏面講的是什麼內容就更加不知道。我們現在也辦了一些學習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學校,想從小孩子起就培養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但那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我認識的一個小孩子,在聖陶小學學習,別看他那麼小,他“五經四書”都能背,但學校裏人數太少。何況能背那些東西,是不是能按照那些東西去落實它、用那些東西來規範我們的生活,這就很難。僅僅從文化的層面,從知識的層面去學習,這樣還不夠。它必須要成爲一種指導我們生活實踐的思潮,才能對社會起作用。任何一個東西,如果不能指導生活,不能在生活中去落實,就是空談。
世界非常奇怪,現在一些流行歌曲的威力很大。一首歌唱出來,就有無數的歌迷去追逐,就有無數的歌迷去模仿,不僅模仿歌手的唱腔、唱調和動作,而且去模仿他(她)的生活,這很奇怪。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來,人們的生活確實很空虛,找不到一種有價值的東西去填補空虛的生活。看到我們傳統的東西,由于語言環境的改變,由于沒有新的诠釋,沒有新的方法去傳播,所以盡管它是非常寶貴的東西,人們由于受到文化的隔離,等于是一個寶藏在很深的土層下面埋藏著,我們沒法去挖掘它,僅是在寶藏上面跳來跳去,接受的盡是糟粕。
由此想到,不僅是佛教要現代化,儒教也要現代化,沒有儒家的現代化,孔老夫子內在的好的思想、好的東西,也會被束之高閣、會被抛到九霄雲外。有人以一種虛無主義的思想來面對我們祖宗,覺得祖宗沒有留下什麼東西。實際上,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是極其豐富的,只被古老的外殼掩蓋了。與衆多的崇教和哲學相比,我覺得佛教在當代,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還是有優勢、有條件爲人類提供一個恒固的精神寄托、精神依靠。在佛陀的教導中,我覺得有幾點特別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第一,佛陀教導我們,我們這個生命是一個非常非常的、無窮無盡的、因果的流轉過程,這就是那天曾講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生命的流轉過程。生命既是無限的,所以人並不是一死百了。生對人來說是永遠的充滿希望,但是死對人來說也並不恐怖。生命既是非常的,所以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人才有改造和解脫的可能。如果人真的是有一個不可改變的命運的話,那麼我們將是處在一種絕望的生活狀態之中,既不可以改造我們的命運,也沒有解脫的希望,那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佛教提出的“無常”的觀念,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思想。
記得我從前看見過陳獨秀寫的一幅條幅,寫給太虛法師的,他寫的什麼呢?“諸行無常”,然後,他用唯物論的觀念,又加了後面四個字,“萬法不空”。諸行是無常的,萬法是不空的。從他對佛教的理解來看,萬法不空也說得通,不是說不通。這是因爲有些人對佛…
《人生修養的四大選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