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直指 (淨慧老和尚回答疑問)

  人 生 直 指

  八月十二日晚,夏令營安排的活動是分組交流,有一些營員到丈室向淨慧老和尚請益,每有茅塞頓開之感。今整理成文,供養大衆。

  

  念佛與修禅的一致性

  營員:全國跑了很多寺院,真正弘揚禅法的很少,一般都是講念佛。

  師:念佛很好,念佛也一樣。

  營員:念佛不是不好,禅也好啊。像師父的生活禅,讓我們感覺到更加親切。

  營員:我是廣東來的,2002年有緣認識本老,因爲經常有緣親近他老人家,曾經請問他我應該怎麼修?他說我搞了一輩子禅,現在我只是念阿彌陀佛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他也是教我們弟子都念阿彌陀佛。我是做心理咨詢工作的,我就感覺到禅宗禅法在當前社會的重要性。念佛法門在佛門裏面是難信之法,對佛教沒有了解的人恐怕是很難接受它的。因此我很想了解一些在禅宗方面能夠把它的智慧融入到生活工作裏面的方式,然後幫助更多人知道這些道理。

  師父:聽了兩位的發言,我也感覺到我們應該對禅與淨土,或者對參禅和念佛這兩個法門有一個很正確的理解。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現在所提倡的念佛法門與曆史上所提倡的念佛法門已經有很大的差距。四祖道信所提倡的就是念佛禅。四祖的語錄《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他所說的守一不移,實際上就是念一句佛號,把心放上這一句佛號上,也講到不一定要面向西方。你做心理咨詢工作,要讓一個人的心安靜下來,你用什麼方法來安定他?最簡單的辦法就要讓他專一。專到哪兒去?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你不要說,你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阿彌陀佛就把你接走了。不要這麼說。而是要告訴他,把心專一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上面,一切的疾病一定會好。爲什麼呢?把整個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就能夠使精神狀態安定下來。心理咨詢所面對的分裂症等等,無非是心理有很多的妄想。用什麼來調伏妄想?念阿彌陀佛是最容易調伏的。所以不要說念阿彌陀佛就一定要信,信阿彌陀佛以後阿彌陀佛就會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去。不要往信仰上講,講當下的效果就行了。參禅就是講當下的效果的,實際上念阿彌陀佛也是講當下的效果的。

  營員:但這是有難度的,因爲很多人並不了解佛教。

  師父:有一個方法,雖然也帶有一點點宗教性,但是信不信沒有關系。你可以告訴他“阿彌陀佛”四個字是一個符號。這四個字的意思,一個是無量光,空間突破了;一個是無量壽,時間突破了。空間時間都突破了,就是“阿彌陀佛”。把這個意思給他講一講。所以這個辦法一定是非常有效的,沒有必要非得牽涉到信仰不可。有許多方法並不在于信還是不信,只要照著去做就有效果,有了效果自然就有信心。等他有了信心之後,你再告訴他念佛有很大的作用,那多好啊!人人彌陀佛,家家觀世音。

  修行只有叁個法門:戒、定、慧。所有的一切法門都是從這叁個法門分出去的。戒律是平等的,不管哪個法門都要以戒爲師,這是不用懷疑的。再就是定,念阿彌陀佛就是從定分出去的,當然它也有一部分是慧。念阿彌陀佛最後是要達到一心不亂,深入禅定,這樣才能能夠往生。不過我們現在宣揚淨土宗的人有一點點走偏。如果宣揚淨土宗的人把它和禅結合起來,淨土宗就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年輕人就不會排斥淨土宗。之所以有些年輕人排斥淨土宗,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不要以爲淨土宗就只是老太婆修的法門。老太婆的力量大得不得了,沒有這些老太婆你們別想到廟裏來。是老太婆把你們帶到這兒來的。老太婆代表一家人,代表叁代人。代表老一代,代表她兒子一代,代表她孫子一代。她的代表性最廣泛。你到這裏來,你的父母可能不同意,或者你妻子不同意,或者你兒子不同意;如果是她要來,兒子、媳婦、孫子都得跟著她到廟裏來燒香許願,求一家都平安,一家都心生歡喜。

  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廣泛地學習佛法。一方面是要學修現在流行的法門,一方面也要看一些原經原典。不要只是看現在的人寫的一些書,包括我的書在內,光看我的書也不行,要看原典。這樣地才可以了解到佛法的原汁原味是什麼。雖然有一些文字不容易看懂,多看幾篇就可以了。要克服這個障礙。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想學習佛法,一定要過文字這一關,一定要融入到繁體字當中去,一定要融入到像佛經那樣的半文半白的語言當中去。佛經在當時並不是文言文,都是當時的白話文,佛經是最進步的,它是用口語表達的,最容易懂了,它不是中國儒家、道家的書,佛經的語言基本上好懂。不過,經常有一些名詞法相,阻礙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佛經。怎麼樣掃除障礙呢?建議從《心經》學起。《心經》只有260個字,每一字都弄懂了,別的經基本上能夠看懂。《心經》上說的五蘊、六根、六塵、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菩提、涅槃,基本上包括了經常見到佛教名詞法相。把這些名詞都搞懂了,讀其他的經書就能迎刃而解。現在這些工具書也比較普及,《佛學大辭典》、《佛學小辭典》都有。還有一些簡單的工具書,如《常見佛學詞彙》等。

  

  人生價值和意義

  營員:我現在沒有工作,希望能夠在佛教裏面做點事。一邊做一邊學習佛教,並且從佛教裏面,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師:知道要在佛教中尋找人生價值和意義,以此來安頓自己的生命,這就很不簡單。

  佛教講到人生的價值,有四句話可能是大家都在念的。這四句話看起來目標高遠,只要一點點地去落實,人生就非常有意義。這四句話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想人生最高的價值,再沒有能夠超越得了這四句話的。這四句話可以是很高遠,也可以是很實在。可以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用這四句話的精神去檢驗。

  儒家也講有四句話:“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志于道就是有遠大的理想,據于德就是有崇高的道德,依于仁就是有真誠的愛心,遊于藝就是有廣博的知識。這四句話和四弘誓願剛好可以對應起來,不過前後次序不同。比如說衆生無邊誓願度,怎麼樣才能度衆生?要有仁愛之心。依于仁才能夠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從哪裏來?煩惱就是從缺乏德養而來。能夠據于德,就能夠逐步實踐煩惱無盡誓願斷的目標。法門無量誓願學,剛好相當于遊于藝。廣博的知識,法門無量。最後的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就是志于道。

  可見,佛家與儒家在人生追求的目標上雖然有淺深的不同,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儒家說得很實在,佛家的精神則是超越時空的,氣勢更加宏偉,意義更加深遠。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立足于儒家的根本,來實踐佛家的法門呢?應該是可以的。我想,這就是人生的價值所在,人生追求的目標所在。

  衆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要不斷強化我們的服務意識;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要不斷強化我們的道德意識;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要不斷強化我們的學習意識;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要不斷強化我們的人格意識。這四弘誓願可以和這四種意識結合起來。我們的人生,無非是要爲大衆服務,有良好的自我修養,有廣博的學問,有高尚的人格。

  我們找到了正確的目標,就不要輕易改變,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歸到這四句話裏面來。這四句話就是菩薩的精神,依照這四句話,就可以從一個凡夫經過不斷地實踐,最後達到成佛的高尚修養、高尚人格。這四句話我們也不要把它看作是要修多少輩子才能夠修得完,不是那個意思。這四句話可以在我們這一輩子就能兌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每時每刻就可以兌現。只要每時每刻按照這四句話去做,那麼每時每刻都是在實踐四弘誓願,都是在實踐孔子所說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年輕人總是有很多妄想,實際那些妄想想來想去,最後總是走到最初的想法那裏去。不管你想了多少,轉了幾百個圈,還是轉到那個老地方去。所以年輕人首先要實在一些,不要去想到底應該怎麼做,只要好好去做就行了。比如說你要考研,就一心一意學習功課,找一個合適的學校去報考,不要猶豫。比如想去做生意,那就創造條件去做生意。你要當心理咨詢醫生,那就好好地把這個工作做下去,不要猶豫。因爲一猶豫,反來複去地,人生的光陰就浪費了許多。每反複一次,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浪費。人生幾何?要立志,要有道德,有仁義,有學問。猶豫會耽誤很多時間。

  

  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

  營員:我有一個問題已經矛盾很久時間了,想問一下老和尚。我是廈門大學的,現在讀研快要畢業了,我是學化學的,工作也基本確定了。我一直很崇拜科學,對于宗教一點都不感興趣,之前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個化學家。進入大學兩年之後,開始覺得現在很多的問題,特別是社會問題,再就是自己思想上的很多問題,都不能解決。也在同學之間有些討論,也有通過種種途徑來尋找。比較幸運的是我能夠接觸到了佛法,到現在有叁年左右了吧。但是我感覺自己對現在所學的這個專業越來越不感興趣,我感覺這個東西……

  師:明白了。你不是爲你自己做事,是爲大家做事。所以即使你對所做的事情要承擔一些因果上的負面責任,那個責任很小,所以一定要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如果都像你這樣,有一些要負因果責任化學實驗你就不想做,那麼一旦法官信了佛以後要判人死刑怎麼辦呢?那執行死刑的人信了佛是不是就也不可以去執行了呢?所以不要把這些和佛教裏面慈悲戒殺的觀念混淆起來。佛教所說的慈悲戒殺,完全是從個人修養出發的。如果你是爲了個人的私利去傷害別人,當然是犯戒;你做實驗的時候只有一個念頭,就想把藥品製作出來,你對所實驗的動物沒有任何憎恨心,而且你也不是爲了把實驗成果據爲己有,你做這個工作目的是要爲社會服務。佛教和社會不是對立的。既然是衆生無邊誓…

《人生直指 (淨慧老和尚回答疑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的理論和實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