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度,度衆生也有很多方式。有無邊的衆生也有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誓願學,搞化學實驗也是其中的一個法門。不要矛盾,不要對立。個人的修養意識和社會的責任意識之間不要有矛盾。實現社會責任意識,就是落實個人的修養。要承擔一點責任,要有這種勇氣。爲了大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營員:我已經來過叁次了。第一次來是帶著很多困惑和迷茫過來的,聽了您的開示以後,我感覺到非常歡喜。五一之前,我帶母親來歸依了叁寶。這一次是帶兒子來,讓他感受一下禅文化的氛圍,了解一下佛教。我是做營銷的,由于工作關系,飲酒有時候是工作需要,所以我是沒有辦法。後來聽講戒律的光碟,沒有想到有這麼多的深度和廣度。我就用它來對照自己的工作和日常言行,深深感覺到有一點慌恐不安,覺得自己犯戒了。不過我有一點心安的地方是,我不是爲了我自己,我也是借著工作上的方便盡量幫助他人。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我是不是算是一種合格的佛弟子,算不算是犯戒?老是心裏感覺到不踏實。所以這一次來之前我就在想,是不是有必要重受五戒?請老和尚慈悲開示。
師:在家居士受叁歸、守五戒、行十善,這是基本的要求。在這個基本要求之下,佛陀也有方便法門。比如說五戒可以次第受、多次受,所以不要有什麼特別的疑慮。在飲酒這條戒暫時不能守持的情況下可以不受,然後盡量避免。當你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了,影響力越來越大了,地位越來越高了,你就可以對人家講:對不起,我不喝酒,請你們喝。最後人家說:哦?你爲什麼不喝酒?你說我信了佛,所以不喝酒,可能人家就跟著你一起信了。有一些人,由于他的社會背景不同、地位不同、人格修養影響的不同,他所言所行産生的作用就很不一樣。希望每一個人,知識分子也好,幹部也好,工作人員也好,都“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在社會上發生的影響就會很大。一個人的社會影響,靠個人的修養,靠自己的爲人。另一方面,對于佛教的戒律,一定區別對待。比如說,在家戒和出家戒是不一樣的。出家人是專職人員,必須要把自己應該做到的都做到。在家居士從信佛這一點來講雖然也算是專業的,由于要求不同,有些方面可以逐步地完善。
營員:可不可以重受五戒呢?
師:可以。不管你犯了戒,還是沒有犯戒,五戒可以多次受。在南傳佛教國家,任何一次集會之前,首先都是先進行叁歸五戒,然後再來交流或者進其他活動,假如一天開兩次會,就要舉行兩次叁歸五戒。
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意識
營員:我現在還在讀博,湖南農大茶葉。我還要問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也是關于現代人思想方面的。佛教的道德和信仰確實是有,但是因爲我們國家現在是把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除了錢以外,其他的都不是很看重,所以很多人都爲了自己的享樂,這種狀況是很可憐的。這種人應該怎麼樣去度化他?
師:從我們國家國民經濟收入的整體來講,每年是以8%的速度遞增,應該說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不過這種遞增分攤到十叁億身上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的經濟狀況,雖然不能說大部分人是生活在貧困線上,至少還是不很富裕的。在這咱情況下,已經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也是從貧窮狀態進入到富有狀態的。一個人富有了之後,如果是有仁義道德的人,他懂得分享。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懂這個,有了錢以後就吃喝玩樂。他做出這個樣子來,對于其他暫時不是很富裕的人會有很大的誘惑力。他發財了,他現在的日子過得那麼好,我哪天發了財,我也要像他那樣。
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小農意識。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盡管現在是在搞工業化,但是中國人的主體還是農民。農民意識比較簡單,社會責任感比較差。只有在工業化大生産的環境下面培養訓練出來的人,才會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比如說,一個人開機器開不動,要所有的人全部都到位,這一條生産線才能夠工作得了。農民沒有這個思想。你們都不來,我一個人可以在田裏插秧,可以割稻子,不需要任何人幫忙。所以他就養成了這種個人意識,沒有社會責任。這是我們中國人最致命的地方。中國人之所以不關心別人,就因爲大多是農民出身,沒有團隊意識,所以沒有社會責任感。
那麼現在首先就要是提倡,讓所有發了財的人強化這種社會意識,這樣他發了財才會想到怎麼來回報社會。一個發了財的人如果不懂得回報社會,他的財富很快就沒有了,而且不安全。一個人富了,他光顧自己,一點也不肯拿出來,大家對他就有一種無形的對立。如果有錢的人懂得懂得回報社會,哪個地方有困難,幾千塊、幾萬塊、幾十萬塊拿出來,就可以緩解貧富之間已經存在的矛盾。
國家是在強烈地呼籲這些企業家一定要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我們佛教也是在這方面做自己的一點點工作。衆生無邊誓願度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社會責任意識,我們提倡感恩也就是要來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因爲我們一個人想要生存在世界上,不管有多大本事,光靠自己一個人肯定生存不下去。佛教主張的衆因緣生法,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懂得緣起法的道理了,你才知道什麼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一切事情沒有任何一件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相依相待,相互成就。但是中國很少有人懂得這個道理,很多發了財的人都不懂。“老子有本事,所以發了財;你們窮光蛋,你們沒有本事!”這個說法存在著極大的錯誤。你爲什麼發財?你生産的東西要有人買。如果誰都不買你的東西,你發得了財嗎?誰都不賣你的東西,你發得了財嗎?發不了財。
營員:既然沒有幾個人懂得,那該怎麼辦呢?
師:我跟你說,這些人你用什麼方法都沒有用,只有他走到牆那裏把腦袋碰一下,他才可能會回頭。因爲他吃喝玩樂都還沒搞夠。等碰到牆上去了,回過頭來,他就好了。這就是因緣法。今天有兩位山東居士就說,有人說他就是給釋迦牟尼佛打工,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給釋迦牟尼佛打工?我說那太歡迎了!因爲說給釋迦牟尼佛打工的那位老板,他也迷茫了很久。他掙了很多錢,最後他迷茫了。我掙這麼多錢幹什麼呢?吃也吃不完,喝也喝不完,玩也玩不完,樂也樂不完,掙這麼多錢有什麼用?一個人晚上頂多就是一米寬兩米長的地方就可以舒舒服服睡一覺了,我爲什麼要這麼多的房子?最後他找到佛教來了。哦!我的錢不夠多,我還要掙更多的錢!天下還有這麼多受苦的人,還有那麼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他省悟過來了。什麼事情都有一定的因緣,你不要著急,現在也有許多老板也在慢慢地樂善好施了。是真是假不說,起碼他有一點這個心,慢慢地這種風氣就會帶動起來。要帶動這種風氣,我覺得年輕人責任很大。他們沒有機會來參加這種佛法生活,我們有這個機會來參加,我們就要把所學到的一點點東西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去影響影響我們的家人,影響我們的朋友,影響跟我們接觸過的人,這就很有作用。靠我們和尚去說沒有用。
營員:就這個問題,我想與這位同學分享一下我在廣東打工的感受。我今年31歲,姓孫。我老家是石家莊的,經常去柏林寺,現在在廣東工作。我親近本老算是最多的,弘法寺和光孝寺去得比較多。因爲工作原因,我會到很多的企業去做一些聯系,比如說企業招商、授課方面的活動。普賢菩薩十大願裏面其中有一願叫做恒順衆生,我覺得恒順衆生,就是說在度化衆生的時候要有善巧方便。關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做的,也希望師父看一下我這樣做是否合適?商人當然一心是只想錢的,您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感受我也能感受到,我也是這種感受。那麼我在與他們合作的時候,我就會順應他們。他不是想掙更多的錢嗎?那好,我就順著他的思路,給他提供一些怎麼掙錢的建議。比如說我們最近和廣州工業大學合作成立了一個助學基金。從資助方來講,他是想把這作爲一種商業炒作的手段,進一步擴大他的合作商。從我的想法來說,不管他的心是純的還是不純的,起碼他是爲社會作貢獻了,那麼我就引導他這樣做,給他一個慈善營銷的觀念。你不是要營銷嗎?我們用慈善的方法去做就很好!這種方式他認可了,最後也確實成立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我覺得這就是工作中的一種方便。我覺得,我們沒必要那麼憂國憂民,我們只要積極地投入,用自己的力量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能做一點點就做一點點就好了,而不是光在那裏憂,我覺得那沒有意義。最後我想請教一下老和尚,我這種做法算不算是騙人呢?
師:你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好處。所謂騙人的定義就是說,你是想要通過這個方法得到什麼利益,然後你用這個方法來引誘對方。你只是想到讓他從慈善營銷當中來提高他的知名度,提高他的信譽,那就可能有更多的人與他合作,使他的生意做得更好。當然,你也可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報酬,那是你應得的。太虛法師說佛教就只講了八個字:“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只有慈悲這個根本,沒有方便去落實它,這個慈悲永遠都是口頭上的,不會讓大家真正感受到拔苦與樂的實惠。所以一定要有方便。所謂方便就是智慧。方便不是說不走正門,專走偏門。當然走偏門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要不違背慈悲這個根本也是可以的。
法爾道理與科學家的宗教情懷
營員:愛因斯坦曾經過說,當我看到這個世界如此排列有序的時候,我就有一種宗教情懷。可以說大科學家在面對世界特別是面對微觀世界的時候,看到世界是如此有序地排列運行的時候,他就會有一種宗教的情懷。所以我想問一下,當一個人在思維中不能解決問題,而從宗教中反求真理的時候,科學與宗教在終極問題上是否有相通之處?
師:愛因斯坦對宗教有過評價,對佛教也有過評價。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鼻孔朝下而不是朝上。爲什麼這樣?有它必然如此道理。鼻孔朝上…
《人生直指 (淨慧老和尚回答疑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