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敢的戰士(1)▪P6

  ..續本文上一頁東西都看不住,那還有什麼辦法,那是他們的了。

  所以說這一切我們供養的東西,不論你是在尼泊爾、臺灣還是印度請的,這些都不是供養,那些是你的所有物,就好像那些佛像一樣,你所請的佛像也是你的所有物。

  從這可以看出,對我們這一代人,佛法只是令我們生活更豐富的另外一個方式罷了。我們這一代的人修行佛法,並不是想要成佛或是下一生過得比較好,我們只是希望我們這一生更富裕、更有權力、過得更好,只是爲了這些目的。我們有文殊師利菩薩來照顧我們的記憶力,所以我們可以記得銀行帳戶裏的存款;阿彌陀佛可以照顧我們,如果我們不幸去世,他可以在那個時候接引我們。我們修習佛法並不是爲了成佛,而是爲了我們這一生。

  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在這一生過得更好呢?更快樂呢?更舒服?我們有好的房子,有舒適的汽車,有沖水的馬桶,還有電話,傳真機、手機、BB機,最後一個呢,叫做佛法,這些東西都是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現在還有一種情形變得很糟。如果你的生意不太好,你不去怪那個電話,不去怪那個傳真機,你永遠都怪那個佛法:我今天已經修法修那麼久了,爲什麼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你一直把這個佛法放在你所有情況中最差的狀況,而你永遠都怪這個最差的狀況。

  當你供養或布施一些東西的時候,你需要把它放棄掉,就好像你在走路的時候吐一口痰,你是否會看那口痰怎樣落到地上去呢?或者回頭去看,我這口痰被什麼東西舔掉了呢;你根本就不在乎這個。當你供養什麼東西的時候,例如你供養一盞燈、一支蠟燭,你會非常注意看:我這根蠟燭從頭到尾燒得千幹淨淨,你有一點點執著,你並沒有真正地把它給掉。

  舉個例子:當別人送我禮物的時候,如一些衣服,他們這樣說:仁波切,請你不要把這件衣服再送人,這是專門送你的。這不是很不公平嗎?這東西你給了我,已經是我的了,是我的私有物,我有權利處理它。就算我今天穿了你送給我的東西,你也不應感到特別高興,爲什麼你會高興呢?因爲你對你送的東西還有執著。你送我一件東西,如果我丟了你也不應感到難過,因爲那是我的,如果你會感到難過,說明那東西還是你的,你並沒有送給我。

  還有,當我們在供養一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應該完全不希望任何的回報,因爲如果我們希望回報的話,那就不是很優雅的供養。如果說你供養諸佛菩薩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像你吐口水時候的心態,那種完全放棄掉它的心態,就是我們講的有“反叛性”的供養。爲什麼說“反叛性”呢?因爲在我們的社會裏,總覺得給了別人一樣東西,那個人一定要說謝謝。供養的人覺得他在供養的時候一定要有某種形式,要做得很好,譬如說在某些人的面前供養。如果你的供養能夠完全打破上面所說的限製,完全不求任何回報,有完全把它放棄掉的心態時,就是我們所說的有“反叛性”的供養。

  如果我們真正住在“當下”的那一刻,就是我們吐口水的那一刻,因爲那個時候我們既沒有希望也沒有懼怕,除非有一些違規的罰款,譬如說你亂吐口水別人來罰你,那個時候你害怕。也許最好的例子是上廁所。不管你去做什麼,做完之後,你不會再說,那些東西當時怎麼樣,後來又跑到哪裏去了,從來不用擔心的這些東西,這就是爲什麼你放棄掉的東西,從來沒給過你麻煩。

  供養本來會令我們很愉快,但我們的供養從來沒有使我們愉快過,因爲我們的供養,永遠有這麼多的希望和懼怕,像這些捏造的東西摻雜在裏面。

  這個戰士就跟我們前面講的,他需要有清純的出離心,他必須准備要完全放棄掉,他所供養或布施的東西。這並不表示你的東西可以隨便把它丟掉,同樣如果你這樣做,你表現得就不夠優雅。你可以選擇給誰,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給,但如果你給了,就不要有任何的希望和懼怕。有一本書叫做《魔術的舞蹈》,在這本書裏,曾經有這樣一句話:超越過希望和絕望的就是佛教。所以說你的布施的行動如果能夠完全住在當下,你的布施就是完全的。你供養的一些東西,甚至沒有任何人注意到這個,就算你供養的對象,也沒有注意到這個東西是你供養的,這個時候,你應該就住在這個供養的歡樂上。

  同時你也要很小心,你會說:仁波切講的我都照辦,我希望別人能夠知道我根本不在意。如果你這樣做呢?你又回頭了,你還是在做希望和懼怕的事情,你又被敵人的總部逮到了,因爲敵人的總部非常危險而且行動迅速,並且非常有組織。

  在任何一個地方,如果有一個看起來非常美、有智慧的地方,那敵人的總部永遠在那裏。這種情形發生過很多次,譬如說你的虔誠心、供養你的上師,有的時候你甚至覺得對上師的這種信心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你在希望和懼怕裏,是在第二代的思想裏。有時候你對某些人覺得很慈悲,你覺得很值得驕傲,或者說你有慈悲心,這是第二代的思想,這時你已經落在敵人的陷阱裏。有很多這樣的事。

  例如好夢,你覺得很快樂,不管你在夢中或不在夢中,你看到了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你就感到非常地驕傲或是高興,你希望再看到他。還有你聽到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有另外一個朋友,然後你就回想起你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這個人是不是從一開始就在騙我。所有這些製造出來的東西,不管他以前是否真的跟那個人在一起,這個思想一直在煩你,這個思想之所以能煩你,是因爲你非常脆弱,你之所以脆弱,因爲你沒有住在當下。所謂住在“當下”就是一個真實的純真的你,第二代以後思想的你都不是純真的你。這個就是布施。

  生命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生命是很多東西的組合:好的經驗、壞的經驗、很愚蠢的經驗、令你很迷惑的經驗、很刺激的經驗,是覺得非常受到它們的打擾或影響,一切這些經驗都由你來取決,由你自己怎樣來處理它。

  作爲人類,我們一定會有許多這種不同的經驗,這是因爲我們有許多的業,由業因造成許多果報,所以會産生許多不同的情況。當你有一個快樂的經驗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將它延長,這種情況不能完全由我們來決定,我們沒有辦法這樣做,如果我們能這樣做,那麼每個人都能這樣做了。那是由我們的因、緣或者說我們當時的狀況來決定,我們的這個快樂能延續多長。我們總希望把這個快樂盡量延長,當我們盡我們的力量去把這個快樂盡量延長,或者建一堵牆把這個快樂保護在裏面的時候,這一切的努力本身就是痛苦,因爲會引起我們的憂慮及痛苦,所以連這個很短暫的快樂我們都沒有保住。

  當我們有一個非常痛苦的經驗,我們希望這個痛苦的經驗盡快離開我們,但這也不是由我們決定的,你沒有辦法,也許你可以做一點點事,但還是由因和緣來決定。所以我們有痛苦的經驗的時候,我們盡一切的努力希望把這個痛苦的經驗去掉,避免它,但這些努力又和我們前面講的一樣,同樣會引起憂慮、疲倦和痛苦。

  所以當我們有快樂的經驗時,我們應該感謝那個快樂的經驗,而不是希望把它加長,當你有一個很痛苦的經驗時,你應該沒有懼怕,因爲沒有懼怕,你應該感謝那個很痛苦的經驗。這種情況在美國有一種叫法CCL,意思是表示我一點都不在乎。你要對這些事情不在乎;如果你能練習這個不在乎,生命就會好過得多,你就可以做更好的計劃,因爲你做的計劃都是很平順,就算你的計劃沒有辦法實行,你也不會感到很難過。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生命中,本來就有很多在改變的東西,他們做了一個計劃,他們希望從頭到尾按這個計劃實行,如果當中有什麼東西不合他們意的時候,他們就會和這個人打和那個人吵,認爲總是別人的錯。

  剛才這位小姐說的這個詞preciate,(原翻譯爲感謝)也可以翻譯成欣賞,意思是你毫不在乎。大手印叫做毫不在乎、自在、本然,不會很容易地受到打擾。所以住在當下的人,就算有一千個佛來灌頂不會感到很興奮,如果所有地獄道衆生都來說,你代替我們到地獄裏去,他也不會感到很難過,如果說你永遠能夠住在當下,我認爲這就是成佛:

  

  ⑧應該談一談第二道門,叫做戒律之門。

  現在談戒律。一般的佛教戒律是說,要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很好,有一個很好的、有道德的生活:不喝酒、不吃肉、不吃晚餐、不要頭發……,很多很多這類事,有很多很多的規定,這些規定我們認爲是戒律。

  這個也是戒律的一個形式,但是在這個戰士訓練裏,戒律不只是這個意思,因爲這個戰士根本不在乎他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這並不重要,至于你吃不吃晚餐,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在這個訓練裏什麼才是戒律?戒律在這裏說就是完全地投入。我說話的時候,你就完全投入我所講的話,如果沒有完全投入的話,你就沒有完全地守戒。這個戰士要殺掉很多敵人,用他那把長劍,他要把敵人的腦袋砍下來,很優雅地砍下來,很有“反叛性”地砍下來,還要有信心,當他把那個敵人的頭砍下來的時候,他要完完全全地投入這件事。當他完完全全地投入這件事的時候,他可以很優雅地把那個人的頭砍下來,非常幹淨地一刀就砍下來,不需要砍第二下,正好就砍在那個該砍的地方:然後他非常優雅地把劍插回鞘裏去。這個時候別人還沒有注意到,他已經把這個敵人解決掉了,這麼平靜。

  但是有一些不太守戒的戰士,因爲沒有戒律,他們根本沒有辦法把敵人殺掉,倒是把劍揮來揮去,但他們什麼東西也沒有碰到。所以砍得亂七八糟的,他的劍上都是血,手上也是血,自己也被敵人砍傷了很多地方,這時別的戰士就問:到底是誰打贏了這場仗,到底誰被殺掉了,看起來亂七八糟的。所以需要一個很好的戒律。

  我們的敵人:希望、懼怕、貪、嗔、癡,他們每個都有自己的弱點,如嗔:我們要看到它的弱點是什麼,這個弱點就是它的脖子,要從那個地方砍下去,把它砍傷了…

《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敢的戰士(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