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P4

  ..續本文上一頁從哪裏來?從叁寶那裏來。 所以我們要感恩叁寶。

  所以所謂感恩就是要感謝、感恩四個方面:父母、衆生、國家、叁寶。

  包容:四行與不二

  那麼講到包容,達摩祖師告訴我們,有四種行。達摩祖師的重要思想

  全部包括在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裏邊,叫《二入四行觀》。二入就是理入和 行入,行入就包括四行,所謂: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就 是說我們對待萬事萬物以這四種行、四種修行的目標來處理。我們生活當 中包容不了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仇敵、冤家對頭,包容不了。達摩祖師 告訴我們,要包容。因爲我們的冤家,我們的對頭,他不是偶然産生的。 也可能不是這一生一世就有這麼多的冤家對頭,它是從過去生中積累過來。 這一輩子他對我不起,我們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我過去生中也有對不起 他的事情,即使在這一輩子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感情不那麼融洽的人, 是不是雙方都有責任?也要反思、要反省。反思了以後,多從自我的方面 來檢查,消除對對方的某些誤解,諒解對方的某些不友善的行爲。這就叫 以德報怨。不要去計較。能夠做到這樣,我們就能包容。

  還有隨緣行。我們人生有不好的際遇,有時候也有好的環境。有不高 興的事情,可能人生還是高興的事情占多數、占主要的。面對這些對我們 有利的事情,比如說長了工資、發了獎金、分了房子、升了官,這都是好 事啊。過去是講,人生有四件事,雖然是很俗,但是很實際,叫做:“洞房 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人生這四件事,是使人 最高興的事情。那麼我們怎麼去面對它?怎麼去面對人生最高興的四件 事?如果你把握不好,好事也可能會變成壞事。是不是有一本小說,叫《儒 林外史》吧?裏邊一個叫範進的人,一輩子都不中舉,考了很多年,最後 終于中了。他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就老在念這個字:“唵!中了,中了,中 了..”最後他高興得怎麼樣呢?高興瘋了!因爲他沒有去正確地面對這 件事情。憂愁過度會對身體、對心態有損害,歡喜過度也同樣,也對身體

  有損害,對心態有障礙。所以我們要修隨緣行。一切都是因緣的成就。我 們只有以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去做就好了。

  第叁叫無所求行。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那個目標太現實。目標 太現實了,一個是有壓力,沒有成功你有壓力;再一點呢,你有失落感。 不見得你的所求就能夠立竿見影、馬上就能成就。爲什麼呢?因爲世間的 萬事萬物並不一定都是隨你個人的意志爲轉移。都是在各種因緣條件的作 用下而成就的。你過分地追求了,最後這件事情不成功,你會有失落感。 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可能都經過高考。我們現在大學生也好,中學生也 好,剛剛考試完畢,每一家的父母也好,每個學生也好,他都有很高的期 望值,期望自己能夠考得好。全國有多少人應考我不知道,又能夠有多少 人能夠考取,這個分數線是多少,它是有規定的。所以不見得每一個去報 考的人都能考上。如果說父母的期望值太高,本人又追求得非常非常執著, 最後名落孫山了,怎麼辦?也有很多由此引起不應該發生的悲劇。有的是 父母有失落感,由父母有失落感對子女有壓力,子女他承受不了,造成人 生的種種悲劇。達摩祖師告訴我們,做一切事情無所求。無所求不是叫我 們不去做,要好好去做,但是不要把目標弄得太現實、太具體。太現實、 太具體不好,會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第四,包容要修稱法行。這個法是什麼呢?法就是真理。稱就是順著 這個真理去做,隨順真理而行。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得好 上加好;把不應該做的事情,一點也不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順真理 的事情。順真理的事,一定是順善法的事,那些不順真理的事,一定是不 順善法的事。不順真理、不順善法的事,我們就一丁一點兒也不要去做。

  這就叫有所爲,有所不爲。不要無所不爲。

  我們能夠做到包容,修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就能夠 包容一切,和諧自他,理順生活中、工作中的一切關系。特別是講到和諧 自他的時候,佛教是講到一個叫自他不二。你和我,是一體的。佛教講慈 悲,是講同體大悲。你和我是一樣,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所以叫同體, 自他不二。還講到呢,叫依正不二,依就是這個山河大地,我們人生存所 依托的環境;正就是我們的生命、身體。依叫依報,正叫正報,生命的主 體是正報,生命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依報。佛教說這依正是不二的,有什 麼樣的正報,就有什麼樣的依報。反過來說,有什麼依報,也決定著這個 正報如何。現在我們在說構建和諧社會的時候,是把它歸納爲叫人與自然 的和諧共處,佛教是叫依正不二。這兩個東西,人的主體和它賴以生存的 環境,你不能把它看成是兩件事,要看成是一件事。所謂保護環境啊,什 麼珍惜生態哪,愛護動物啊,這個都是如何保證我們的生存環境能夠有利 于我們人類的生存活動。但是我們人類的生命一天一天受到來自生態失衡、 環境破壞、大氣汙染種種方面的威脅。這些威脅從哪裏來?造成這些威脅 我們每個人有沒有責任?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哪怕你隨地扔一個垃 圾,隨地吐一口痰,都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所以這個自他和諧呢,它是包 括人的社會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和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 人與整個天地萬物的關系。要能夠做到這幾個方面都和諧了,我們的包容 的精神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我們的包容的精神就是要做到這幾個方面。

  分享:四攝法

  第叁呢就是分享,以分享的心來贏得朋友。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朋友,

  但是分享的精神往往不夠。我們舉一個小例子。因爲我們今天在座的都是 成年人多,就不舉成年人的例子,舉一個小孩的例子。有兩種類型的小孩, 一種類型的小孩是家裏給了什麼東西給他吃,他馬上拿出去分給這個小朋 友、那個小朋友,然後呢他有很多朋友,他會有非常好的同學之間的關系。 同時這裏還有父母也有責任,父母說,你這樣做好,你這樣做好,希望你 在自己吃的時候要分給其他小朋友,特別要照顧那些家庭比較困難、沒有 錢買零食的朋友。那麼這樣,這個學生就會在非常良好的氣氛當中成長, 他有分享的精神,他贏得朋友。也還有的小孩,他從小貪心就很重,只要 他拿在手上的東西,你要想從他的手上拽出來,那不可能。你給他的東西, 要讓其他的人來分享,也不可能。吃的東西也好,玩具也好,他保護得非 常非常的到位。那麼這樣的小孩,他往往會很內向,沒有多少朋友。因爲 大家都不理他,你吃的也不給我吃,玩具也不給我一起玩,誰理你呢?沒 有人理他。他的父母可能有時候也助長了他的這種私心。“要好好地玩你的 玩具,不要給別人了,要給別人玩壞了我再不給你買了,你吃的給其他同 學吃了我再不給你買了。”這樣從小就養成這個小孩子自私、孤僻、內向的 素質,對他長大成人,學習、工作、成家都非常不利。因爲他沒有朋友, 他沒有辦法跟其他的人來交流溝通,沒有辦法溝通交流,他就很難得到書 本上沒有的知識,很難得到從他的父母那裏得不到的那些良好的品質、優 良的思想理念。所以說有分享的精神、能夠包容的精神,就能夠有朋友, 就能夠贏得人心。

  那麼分享有些什麼要求呢?佛教有四個專門講分享的方法,叫做四攝 法。攝在這裏是把握的意思,四攝就是四種把握機遇的方法。哪四種方法

  呢?叫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有布施心的人,你有朋友;你說話禮 貌,這樣的人有朋友;你能夠做一切有利于大衆事情的人,你有朋友;你 能夠跟大家共同完成一些事情的人,你有朋友。反之,你就沒有朋友。叫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把握機遇的方法,日本人把它叫做作總經 理的人四項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大家一聽布施就想到可能要上級向下級 多送錢,不是那個意思。布施包括四種:財務的布施、知識的布施、無畏 的布施(安全的布施)、再就是同喜的布施。同喜,他有好事,同事之間有 好事,你能夠分享他的喜悅,分享他的成就,這個都是布施。總起來說, 就有外布施和內布施。外布施是財物,內布施是法布施、無畏施、同喜施, 這都屬于內在的布施。因爲它是一種情感的布施,情感的布施有時候比財 物的布施更重要。特別是現在我們在一些工薪階層,工薪階層不缺吃、不 缺穿,缺的是人們能夠理解他、能夠關心他,能夠在精神上給他一些力量、 給他一些鼓勵。所以說在有些地方,財布施是重要的,在有些地方,法的 布施,法的布施就是知識的布施,無畏的布施和同喜的布施更重要。

  還有愛語,愛語就是說一種柔軟的語言、和諧的語言、誠實的語言、 誠信的語言,這個都叫愛語,有愛心的話。愛語是佛教固有的名詞,不是 我們現在改的,佛教原來就有,就是有愛心的語言。有時候那些做公關的 人,因爲他都有語言方面的技巧和修養,其他人辦不成的事公關人員一去 就能夠把它辦成。相反呢,有些不善于公關的人,本來這件事唾手可得, 由于幾句話不投機,好事成不了,弄得前功盡棄。那麼這個當中關鍵的是 什麼?關鍵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種謙虛的精神,都要把自己看低一點, 把對方看高一點,誠心誠意地去做,不要虛僞,虛僞了人家一看這人不能

  交。你誠心誠意地去做,你謙虛,人家覺得這個人很謙虛,可交,這件事

  可以做,可以成爲我們的合作夥伴。這個很重要。

  然後就是利行,利行就是做一切有利于大衆的事情。

  同事就是當領導的也好、當職員的也好,都在一種平等的地位。我們 既要來分享我們的成就,同時我們也要共同地來承擔、擔任我們的責任、 應該大家共同付出勞動的某些事情。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握良好的機遇,使 我們的一切事情在分享當中,贏得人心、贏得朋友、贏得事業的成就。政 治家說,得人心者得天下,那我們做學問的、做生意的、做事業的,也同 樣如此。不得人心,事業難成;不得人心,你有學問,賣不出去。這樣的 事很多,你研究成果很好,人際關系不好,不得人心,往往你的一輩子的 研究成果就被埋沒掉了。因爲你的研究成果被埋沒掉,不僅是你個人的損 失,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損失。如果說一項研究成果,對我們的國計民生 有幫助,能夠把它貢獻出來,那是對我們大家都有利的事情。所以說我們 在分享的時候,一定是要想到成就一切事情,不能光靠個人的努力,還要 靠大衆的成就。

  結緣:四種緣

  最後呢是以結緣的心成就善因善果,結緣呢就是叫結四緣,結四種緣: 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所謂緣就是條件,結緣就是創造條件。 結善緣就使我們一切的事情都能避免挫折。在良好的關系當中得到成就、 得到發展。結緣同時它有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在結善因善緣的時候, 同時也就是在避免那些惡因惡緣。我們能夠善因善緣結得多,那麼善果善 報就成熟得快。我們時時刻刻有善果善報在成熟,那些惡因惡果就推遲成

  熟的時間,甚至于它把那個時間因緣錯過了,那些可以避免的惡因惡緣就 不能發生作用。我們人在這一輩子能做什麼事呢?就只能做一件事。創造 一切有利于自己成長的條件、發展的條件,避免那些不利于我們成就、發 展的條件。就只能做這一件事。其他的一切事情我們都無能爲力,就只能 做創造條件這件事。所以說我們在以結緣的心來成就事業的這個理念當中, 我們就要以此心此緣來創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創造和成就世間和 出世間的一切大事因緣。

  今天的交流就到此,謝謝各位!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