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漸漸地在增加心理活動的頻率。剛開始心裏一無所有,懵懂、無知,然後自渾蒙中慢慢開始有學問、知識,有種種自己的、他人的,我們的、他們的,個人的、大家的,對的、不對的,有利的、無利的……等的想法、觀念,這些都屬于心理的活動。由于心理活動的表現,進一步就出現了超心理的精神層面。

  精神的層面是什麼呢?是從我們身心的行爲而産生的影響力。說得更抽象一點,離開我們的身體以外,我們還有精神的生活,例如,此刻諸位在這裏聽講便是一種精神生活。

  很多人認爲精神生活就是娛樂、藝術或思想,其實,這些都不出乎我們的心理活動。精神層面應該是更高于心理層面,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是非語言、文字、思想所能表達的,它只能意會,不能言宣。凡是能夠以想象抵達的狀態,還只是心理的層面,不是精神的層面。

  所謂意會,也就是體會,只能發出:「啊,我感覺好美!感覺好偉大!」究竟偉大到什麼程度?美到什麼程度?無法說出,也無法形容,只知道感受如此,這就是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我、心理層面的我,以及身體、肉體生活層面的我,都叫作「有我」。活在這個層次的我,可以說是通常的、世俗的,是高等動物的本能。

  最近,我有一個徒弟離開了我,而且有他自己的發展。

  好多信徒對我講:「你的徒弟離開你,還把你另外的幾個弟子也帶走了。」

  我說:「正常的。」

  爲什麼?

  母雞生蛋,蛋孵成小雞。小雞找東西吃是母雞教它的,吃完後,小雞是否需要再生一個蛋給母雞呢?不需要;小雞需不需要告訴母雞,這裏有東西吃或那裏有東西吃呢?不需要。現實的世界中「物性」就是這樣子的,也就是說,物質的層面是這樣子的。

  小鳥孵化後,母鳥需要抓小蟲喂它。喂飽,羽毛豐滿,翅膀硬了,小鳥飛走,會不會找蟲來喂老鳥?多半是不會的。聽說有「烏鴉反哺」這樣的事,我沒見到過,只是有人這麼說。

  我們大部分的人只活在物質的層面上,還不到心理的層面,在心理的層面即有知識、學問、道德、倫理等觀念出現,可以透過教育而完成;不過,透過教育而完成的倫理道德,在能做與不能做、應做或不應做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標准。

  在印度的佛陀時代不許做的,到了中國、到了我們這個社會,非要你做不可,還是得做;古代的中國人不准許的,現代的中國人可能就沒有禁忌了,也就是說,時代不同了。物質的環境、物性的層次,大家普遍都是共通的,但是心理的層次,卻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這是由于文化背景、風俗地域的不同,倫理、道德的標准也就不一樣。

  從一個學佛人的立場來看,這一切的現象我都能接受。我看到人們在物質層面的活動,覺得是正常的;看到他們在心理層面的活動,也覺得是正常的。人家說這個人不道德,沒有倫理觀念,我都覺得是正常的,也都能接受。也可以說,對一個佛教徒而言,沒有什麼事是不能接受的。

  即使到了精神層面,也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因爲其實這都是「我」的問題。哲學家講理性、理念,以及最高的原則,但是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琳琅滿目,不同的思潮和派別分庭抗禮,各自擁有不同的大師。每一個宗教都宣稱自己的神是唯一、最高、最究竟、最好、最偉大、最根本的「神」。所以有一次,一位西方人問我:「師父,今天世界的宗教發生這麼多的問題,如何能夠解決?」

  曾經,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發生戰爭。一直到現在,在中東,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也發生戰爭;甚至兩個伊斯蘭教國家,伊拉克和伊朗,也爭戰不休。更奇怪的是,原本是一個國家,後來一分爲二,成爲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個國家,也打個不停,都紛紛宣稱「神--阿拉站在自己這一邊」,對方那邊是「假的阿拉」。

  所以,從宗教的層面、精神的層面講「我」,也都還是有問題的。因爲凡是「有我」就有煩惱,不管是最低的物質層面、心理層面,乃至于精神層面。只要有我,就有煩惱,只有「無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就是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恒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恒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于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

  沒有一件事是實在不變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開、花謝。花尚未開的時候,是不是一定開得出花來?不一定。許多花尚未開放就已雕謝,許多的果實尚未成熟便已壞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緣所生,也就是說,沒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皆然。

  但是大多數人都以爲精神層面是最高的,所以許多哲學家爲了他的思想、觀念拚命與人爭,認爲「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堅持到底」,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站在佛法的立場來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給人用;到了明天,當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觀念出現,就用來取代昨天的;如果別人的思想觀念更好,那就用來取代我的。如果能有這樣的想法,才是「無我」。但是,許多哲學家爲了爭論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孫仍爭個不休,所爭的無非我所「見」,這都是心理層面、精神層面的問題。爭,即有煩惱,如果懂得《金剛經》,就能無爭,也就能解脫。但是無爭,是不是就是一個失敗主義者呢?不是!而是不堅持己見,不認爲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

  (二)從現實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現實的生命雖然是假的,但仍是非常可貴的。因爲,若沒有假的現實,我們不可能知道真的究竟。真的究竟是什麼?真的究竟就是「空」。「空」是什麼?空是絕對的存在。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會被破壞,只有一樣東西不會被破壞,那就是「空」。

  空的意思有二:一是空間,一是什麼也沒有,即「空無」。佛法裏所講的空,不是「空無」的空,而是「空間」的空。

  「空間」存在于什麼地方?存在于「我」與「我」之間-你我之間有空間,細胞與細胞之間有空間,原子與質子,乃至最小的物質與物質之間都有空間。空間本身能形成「有」的存在。如果沒有空間的活動余地,世間的現象就會變成一片死寂、暮氣沈沈,因爲有空間,所以有回旋的余地。

  因此,佛法講的「空」,不是空無的空,而是空間的空,也才是《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色的意思就是「物質」,物質現象的存在皆在空間之中,世間的現象就是幻起幻滅,從現實的生命,從你、我、他的活動,我們可以認知到究竟的存在是什麼。

  究竟的存在,就是無我的解脫。解脫以後的無我,必須給它一個假的名字,還是叫「我」,那是一個沒有執著的我,但其功德、智慧、悲願仍是存在的。存在于哪裏呢?哪個地方有佛法的功能,就是佛的慈悲、佛的法身的存在。

  (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我無相,功德無量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前面已經做了一些說明,進一步談「有相」這個「相」是什麼?《金剛經》中提到四種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如果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我們的生理現象、心理現象,以及環繞我們環境的社會現象。什麼叫作「社會」?凡是人和人的關系、組織,以及彼此的互通有無,就叫「社會」。

  我們的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加上環繞周遭的社會現象,就形成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

  壽者相是什麼?並不是胡子很長、頭發很白就稱爲「壽者相」。壽者相是「時間相」的意思,是生命在時間過程中所做的活動。而生命的活動是在社會之中進行,社會的關系是什麼?是你、我,以及由許多的你與許多的我,加起來形成的衆生。《金剛經》提及的「衆生」,主要是指人,許多人生活在一起就叫作衆生的環境。

  然而這些有你、有我、有環境的存在,都是「虛妄相」,因爲這些都是經常在變異更動的。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意思,是暫時的、臨時的,跟演戲一樣,演什麼戲就扮什麼角色,這角色不是永恒不變的。

  我現在請問諸位,今天我是主講人,諸位是聽衆,然而,剛剛主持人在臺上講時,我卻只是臺下聽衆的一員,我現在在臺上,等一下我下臺,換另一位上臺,譬如司儀,那麼我就變成聽衆,他是主角;所以是互爲賓主的,沒有一定的立場,主角與配角經常在互動、在替換。又譬如,一對夫妻,兩人在家中究竟誰是主人?不一定,有的時候太太是主人,有的時候先生是主人。如果總是太太或先生當主人,那麼,這個家庭一定有問題。必須互爲賓主,也就是爲什麼夫妻相處必須相敬如賓-即是「你將我當貴賓,我也將你當貴賓」,如此,才能相處得好。如果老是認爲自己是貴賓,自己是主人,一定有問題。

  凡是有我,便煩惱無比,付出多少,就想回收多少,甚至想連本帶利的回收。付出一塊錢,則期待下個月回收一塊一毛,擁有一毛的利息。付出一塊,如果下個月仍回收一塊,心裏便想:「啊,倒楣透了!投資錯了。」如果投資一塊錢,回收兩毛錢,便覺得蝕本了,很煩惱。

  又譬如,我收徒弟,栽培了幾年,最後還是離開了。養一條狗,狗走時還會搖搖尾巴,收了一個徒弟,走時卻可能倒打一釘耙,如果我因此煩惱不已,從此再也不收徒弟了,這是有我呢?還是無我?

  這是有我。

  所以,我經常這麼想,人家對我如何,我是不管的。我應該對別人怎樣,卻很重要,我必須先盡到自己的責任。我常常反省,我究竟像不像一個師父?像不像一個法師?是不是對得起我的徒弟?對得起我的信衆?至于,我的徒弟對我怎麼樣,那是他們的事,我已盡了我的心,如果徒弟、信衆對我不好,我還是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無德無能,無法教育、感化他?是不是自己盡的心力不夠,所以無能教好…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