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记

  《金刚经讲记》

  自序

  绪言-介绍《金刚经》

  一、《金刚经》的地位-诸经中之最高

  (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

  (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二、《金刚经》的目的-广度一切众生

  (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内以智慧为基础,外以慈悲作表现,福慧圆满,同成佛道

  第一讲 《金刚经》与心灵环保

  一、环保的层面

  (一)保护物质的自然环境

  (二)保护人间的社会环境

  (三)保护自我的内在环境

  二、《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二)发菩提心

  (三)保护初发心

  (四)降伏烦恼心

  三、《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四、从有到无的心灵环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状况-住于现在的活动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第二讲 《金刚经》与自我提升

  一、《金刚经》的自我观

  (一)自我的层次

  (二)执着的自我

  (三)假名的自我

  二、《金刚经》的自我升华

  (一)认识自我

  (二)化解自我

  (三)提升自我

  第三讲 《金刚经》与净化社会

  一、《金刚经》的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中印度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

  (二)社会环境的接触层面

  二、《金刚经》的社会建设

  (一)只陀太子的事迹

  (二)给孤独长者的事迹

  (三)人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四)以布施行与忍辱行建设人间、关怀社会

  三、《金刚经》以法布施的心灵环保来净化社会

  第四讲 《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一、福报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

  (一)福报的定义是:过去种福现在有福,现在种福未来有福

  (二)智慧的定义是:当做的事要恰到好处地去做,当说的话要适如其份地说

  二、《金刚经》的福慧双修

  (一)修福当与修慧配合

  (二)修慧是从修福中表现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无碍自在

  (一)戒定慧三无漏学

  (二)行布施而不住相

  (三)法布施功德最大

  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金刚经讲记》

  自序

  《金刚经》在中国受到普遍和持久的重视,不仅佛教徒喜欢读诵,一般知识分子也都喜欢阅读。文字简练优美,并且富有超越及空灵的哲理。虽然经义深奥,却又能让读者感到清新和亲切,故在许多的佛经之中,除了简短的《心经》之外,《金刚经》是最能深入中国文化环境的佛经了。

  在佛经的流传史上,自从第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金刚经》译成汉文以来,历代均有注释,迄于明朝即有《金刚经五十三家注》的汇集本,到《卍续藏》编成之时为止,已搜集了六十九种,比起其所搜《心经》的注解数量六十种,还多出九种。

  以往凡是注解经典,或是讲解经典,都是顺着经文的次第进行,逐句解释,往往使得听众在听完一座经后,尚无法明确其主题所在。因此我于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至四日的四个晚上,假台北巿国父纪念馆大演讲厅,演讲《金刚经》时,便以每晚一个主题的方式讲述,命名为「《金刚经》生活系列讲座」。我从《金刚经》文中摘录出与主题相应相契的经句及段落,配以主题及子题的标示,做了四场专题演讲︰1.《金刚经》与心灵环保;2.《金刚经》与自我提升;3.《金刚经》与净化社会;4.《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我一向主张「古为今用」,佛经不是仅供信仰持诵的,更当「如说修行」,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刚经》虽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经验的层次厘清,也不难发现其切入现实生活的着力点了。例如,经中的「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灵环保的指导原则;又如《金刚经》的「无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质的六尘为基础;自我的提升,是从有相的假我来体验无相的解脱。《金刚经》所强调的布施及忍辱,便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最佳方法。经中有六次讲到「福德」二字,并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成就为其经名,所以这是一部特别重视修福修慧的经典,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唯有全心力地福慧双修,始能速证解脱自在的无上佛果。

  因为我将《金刚经》生活化实用化了,所以讲述之时,深受听众的欢迎,便委请青年女作家梁寒衣,将录音带整理成文,出版问世,我要在此一并致谢。

  一九九四年元月十八日释圣严自序

  绪言-介绍《金刚经》

  佛法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因缘所生,例如,建造一栋房子,必须有许许多多的条件、因素配合,不是一根柱子或一根梁木就可以完成的。我,圣严,今天不过是被佛教界或社会所衬托出来的一个人。我就像一个箭靶或箭CB01819,许多的功德并非是我的,而是跟我有关的周遭的所有弟子、信徒和朋友们,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和相同的认识,所以成就出相同的事来,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所以对我的美言、荣誉,应该不是我的,而是属于所有大众的。

  诸位已经看到这四个讲题的题目:第一天是《金刚经》与心灵环保;第二天是《金刚经》与自我提升;第三天是《金刚经》与净化社会;第四天是《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金刚经》这部经非常深奥,也非常抽象,很不容易懂,也很不容易讲。要配合着我们实际生活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我这次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如果尝试失败,还请诸位原谅。

  首先介绍《金刚经》,这部经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高。佛法分成好几个层次,基础的佛法称为「人天乘佛法」,即是以人为标准、以生天的道德律为标准,或者是以「生为人间」的要求,以及「生为天界」的要求为基准。

  「人天乘佛法」特别强调因果,即「如是因,而如是果」,是「有漏」、「有为」的,也是有目的的,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做什么事,必定会得到它的结果」,至于不为什么目的而做了什么事,是不是会得到结果呢?一样会得到结果。很多人做好事期望有好报,做坏事希望不得坏报,没有这样的事!所以,以人、天的标准来讲,都是「有为」的,「有为」就是有我的,以自我的利害为出发点,人间就是如此。

  人间如此,那么天上呢?任何一个宗教都主张在人间修福报可升至天上,佛教也不例外。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出世的。很多人说佛教是「出世」的,出世是什么意思呢?出世就是逃避现实、厌离现实。我们的世间充满了烦恼、苦难和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生在人间是非常不幸的,即使最有福报的人降生人间,也并不是很舒服。所以,无论生在人间或天上都不究竟,都希望能脱离这个现实的世界,抵达佛家所谓的「涅槃」、「解脱」。但是光停留在这个层次,认为自己离开苦难就够了,至于其他人在苦难中怎样呢?不管他!这种「出世」,其实是「厌世」或「逃避现实」。

  第三个层次是真正的入世,叫作「世出世」,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的束缚困扰。虽然也生活在我们的人间,也接受这世间的一切环境,但是心中没有烦恼、没有厌憎,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也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大乘佛教就是要我们学习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即是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烦恼困扰,在世间没有自我的执着和自我的烦恼,就像《心经》中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即是「智慧」的意思,以无我的智慧来勘破、透视我们所处的「五蕴」世界,五蕴世界即是我们身、心所处的环境。从般若智慧的立场来看,五蕴世界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只是暂时、临时、不断变化的,因缘聚则聚,因缘散则散。所以,不必把五蕴的身心或环境当作牢不可破、永恒不变的存在。遇到好的,不会兴奋过度,遇到坏的,也不必太难过;花开,自有花谢,冬尽,自有春来。环境、现象皆是无常的,好好坏坏皆不必太认真,这就叫看破、看透、看穿。能够这样,就是有智慧的人。《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是以智慧来帮助我们看清这世界是空的,既然一切是空的,我们还要执着些什么呢?

  但是要知道,观念上可以「空」,可是事实上我们还在生活。而且,只有一部分的人有这样的观念,许多的人还没有这样的观念。即使有「空」的观念的人,说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想得到也不一定能够实践。所以,如实修行是不容易的事。

  众生不论听到佛法或没有听到佛法,都还在烦恼苦难之中,因此我们要在苦难中帮助所有苦难的人,使人人皆能得自在、得解脱。当到达那样的程度时,就是净土的显现、佛国的出现,这就是菩萨心、菩萨行,也就是《金刚经》的要旨。所以《金刚经》是诸佛经中最好、最高的经典。

  一、《金刚经》的地位-诸经中之最高

  (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

  凡是「有我」,一定不离烦恼。假如不把「我」考虑进去,烦恼就会离你而去,即得解脱。「我」是什么?很多人弄不清楚,以为有个真正存在的「我」,认为所谓的「我」,大概就是指我们的身体。事实上,我们仔细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心理层面的我、精神层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动」。

  心理活动是什么?我们的身体从出生开始…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