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記》
自序
緒言-介紹《金剛經》
一、《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
(一)從有我的煩惱,到無我的解脫
(二)從現實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我無相,功德無量
二、《金剛經》的目的-廣度一切衆生
(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叁)內以智慧爲基礎,外以慈悲作表現,福慧圓滿,同成佛道
第一講 《金剛經》與心靈環保
一、環保的層面
(一)保護物質的自然環境
(二)保護人間的社會環境
(叁)保護自我的內在環境
二、《金剛經》的心靈世界
(一)淨化人心
(二)發菩提心
(叁)保護初發心
(四)降伏煩惱心
叁、《金剛經》的心靈環保
(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二)「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叁)「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四、從有到無的心靈環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動-住于過去和未來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狀況-住于現在的活動
(叁)解脫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過去、未來、現在
第二講 《金剛經》與自我提升
一、《金剛經》的自我觀
(一)自我的層次
(二)執著的自我
(叁)假名的自我
二、《金剛經》的自我升華
(一)認識自我
(二)化解自我
(叁)提升自我
第叁講 《金剛經》與淨化社會
一、《金剛經》的社會環境
(一)自然環境:中印度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
(二)社會環境的接觸層面
二、《金剛經》的社會建設
(一)只陀太子的事迹
(二)給孤獨長者的事迹
(叁)人間社會的互動關系
(四)以布施行與忍辱行建設人間、關懷社會
叁、《金剛經》以法布施的心靈環保來淨化社會
第四講 《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一、福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一)福報的定義是:過去種福現在有福,現在種福未來有福
(二)智慧的定義是:當做的事要恰到好處地去做,當說的話要適如其份地說
二、《金剛經》的福慧雙修
(一)修福當與修慧配合
(二)修慧是從修福中表現
叁、依智慧修福德才能無礙自在
(一)戒定慧叁無漏學
(二)行布施而不住相
(叁)法布施功德最大
附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經講記》
自序
《金剛經》在中國受到普遍和持久的重視,不僅佛教徒喜歡讀誦,一般知識分子也都喜歡閱讀。文字簡練優美,並且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雖然經義深奧,卻又能讓讀者感到清新和親切,故在許多的佛經之中,除了簡短的《心經》之外,《金剛經》是最能深入中國文化環境的佛經了。
在佛經的流傳史上,自從第五世紀初,鸠摩羅什將《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曆代均有注釋,迄于明朝即有《金剛經五十叁家注》的彙集本,到《卍續藏》編成之時爲止,已搜集了六十九種,比起其所搜《心經》的注解數量六十種,還多出九種。
以往凡是注解經典,或是講解經典,都是順著經文的次第進行,逐句解釋,往往使得聽衆在聽完一座經後,尚無法明確其主題所在。因此我于一九九叁年二月一日至四日的四個晚上,假臺北巿國父紀念館大演講廳,演講《金剛經》時,便以每晚一個主題的方式講述,命名爲「《金剛經》生活系列講座」。我從《金剛經》文中摘錄出與主題相應相契的經句及段落,配以主題及子題的標示,做了四場專題演講︰1.《金剛經》與心靈環保;2.《金剛經》與自我提升;3.《金剛經》與淨化社會;4.《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我一向主張「古爲今用」,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更當「如說修行」,應用于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雖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經驗的層次厘清,也不難發現其切入現實生活的著力點了。例如,經中的「雲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靈環保的指導原則;又如《金剛經》的「無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質的六塵爲基礎;自我的提升,是從有相的假我來體驗無相的解脫。《金剛經》所強調的布施及忍辱,便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最佳方法。經中有六次講到「福德」二字,並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爲其經名,所以這是一部特別重視修福修慧的經典,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唯有全心力地福慧雙修,始能速證解脫自在的無上佛果。
因爲我將《金剛經》生活化實用化了,所以講述之時,深受聽衆的歡迎,便委請青年女作家梁寒衣,將錄音帶整理成文,出版問世,我要在此一並致謝。
一九九四年元月十八日釋聖嚴自序
緒言-介紹《金剛經》
佛法認爲萬事萬物皆是因緣所生,例如,建造一棟房子,必須有許許多多的條件、因素配合,不是一根柱子或一根梁木就可以完成的。我,聖嚴,今天不過是被佛教界或社會所襯托出來的一個人。我就像一個箭靶或箭CB01819,許多的功德並非是我的,而是跟我有關的周遭的所有弟子、信徒和朋友們,因爲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和相同的認識,所以成就出相同的事來,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所以對我的美言、榮譽,應該不是我的,而是屬于所有大衆的。
諸位已經看到這四個講題的題目:第一天是《金剛經》與心靈環保;第二天是《金剛經》與自我提升;第叁天是《金剛經》與淨化社會;第四天是《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金剛經》這部經非常深奧,也非常抽象,很不容易懂,也很不容易講。要配合著我們實際生活來講,是非常困難的。我這次是一項大膽的嘗試,如果嘗試失敗,還請諸位原諒。
首先介紹《金剛經》,這部經在佛教中的地位相當高。佛法分成好幾個層次,基礎的佛法稱爲「人天乘佛法」,即是以人爲標准、以生天的道德律爲標准,或者是以「生爲人間」的要求,以及「生爲天界」的要求爲基准。
「人天乘佛法」特別強調因果,即「如是因,而如是果」,是「有漏」、「有爲」的,也是有目的的,是「爲了什麼目的而做什麼事,必定會得到它的結果」,至于不爲什麼目的而做了什麼事,是不是會得到結果呢?一樣會得到結果。很多人做好事期望有好報,做壞事希望不得壞報,沒有這樣的事!所以,以人、天的標准來講,都是「有爲」的,「有爲」就是有我的,以自我的利害爲出發點,人間就是如此。
人間如此,那麼天上呢?任何一個宗教都主張在人間修福報可升至天上,佛教也不例外。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出世的。很多人說佛教是「出世」的,出世是什麼意思呢?出世就是逃避現實、厭離現實。我們的世間充滿了煩惱、苦難和種種不合理的現象。生在人間是非常不幸的,即使最有福報的人降生人間,也並不是很舒服。所以,無論生在人間或天上都不究竟,都希望能脫離這個現實的世界,抵達佛家所謂的「涅槃」、「解脫」。但是光停留在這個層次,認爲自己離開苦難就夠了,至于其他人在苦難中怎樣呢?不管他!這種「出世」,其實是「厭世」或「逃避現實」。
第叁個層次是真正的入世,叫作「世出世」,在世間而不受世間的束縛困擾。雖然也生活在我們的人間,也接受這世間的一切環境,但是心中沒有煩惱、沒有厭憎,這就是菩薩的精神,也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大乘佛教就是要我們學習菩薩精神。菩薩精神即是在世間而不受世間煩惱困擾,在世間沒有自我的執著和自我的煩惱,就像《心經》中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即是「智慧」的意思,以無我的智慧來勘破、透視我們所處的「五蘊」世界,五蘊世界即是我們身、心所處的環境。從般若智慧的立場來看,五蘊世界是由因緣聚合而成的,只是暫時、臨時、不斷變化的,因緣聚則聚,因緣散則散。所以,不必把五蘊的身心或環境當作牢不可破、永恒不變的存在。遇到好的,不會興奮過度,遇到壞的,也不必太難過;花開,自有花謝,冬盡,自有春來。環境、現象皆是無常的,好好壞壞皆不必太認真,這就叫看破、看透、看穿。能夠這樣,就是有智慧的人。《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是以智慧來幫助我們看清這世界是空的,既然一切是空的,我們還要執著些什麼呢?
但是要知道,觀念上可以「空」,可是事實上我們還在生活。而且,只有一部分的人有這樣的觀念,許多的人還沒有這樣的觀念。即使有「空」的觀念的人,說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想得到也不一定能夠實踐。所以,如實修行是不容易的事。
衆生不論聽到佛法或沒有聽到佛法,都還在煩惱苦難之中,因此我們要在苦難中幫助所有苦難的人,使人人皆能得自在、得解脫。當到達那樣的程度時,就是淨土的顯現、佛國的出現,這就是菩薩心、菩薩行,也就是《金剛經》的要旨。所以《金剛經》是諸佛經中最好、最高的經典。
一、《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
(一)從有我的煩惱,到無我的解脫
凡是「有我」,一定不離煩惱。假如不把「我」考慮進去,煩惱就會離你而去,即得解脫。「我」是什麼?很多人弄不清楚,以爲有個真正存在的「我」,認爲所謂的「我」,大概就是指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我們仔細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體之外,還有心理層面的我、精神層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動」。
心理活動是什麼?我們的身體從出生開始…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