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無作」-小乘人厭離世間,唯恐世間許多問題困擾他,所以想趕快離開,名爲「出離生死」。可是,菩薩和我們凡夫相同,在生死苦海之中,也有出生,也有死亡,也會生病,但是他知道雖然生命有這樣的起起滅滅,不過都如水中的泡沫浮影一般,幻起幻滅,不必去執著,也不必要驚慌,只是如實的面對和接受,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4.《金剛經》即是無上的智慧經。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思爲:用金剛一樣的無上智慧,斷除一切世間法及一切出世間法的執著,所以能夠超越凡夫的生死苦海,也超越小乘的寂滅境界。
「金剛」的意思就是「無上」,也就是沒有比金剛更珍貴、更堅強有力的東西,所以稱佛教的智慧爲「金剛」。「般若」指的是佛菩薩的智慧,小乘的智慧不能稱爲「般若」,只能稱爲「慧」。
「超越生死苦海」有兩層意思:一是小乘的超越,那是離開生死、厭離生死,而不再生、不再死,從此進入涅槃。可是,大乘所謂的超越生死是「在生死之中,不受生死的困擾所影響」,一切菩薩或諸佛,他們現種種身,和衆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之中,一樣有死有生;但是,衆生是來受報,而菩薩是在度衆生。
有人恭維我說:「法師,你是聖人再來,乘願再來。」其實我在生死之中受了許多的苦,至少我仍感覺到有苦,所以我不是大菩薩,但是我相信自己正在學菩薩行,是以凡夫身學菩薩行,像我這樣子的人都可以學,那麼任何人都應該可以學。而且,雖然自己有苦難、感覺到苦難,但不妨體會那些超越生死的菩薩們,爲了救度衆生的苦,而不畏艱難,他們所受的苦難比我們更多,卻能夠不以爲苦,身心自在,我們爲什麼不學他們?
二、《金剛經》的福慧雙修
(一)修福當與修慧配合
福與慧就像車子的兩個輪子,或鳥的一雙翅膀,福慧一定要並行。如果只是種福而缺乏智慧,他所修的福很可能對社會無益,所以修福一定要有智慧來指導。修慧的人如果不修福報,就等于「錦衣夜行」-穿著一身高貴漂亮的衣服在黑夜裏行走;而且如果有智慧,卻不把自己的智慧拿來利益他人,便是孤芳自賞,這樣的智慧等于沒有智慧。所以,佛教重視的是福慧雙修。
請問諸位:讀誦經典究竟是修福還是修慧?是修慧。那麼,聽經是修福還是修慧?是福慧雙修。
諸位來聽經就好像是你們自己是來接收、取得的,可是換個角度想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想:「我來聽經,是來成就聖嚴法師行菩薩道,希望他早日成佛。」或是:「國父紀念館偌大一個地方,如果我都不去,大概沒有人會去聽了,聖嚴法師大概就沒有機會了。」所以,諸位來聽經是既修福且修慧,但看你們的觀念如何想了;當然,如果只是爲了成就我而來,那就太高傲、太驕慢了。至于對我個人而言,在這個地方講經,既是在修福,也是在修慧,所以是福慧雙修。
所以,做任何事都可能是福慧雙修,但看心態如何、用心怎樣。
1.《金剛經》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金剛經》)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持戒修福的人,一定要聽《金剛經》,一定要接受《金剛經》的開示。持戒,只得人天福報;修福,也只得人天福報,這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們聽過《金剛經》,而有「平等布施,不以選擇來布施」的觀念,就算只有一塊錢,你的布施也可得無量功德。
2.《金剛經》雲:「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又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菩薩于六度之中,第一應該要修布施,而且布施最容易做,有錢、無錢,有能、無能,人人都可以學布施行,人人都可以行菩薩道。但是,修了布施行之後不要住于相。這個「相」,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以及「色、聲、香、味、觸、法」相,也就是六塵相和人我相。「住」的意思,就是在乎,「不住」就是做了布施以後,不要在乎、不要放在心上。
有人說:「做了布施以後,我還記得,怎麼辦?」
沒有關系,記得並不等于在乎。在乎的意思是,經常挂念著:「我已經做了這麼多好事,我應該得到回饋。」或者:「我做了好事,沒有回應,我很在乎。」有這種念頭,就是「在乎」,就是「住相」。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中所說的「法」,是指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修行的觀念、修行的道路。「法」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一切現象,包括心理現象、生理現象、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總而言之,一切現象都叫作「法」。這句話是再度提醒修行菩薩道的人,做布施心裏應該不要在乎。
3.《金剛經》雲:「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前面說過忍辱仙人的故事,忍辱仙人因爲誤會而觸怒了歌利王,身體被一節一節地砍下來,一塊一塊地割下來,但他心中不起瞋恨心、怨恨心,爲了要度衆生,因此以慈悲心接受這樣的淩虐。而且還能以慈悲心來看待那個惡王,以慈悲心來照顧那些宮女,這就是智慧,就是無相。凡事不以「我」爲出發點,我個人沒有關系,沒有問題,只要衆生得利益就好,這就是「無我相」。
4.《金剛經》雲:「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離什麼相呢?主要離的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四個相實際上就是主觀的我和客觀的你、他,以及許多的人;還有你、我、他等許多人在時間過程中的活動。唯有不執著于時間相和空間相,能夠從中得到解脫,才能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就是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願要成佛的人,必須先離一切相。
(二)修慧是從修福中表現
智慧是從修福中來表現,如果你不是修福報而表現智慧,那是賣弄才華、賣弄小聰明。不需要你講話,你卻滔滔不絕;不需要你的學問,你卻賣弄學問;不需要你表現你有多高明,你卻刻意表現高明,這是智慧嗎?不是!是愚蠢。爲什麼說「大智若愚」呢?因爲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輕易講話,不需要他講話的場合,他不會講;非要他講的時候,也只是叁言兩語講完,不拖泥帶水,不會刻意賣弄求表現。
1.《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雲:「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中國禅宗有一位偉大的禅師六祖惠能,他就是聽到有人誦念《金剛經》,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話時,當下便立即開悟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執著,但還是要用你的智慧去幫助別人,做你應該做的事。所以這裏所說的「而生其心」,生的是慈悲和智慧兩種心。
「無住」,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在乎,但是,仍然要用智慧心來表現慈悲心,這就是「修福」。所以,智慧一定要從修福報中來表現。
2.《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段話是在強調智慧的功能。心住于法,那是有執著,沒有智慧,也就是沒有「般若」。沒有智慧而行布施,雖然做了很多好事,但因爲是「有相布施」,便會在乎能否回收。譬如有一次,一位居士給了我一個大紅包,然後跪下來求我說:「師父,當你生西天的時候,不要忘了我。」他等于是拿一個紅包希望買一張到極樂世界的船票,這是「金牛」的行爲。
我告訴他:「我生西方的時候,你要跟我一起去嗎?但是到那時,我沒有身體,也沒有手、沒有頭,什麼也沒有,我就這麼去了,你怎麼跟呢?」
他說:「那我也沒有頭、沒有手、沒有身體,也跟著去呀!」
我說:「當你也沒有頭、沒有手、沒有身體,哪個地方不是淨土?哪個地方不是佛國?你還跟我去做什麼?」
他這樣的布施是「住相布施」,是有相、有爲,希望我生西天的時候也拉他一把。有這種心還算是好的,念頭還算是善的,想生西天總比要下地獄來得好。求生西方是一件好事,不過,以《金剛經》的觀點來說,做任何好事,應該都是「爲布施而布施」,布施後不求回饋、不爲任何目的,這才是無盡的布施、無量的功德,也才是智慧的布施。
曾經有一位居士和我談過話以後,我幫了他一點小忙,臨走的時候,他翻遍全身上下每一個口袋,最後說:「師父,我今天忘了帶錢。」
我說:「我又不是律師,不需要鍾點費或談話費。跟你談幾句話,是我這個和尚應該做的。你跟我談過話以後,一定要給我錢才能走得了嗎?」
他的意思好像是,跟我談過話一定要給我一筆錢,否則便欠我一份人情債,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其實,任何人的債都不能欠,只有出家人的人情債可以欠,如果對方向你要債,你可以念《金剛經》給他聽。
以智慧心來行菩薩道、修智慧行,等于是在光天化日下,一切東西都清清楚楚,不會迷惑,也不會迷亂。有相布施便是有所執著,有執著便有煩惱,等于是在黑暗之中;無相布施才是有智慧的,有智慧便沒煩惱,等于從煩惱中得解脫。
3.《金剛經》雲:「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菩薩做了福德,不應該貪著有福德、有功德。貪著于自己的福德,不是菩薩,是凡夫。
叁、依智慧修福德才能無礙自在
(一)戒定慧叁無漏學
戒、定、慧叁無漏學,以慧爲中心,若無智慧,即不知空義,雖持戒、修福、習禅成定,仍不出人天果報,有了與空相應的智慧,始成無漏解脫。
戒、定、慧又叫作「叁無漏學」,無漏,就是得解脫的意思。如何持戒而得解脫?如何修定而得解脫?必須要和智慧相應。如果持戒而沒有智慧,修定而沒有智慧,來生還是在人間,最多生到天上,雖然生到天界,但天人有他的壽命,福德也有多寡的不同,仍有天福享盡的一天。天的層次相當多,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天是享受五欲的快樂…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