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是培福;孝养父母、栽培子女、关怀国家社会、尽义务、尽责任,是培福;对于一切众生给予安和乐利,也是培福。所以种福的范围包括一切人,亲疏不论、厚薄不分,只要有人需要,我们就要去做。

  不过,我们都是凡夫,种福培福还是要从我们周遭的人做起。有一些人听到法师说供养三宝是最上的福田,结果把儿女的教育费、零用钱扣下来供养三宝。

  请问诸位,这样做对不对?如果真的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儿女对佛教的排斥和反感,反而害了佛教,不是真的种福。

  如果小孩子本来爱吃零食,叫他少吃一点零食,把买零食的钱省下,捐给需要的人,同时告诉他说,种福、供养三宝、救济贫穷,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以此培养小孩对三宝的恭敬心和对人类的同情心、爱心,这样才不会有反效果。所以,种福也需要有智慧,否则会招至对佛教的破坏和毁谤。

  前面我们讲到《金刚经》里有一, 位长者叫作「给孤独」,是一位非常有钱的人,他把财产供养三宝、救济贫穷,对于鳏寡孤独、无依无靠,以及贫苦急难的人给予救济,这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把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福报和许多人共同分享,等于是把自己的福报储存在银行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储存到「无尽藏」。假如你只有一百块钱,但是你说:「我没有特定的对象,这一百块钱,谁需要它,我就给谁,帮他一点忙。」用这种心态布施的功德,就叫作「无尽的功德」,就是「无尽藏」,为什么?因为没有特定的对象,一切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他布施的对象,虽然只有一百块,也许帮助了一个人,但是功德却是无穷无尽的。像这样没有一定对象地帮助度化众生,这就是无尽的功德,也就在是度无量的众生。

  2.守财、享受、弄权、挥霍无度、损人利己,乃是无福。

  有钱舍不得用,也不知道怎么用,是「守财奴」。守财奴的享受就是今天看一看帐户里有多少钱,明天看一看仓库里有多少财物,只知欣赏自己的财富,甚至对自己的儿女、对家里的人都很吝啬。赚了钱却不懂得善用财富,只知道一直累积在那里,这是没有福报的人。

  曾经有一位富翁告诉我一段话,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

  他说:「法师,你知道我们有钱的人,有的是什么?」

  我说:「有的是钱啊!」

  他说:「不是,我告诉你,我们有的是零。」

  我说:「什么意思?」

  他说:「财产增加时,表示又增加了一位数,就是多了一个圈圈,也就是一个零。财产减少时,是少了一位数,也就是少了一个零。增加时,增加一个零,减少时,减少一个零。」然后,他又说:「有钱的人,多半他自己是没有钱的,都是在公司里用钱,我身上没有钱,所以,有钱的人是没有钱的。」

  我说:「那有钱有什么意思?」

  他说:「可以玩零字游戏,这太有意思了。」

  我说:「既然知道是零,那你就应该好好做好事。」

  他说:「是,但是往往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钱是我的,可是我要用它时,却不简单,不是我要用钱就可以用得到。所以,法师,我很羡慕你,没有钱,正好。」

  可能很多有钱的人也有这种感受,有钱,要能受你支配,如果不能支配,这些钱等于不是你的。

  不过,也有很多有钱人非常节省。我认识一位有钱的居士,他非常节省,有一次我看到他早上起来泡红茶加生姜片,还特别关照他太太:「泡完的生姜要用保鲜膜包起来,还可以吃。」

  我问他:「你怎么连这一点点生姜也吝啬?」

  他说:「法师,我不是吝啬。钱不是我的,是大家赚的,是员工以及和公司相关的所有客户共同赚的。我的钱不能随便乱用,如果随便乱用,就对不起他们。我把钱省下来,因此到现我才有能力来护持三宝、供养法师,请你来替我做我说:「那有钱有什么意思?」

  他说:「可以玩零字游戏,这太有意思了。」

  我说:「既然知道是零,那你就应该好好做好事。」

  他说:「是,但是往往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钱是我的,可是我要用它时,却不简单,不是我要用钱就可以用得到。所以,法师,我很羡慕你,没有钱,正好。」

  可能很多有钱的人也有这种感受,有钱,要能受你支配,如果不能支配,这些钱等于不是你的。

  不过,也有很多有钱人非常节省。我认识一位有钱的居士,他非常节省,有一次我看到他早上起来泡红茶加生姜片,还特别关照他太太:「泡完的生姜要用保鲜膜包起来,还可以吃。」

  我问他:「你怎么连这一点点生姜也吝啬?」

  他说:「法师,我不是吝啬。钱不是我的,是大家赚的,是员工以及和公司相关的所有客户共同赚的。我的钱不能随便乱用,如果随便乱用,就对不起他们。我把钱省下来,因此到现我才有能力来护持三宝、供养法师,请, 你来替我做好事。」

  另外还有一个人,他不是亿万富翁,但至少是千万以上的富翁了,有一次他来寺里,我问他:「今天你怎么来的?」

  他说:「坐公车来的。」

  我说:「你的车子怎么了?」

  他说:「今天为了到寺里来,所以我把开车的汽油钱省下来,买一篮水果来供佛。」

  我就说:「那干脆把车子卖掉,从此以后天天坐公车就好了。」

  他说:「法师,你错了,平常我要赶路、赶时间,今天是我的休假日,我没有事,反正是到寺里来,迟到一点、早到一点都没有关系,我不赶时间。还有,平时如果我不搭汽车去开会的话,有时候人家还不让我进门哩!」

  这位居士的想法和作法,使我很感动。

  和财富一样能够发挥影响他人功能的,便是权力。有权的人登高一呼就能万山相应,一个人讲一句话就能使千万人得到利益,这是种福。

  俗话说「人在公门好行善」,很多清官两袖清风,没有钱,但是能够做好事,能够争取到好的方案,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人民有益,即使个人两袖清风,却能积累无量的功德。

  相反地,权力也可以害人,就像刀一样,刀能杀人,也能救人;医生用刀是救人,屠夫用刀是杀人、杀牲。所以,弄权是损福的事,损人利己,是最没有福的人。许多人眼前的福来自于损人而利己,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自己占了便宜,得到好处,实际上,自己的损失更大。这是从因果观念来看,从社会互通有无的观点来看。

  3.福报当与品德相应。

  《金刚经》中「福德」二字连用者达十六次,单用「福」字者六次。「福」一定要有「德」,有福而没有德,不是真福。德就是道德、品德的意思,福德即是功德,也就是《金刚经》中所强调的布施、忍辱、持戒三大项目。

  布施之中以法布施的功德最大,持戒和忍辱也都跟布施相关,持五戒又叫作「五大施」,是五种大布施,忍辱是为了利他,是菩萨行,实际上也与布施相通。

  俗话说「给他鱼吃,不如教他捕鱼」,也就是教对方学会打鱼、结网的技术。因为别人给的鱼,是会吃完的,吃完就没有了。如果教会他结网的技术、打鱼的工夫,他便永远有鱼可吃,永远可以生活下去。

  法布施所指的「法」就是观念、知识或用来生活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观念和修行的方法。所谓「修行」,大家不要把它想象得太抽象、太玄妙。修行,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改我们「身、口、意」三种行为。换句话说,身体的行为、心理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以佛法的观念和标准做为依据来修正、修改、修理,就叫作修行。因此,我们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修行,并不一定是打坐、念经、敲木鱼才算修行。

  譬如说,你一不小心粗言粗语骂了人,心里马上想到:「我刚刚听了《金刚经》,我怎么骂人?」这就是修行,因为你能马上警觉到自己出言不逊,警觉自己口德不良要改过,这就是修行。所以,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修行。

  (二)智慧的定义是:当做的事要恰到好处地去做,当说的话要适如其份地说

  1.世俗的智慧:

  世俗的智慧指世间的种种知识、学问、观念、技术、慎思明辨,以及我们突然间心灵福至的发现。

  2.出世的智慧:

  出世的智慧,是小乘的智慧,是自了、自解脱。洞察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生灭、因果流转,实证一切现象无非无常、苦、空,所以厌离一切现象。

  虽然说造了因一定会有果,所以有人希望透过努力得到好结果,而且得到结果以后,还更加一层努力,希望有更好的结果在后面。可是,世间种种现象生生灭灭,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所以不真实;也因为是无常,所以会带来许多苦恼、烦恼。

  不但生命是无常,所有权、利、名、位、势,也都是无常的。权利名位势等虽然有用,但是难以永远保存,所以会令人产生苦恼。例如,富贵容易,贫穷难,贫穷的人一旦富贵之后,若再转为贫穷,他就受不了了,甚至要自杀了。

  人间所有一切的环境,不管多么美满,都不可能永远存在-花不可能永远盛开,人不可能年年十八岁,一切事都有悲欢离合,这就是世间的无常。如果知道「空」,就能够放得下,离开世间的一切现象,进入涅槃境界,不再来这世间。但也因为小乘佛教徒是厌世的,所以佛教常常被人认为是消极、逃避现实的,指的就是小乘的思想。

  3.佛菩萨的智慧:

  如《维摩经

  菩萨品》云:「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金刚经》中则提到「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度尽一切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度了众生,就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而起无相」-「有为」的意思是有作为、有期望、有努力,有因、有果,一切都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世中对所有的现象和一般人完全一样,身为在家人也需要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为个人的功成名就、社会的富强康乐努力。但是,跟一般人不同的是,虽然做了这么多事,还能以「无相」来看待,了然一切现象都是空相,都是虚妄相。

  「示现受生而…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