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无作」-小乘人厌离世间,唯恐世间许多问题困扰他,所以想赶快离开,名为「出离生死」。可是,菩萨和我们凡夫相同,在生死苦海之中,也有出生,也有死亡,也会生病,但是他知道虽然生命有这样的起起灭灭,不过都如水中的泡沫浮影一般,幻起幻灭,不必去执着,也不必要惊慌,只是如实的面对和接受,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4.《金刚经》即是无上的智慧经。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为:用金刚一样的无上智慧,断除一切世间法及一切出世间法的执着,所以能够超越凡夫的生死苦海,也超越小乘的寂灭境界。
「金刚」的意思就是「无上」,也就是没有比金刚更珍贵、更坚强有力的东西,所以称佛教的智慧为「金刚」。「般若」指的是佛菩萨的智慧,小乘的智慧不能称为「般若」,只能称为「慧」。
「超越生死苦海」有两层意思:一是小乘的超越,那是离开生死、厌离生死,而不再生、不再死,从此进入涅槃。可是,大乘所谓的超越生死是「在生死之中,不受生死的困扰所影响」,一切菩萨或诸佛,他们现种种身,和众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之中,一样有死有生;但是,众生是来受报,而菩萨是在度众生。
有人恭维我说:「法师,你是圣人再来,乘愿再来。」其实我在生死之中受了许多的苦,至少我仍感觉到有苦,所以我不是大菩萨,但是我相信自己正在学菩萨行,是以凡夫身学菩萨行,像我这样子的人都可以学,那么任何人都应该可以学。而且,虽然自己有苦难、感觉到苦难,但不妨体会那些超越生死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的苦,而不畏艰难,他们所受的苦难比我们更多,却能够不以为苦,身心自在,我们为什么不学他们?
二、《金刚经》的福慧双修
(一)修福当与修慧配合
福与慧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或鸟的一双翅膀,福慧一定要并行。如果只是种福而缺乏智慧,他所修的福很可能对社会无益,所以修福一定要有智慧来指导。修慧的人如果不修福报,就等于「锦衣夜行」-穿着一身高贵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而且如果有智慧,却不把自己的智慧拿来利益他人,便是孤芳自赏,这样的智慧等于没有智慧。所以,佛教重视的是福慧双修。
请问诸位:读诵经典究竟是修福还是修慧?是修慧。那么,听经是修福还是修慧?是福慧双修。
诸位来听经就好像是你们自己是来接收、取得的,可是换个角度想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想:「我来听经,是来成就圣严法师行菩萨道,希望他早日成佛。」或是:「国父纪念馆偌大一个地方,如果我都不去,大概没有人会去听了,圣严法师大概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诸位来听经是既修福且修慧,但看你们的观念如何想了;当然,如果只是为了成就我而来,那就太高傲、太骄慢了。至于对我个人而言,在这个地方讲经,既是在修福,也是在修慧,所以是福慧双修。
所以,做任何事都可能是福慧双修,但看心态如何、用心怎样。
1.《金刚经》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金刚经》)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持戒修福的人,一定要听《金刚经》,一定要接受《金刚经》的开示。持戒,只得人天福报;修福,也只得人天福报,这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们听过《金刚经》,而有「平等布施,不以选择来布施」的观念,就算只有一块钱,你的布施也可得无量功德。
2.《金刚经》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又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菩萨于六度之中,第一应该要修布施,而且布施最容易做,有钱、无钱,有能、无能,人人都可以学布施行,人人都可以行菩萨道。但是,修了布施行之后不要住于相。这个「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相,也就是六尘相和人我相。「住」的意思,就是在乎,「不住」就是做了布施以后,不要在乎、不要放在心上。
有人说:「做了布施以后,我还记得,怎么办?」
没有关系,记得并不等于在乎。在乎的意思是,经常挂念着:「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好事,我应该得到回馈。」或者:「我做了好事,没有回应,我很在乎。」有这种念头,就是「在乎」,就是「住相」。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中所说的「法」,是指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修行的观念、修行的道路。「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一切现象,包括心理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总而言之,一切现象都叫作「法」。这句话是再度提醒修行菩萨道的人,做布施心里应该不要在乎。
3.《金刚经》云:「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前面说过忍辱仙人的故事,忍辱仙人因为误会而触怒了歌利王,身体被一节一节地砍下来,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但他心中不起瞋恨心、怨恨心,为了要度众生,因此以慈悲心接受这样的凌虐。而且还能以慈悲心来看待那个恶王,以慈悲心来照顾那些宫女,这就是智慧,就是无相。凡事不以「我」为出发点,我个人没有关系,没有问题,只要众生得利益就好,这就是「无我相」。
4.《金刚经》云:「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离什么相呢?主要离的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相实际上就是主观的我和客观的你、他,以及许多的人;还有你、我、他等许多人在时间过程中的活动。唯有不执着于时间相和空间相,能够从中得到解脱,才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愿要成佛的人,必须先离一切相。
(二)修慧是从修福中表现
智慧是从修福中来表现,如果你不是修福报而表现智慧,那是卖弄才华、卖弄小聪明。不需要你讲话,你却滔滔不绝;不需要你的学问,你却卖弄学问;不需要你表现你有多高明,你却刻意表现高明,这是智慧吗?不是!是愚蠢。为什么说「大智若愚」呢?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轻易讲话,不需要他讲话的场合,他不会讲;非要他讲的时候,也只是三言两语讲完,不拖泥带水,不会刻意卖弄求表现。
1.《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中国禅宗有一位伟大的禅师六祖惠能,他就是听到有人诵念《金刚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时,当下便立即开悟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执着,但还是要用你的智慧去帮助别人,做你应该做的事。所以这里所说的「而生其心」,生的是慈悲和智慧两种心。
「无住」,就是不要执着、不要在乎,但是,仍然要用智慧心来表现慈悲心,这就是「修福」。所以,智慧一定要从修福报中来表现。
2.《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这段话是在强调智慧的功能。心住于法,那是有执着,没有智慧,也就是没有「般若」。没有智慧而行布施,虽然做了很多好事,但因为是「有相布施」,便会在乎能否回收。譬如有一次,一位居士给了我一个大红包,然后跪下来求我说:「师父,当你生西天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他等于是拿一个红包希望买一张到极乐世界的船票,这是「金牛」的行为。
我告诉他:「我生西方的时候,你要跟我一起去吗?但是到那时,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手、没有头,什么也没有,我就这么去了,你怎么跟呢?」
他说:「那我也没有头、没有手、没有身体,也跟着去呀!」
我说:「当你也没有头、没有手、没有身体,哪个地方不是净土?哪个地方不是佛国?你还跟我去做什么?」
他这样的布施是「住相布施」,是有相、有为,希望我生西天的时候也拉他一把。有这种心还算是好的,念头还算是善的,想生西天总比要下地狱来得好。求生西方是一件好事,不过,以《金刚经》的观点来说,做任何好事,应该都是「为布施而布施」,布施后不求回馈、不为任何目的,这才是无尽的布施、无量的功德,也才是智慧的布施。
曾经有一位居士和我谈过话以后,我帮了他一点小忙,临走的时候,他翻遍全身上下每一个口袋,最后说:「师父,我今天忘了带钱。」
我说:「我又不是律师,不需要钟点费或谈话费。跟你谈几句话,是我这个和尚应该做的。你跟我谈过话以后,一定要给我钱才能走得了吗?」
他的意思好像是,跟我谈过话一定要给我一笔钱,否则便欠我一份人情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其实,任何人的债都不能欠,只有出家人的人情债可以欠,如果对方向你要债,你可以念《金刚经》给他听。
以智慧心来行菩萨道、修智慧行,等于是在光天化日下,一切东西都清清楚楚,不会迷惑,也不会迷乱。有相布施便是有所执着,有执着便有烦恼,等于是在黑暗之中;无相布施才是有智慧的,有智慧便没烦恼,等于从烦恼中得解脱。
3.《金刚经》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菩萨做了福德,不应该贪着有福德、有功德。贪着于自己的福德,不是菩萨,是凡夫。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无碍自在
(一)戒定慧三无漏学
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慧为中心,若无智慧,即不知空义,虽持戒、修福、习禅成定,仍不出人天果报,有了与空相应的智慧,始成无漏解脱。
戒、定、慧又叫作「三无漏学」,无漏,就是得解脱的意思。如何持戒而得解脱?如何修定而得解脱?必须要和智慧相应。如果持戒而没有智慧,修定而没有智慧,来生还是在人间,最多生到天上,虽然生到天界,但天人有他的寿命,福德也有多寡的不同,仍有天福享尽的一天。天的层次相当多,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天是享受五欲的快乐…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