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是培福;孝養父母、栽培子女、關懷國家社會、盡義務、盡責任,是培福;對于一切衆生給予安和樂利,也是培福。所以種福的範圍包括一切人,親疏不論、厚薄不分,只要有人需要,我們就要去做。

  不過,我們都是凡夫,種福培福還是要從我們周遭的人做起。有一些人聽到法師說供養叁寶是最上的福田,結果把兒女的教育費、零用錢扣下來供養叁寶。

  請問諸位,這樣做對不對?如果真的這樣做,可能會引起兒女對佛教的排斥和反感,反而害了佛教,不是真的種福。

  如果小孩子本來愛吃零食,叫他少吃一點零食,把買零食的錢省下,捐給需要的人,同時告訴他說,種福、供養叁寶、救濟貧窮,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以此培養小孩對叁寶的恭敬心和對人類的同情心、愛心,這樣才不會有反效果。所以,種福也需要有智慧,否則會招至對佛教的破壞和毀謗。

  前面我們講到《金剛經》裏有一, 位長者叫作「給孤獨」,是一位非常有錢的人,他把財産供養叁寶、救濟貧窮,對于鳏寡孤獨、無依無靠,以及貧苦急難的人給予救濟,這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把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福報和許多人共同分享,等于是把自己的福報儲存在銀行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儲存到「無盡藏」。假如你只有一百塊錢,但是你說:「我沒有特定的對象,這一百塊錢,誰需要它,我就給誰,幫他一點忙。」用這種心態布施的功德,就叫作「無盡的功德」,就是「無盡藏」,爲什麼?因爲沒有特定的對象,一切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他布施的對象,雖然只有一百塊,也許幫助了一個人,但是功德卻是無窮無盡的。像這樣沒有一定對象地幫助度化衆生,這就是無盡的功德,也就在是度無量的衆生。

  2.守財、享受、弄權、揮霍無度、損人利己,乃是無福。

  有錢舍不得用,也不知道怎麼用,是「守財奴」。守財奴的享受就是今天看一看帳戶裏有多少錢,明天看一看倉庫裏有多少財物,只知欣賞自己的財富,甚至對自己的兒女、對家裏的人都很吝啬。賺了錢卻不懂得善用財富,只知道一直累積在那裏,這是沒有福報的人。

  曾經有一位富翁告訴我一段話,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

  他說:「法師,你知道我們有錢的人,有的是什麼?」

  我說:「有的是錢啊!」

  他說:「不是,我告訴你,我們有的是零。」

  我說:「什麼意思?」

  他說:「財産增加時,表示又增加了一位數,就是多了一個圈圈,也就是一個零。財産減少時,是少了一位數,也就是少了一個零。增加時,增加一個零,減少時,減少一個零。」然後,他又說:「有錢的人,多半他自己是沒有錢的,都是在公司裏用錢,我身上沒有錢,所以,有錢的人是沒有錢的。」

  我說:「那有錢有什麼意思?」

  他說:「可以玩零字遊戲,這太有意思了。」

  我說:「既然知道是零,那你就應該好好做好事。」

  他說:「是,但是往往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錢是我的,可是我要用它時,卻不簡單,不是我要用錢就可以用得到。所以,法師,我很羨慕你,沒有錢,正好。」

  可能很多有錢的人也有這種感受,有錢,要能受你支配,如果不能支配,這些錢等于不是你的。

  不過,也有很多有錢人非常節省。我認識一位有錢的居士,他非常節省,有一次我看到他早上起來泡紅茶加生姜片,還特別關照他太太:「泡完的生姜要用保鮮膜包起來,還可以吃。」

  我問他:「你怎麼連這一點點生姜也吝啬?」

  他說:「法師,我不是吝啬。錢不是我的,是大家賺的,是員工以及和公司相關的所有客戶共同賺的。我的錢不能隨便亂用,如果隨便亂用,就對不起他們。我把錢省下來,因此到現我才有能力來護持叁寶、供養法師,請你來替我做我說:「那有錢有什麼意思?」

  他說:「可以玩零字遊戲,這太有意思了。」

  我說:「既然知道是零,那你就應該好好做好事。」

  他說:「是,但是往往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錢是我的,可是我要用它時,卻不簡單,不是我要用錢就可以用得到。所以,法師,我很羨慕你,沒有錢,正好。」

  可能很多有錢的人也有這種感受,有錢,要能受你支配,如果不能支配,這些錢等于不是你的。

  不過,也有很多有錢人非常節省。我認識一位有錢的居士,他非常節省,有一次我看到他早上起來泡紅茶加生姜片,還特別關照他太太:「泡完的生姜要用保鮮膜包起來,還可以吃。」

  我問他:「你怎麼連這一點點生姜也吝啬?」

  他說:「法師,我不是吝啬。錢不是我的,是大家賺的,是員工以及和公司相關的所有客戶共同賺的。我的錢不能隨便亂用,如果隨便亂用,就對不起他們。我把錢省下來,因此到現我才有能力來護持叁寶、供養法師,請, 你來替我做好事。」

  另外還有一個人,他不是億萬富翁,但至少是千萬以上的富翁了,有一次他來寺裏,我問他:「今天你怎麼來的?」

  他說:「坐公車來的。」

  我說:「你的車子怎麼了?」

  他說:「今天爲了到寺裏來,所以我把開車的汽油錢省下來,買一籃水果來供佛。」

  我就說:「那幹脆把車子賣掉,從此以後天天坐公車就好了。」

  他說:「法師,你錯了,平常我要趕路、趕時間,今天是我的休假日,我沒有事,反正是到寺裏來,遲到一點、早到一點都沒有關系,我不趕時間。還有,平時如果我不搭汽車去開會的話,有時候人家還不讓我進門哩!」

  這位居士的想法和作法,使我很感動。

  和財富一樣能夠發揮影響他人功能的,便是權力。有權的人登高一呼就能萬山相應,一個人講一句話就能使千萬人得到利益,這是種福。

  俗話說「人在公門好行善」,很多清官兩袖清風,沒有錢,但是能夠做好事,能夠爭取到好的方案,對我們的國家、社會人民有益,即使個人兩袖清風,卻能積累無量的功德。

  相反地,權力也可以害人,就像刀一樣,刀能殺人,也能救人;醫生用刀是救人,屠夫用刀是殺人、殺牲。所以,弄權是損福的事,損人利己,是最沒有福的人。許多人眼前的福來自于損人而利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自己占了便宜,得到好處,實際上,自己的損失更大。這是從因果觀念來看,從社會互通有無的觀點來看。

  3.福報當與品德相應。

  《金剛經》中「福德」二字連用者達十六次,單用「福」字者六次。「福」一定要有「德」,有福而沒有德,不是真福。德就是道德、品德的意思,福德即是功德,也就是《金剛經》中所強調的布施、忍辱、持戒叁大項目。

  布施之中以法布施的功德最大,持戒和忍辱也都跟布施相關,持五戒又叫作「五大施」,是五種大布施,忍辱是爲了利他,是菩薩行,實際上也與布施相通。

  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捕魚」,也就是教對方學會打魚、結網的技術。因爲別人給的魚,是會吃完的,吃完就沒有了。如果教會他結網的技術、打魚的工夫,他便永遠有魚可吃,永遠可以生活下去。

  法布施所指的「法」就是觀念、知識或用來生活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觀念和修行的方法。所謂「修行」,大家不要把它想象得太抽象、太玄妙。修行,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改我們「身、口、意」叁種行爲。換句話說,身體的行爲、心理的行爲和語言的行爲,以佛法的觀念和標准做爲依據來修正、修改、修理,就叫作修行。因此,我們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修行,並不一定是打坐、念經、敲木魚才算修行。

  譬如說,你一不小心粗言粗語罵了人,心裏馬上想到:「我剛剛聽了《金剛經》,我怎麼罵人?」這就是修行,因爲你能馬上警覺到自己出言不遜,警覺自己口德不良要改過,這就是修行。所以,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修行。

  (二)智慧的定義是:當做的事要恰到好處地去做,當說的話要適如其份地說

  1.世俗的智慧:

  世俗的智慧指世間的種種知識、學問、觀念、技術、慎思明辨,以及我們突然間心靈福至的發現。

  2.出世的智慧:

  出世的智慧,是小乘的智慧,是自了、自解脫。洞察一切現象,無非因緣生滅、因果流轉,實證一切現象無非無常、苦、空,所以厭離一切現象。

  雖然說造了因一定會有果,所以有人希望透過努力得到好結果,而且得到結果以後,還更加一層努力,希望有更好的結果在後面。可是,世間種種現象生生滅滅,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所以不真實;也因爲是無常,所以會帶來許多苦惱、煩惱。

  不但生命是無常,所有權、利、名、位、勢,也都是無常的。權利名位勢等雖然有用,但是難以永遠保存,所以會令人産生苦惱。例如,富貴容易,貧窮難,貧窮的人一旦富貴之後,若再轉爲貧窮,他就受不了了,甚至要自殺了。

  人間所有一切的環境,不管多麼美滿,都不可能永遠存在-花不可能永遠盛開,人不可能年年十八歲,一切事都有悲歡離合,這就是世間的無常。如果知道「空」,就能夠放得下,離開世間的一切現象,進入涅槃境界,不再來這世間。但也因爲小乘佛教徒是厭世的,所以佛教常常被人認爲是消極、逃避現實的,指的就是小乘的思想。

  3.佛菩薩的智慧:

  如《維摩經

  菩薩品》雲:「教化衆生而起于空,不舍有爲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金剛經》中則提到「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度盡一切衆生,卻不覺得自己度了衆生,就是「教化衆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爲而起無相」-「有爲」的意思是有作爲、有期望、有努力,有因、有果,一切都有。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現世中對所有的現象和一般人完全一樣,身爲在家人也需要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爲個人的功成名就、社會的富強康樂努力。但是,跟一般人不同的是,雖然做了這麼多事,還能以「無相」來看待,了然一切現象都是空相,都是虛妄相。

  「示現受生而…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