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所以我非常窮,經濟上很拮據,但是當我一到日本,就有人轉了一筆錢給我,于是我打聽這個錢是誰給的。
人家說:「是某某居士的,是你的忠實護法,是你的聽衆。」
我想不起這個人到底是誰,便請他寄張照片給我看一看。
後來,他沒有寄照片給我。回臺灣後,有人告訴我:「聖嚴法師,你知道某某居士經常支援你嗎?」
我說:「知道啊!」
他說:「你知道是誰嗎?」
我說:「某某居士啊!」
他說:「你看過沒有?」
我說:「沒有。」
他說:「他今天就在這裏,就在門口。你看,就是他啊!」
他一講,那個人就跪下來向我禮拜,原來在支援我、供養我的,就是那位穿得破破爛爛、長得幹幹癟癟的老人家。
因此,我們對人要平等。只陀太子以平等心對上,也以平等心對下。對人布施的時候,不管是親、疏、厚、薄,只要是需要幫助,一旦他知道了,便以他的能力恰如其份的給予幫助。不管對象是誰,一律給予幫助,這就是平等。
這雖然很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學習!當時還好我學習了一點平等,如果沒有平等心,或許連這點供養也沒有了。爲什麼?如果我看不起他,沒有和他打招呼,或許連這個居士也不會供養我了。
2.《賢愚經》:「乞諸佛及諸弟子衆教化」,意思是指只陀太子求一切佛以及一切佛的弟子來教化衆生,也就是代衆生求法、爲衆生向諸佛求法、爲衆生向諸佛的弟子求法。
譬如說,沒有人請我講經,我大概不會去。請我講經的人,不一定是他一個人聽,而是很多人一起聽,這就是「請佛的弟子求教化」,只陀太子就是如此。
3.《增一阿含經》卷二六:「不堪任殺害衆生之命」,指只陀太子是個非常慈悲的人。
一般我們都知道,好人不應該殺,一般無辜、無罪的人,不應該殺。但是對做奸犯科,常常殺人、搶劫、危害社會的人,該怎麼辦?我們現在有死刑,站在佛法的立場該怎麼看待?我主張,當我們社會的教育功能發揮到相當程度的時候,便應該廢除死刑。
死刑是不慈悲的。可是,如果現在立刻廢止死刑,那也不切實際,因爲時機沒有成熟。根據統計,現在的美國,一個犯人一年平均要用掉納稅人的五萬美金,相當于一般中等階層的年收入,這很驚人,所以有人覺得關在牢裏要花那麼多錢,幹脆把他們處死不是很簡單嗎?可是,罪不該死就處死,是不仁慈的。
所以,希望宗教徒們,大家能共同努力,致力于我們的社會教育、社會感化。政府也應該加強道德的教育、人格的教育。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一起來改善我們的社會,給予更多的教化。
一九九二年十月,我訪問一個剛剛脫離共産政權的東歐國家-捷克,聽說當地已經廢止了死刑,我就問:「犯罪問題會不會很嚴重?」
他們說:「不會。」因爲捷克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根深柢固,雖然經過叁、四十年唯物論政府的統治,但是一般人民對于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心仍然很強;還有,他們的文化水准相當高,教育也相當普及完整,所以犯罪率很低,晚上沒有鎖門,也不會有人來給你大搬家。
在臺灣,如果我們下一番工夫加以努力,也可以做到像只陀太子那樣,就可以不必執行死刑了。不過,我並不是主張馬上廢止死刑,但是我們要努力,這是每個人的責任。
(二)給孤獨長者的事迹
給孤獨長者本名須達多,意思爲「善施」、「善與」、「善給」,是印度舍衛城的長者,波斯匿王的大臣。長者,並不一定指年紀大,而是因爲很有道德、人品高尚,關懷社會、關懷大衆而受人尊敬。須達多長者性情非常仁慈,常常布施鳏寡孤獨之人,給與這些沒有依靠、沒有生活能力的人飲食、衣服,所以當時的人稱他爲Ana-thaPin.d.ada,意譯爲「給孤獨食」,就是「給孤獨的人食物吃」。給孤獨長者皈依釋迦牟尼佛後,便受了叁皈五戒,成爲清淨的信士,後來證得叁果阿那含果。
實際上他是一位標准的大乘菩薩。以自己的財富來利益社會,以自己的技能來利益社會,這才是真正的長者。社會上許多人都在沽名釣譽,在地方上不是成爲長者,而是成爲土霸、土豪、劣紳;但是他們的形象卻是個長者,要人家奉承他、恭敬他,自己卻魚肉鄉民,並未真正造福鄉裏,這是土霸,不是長者。
長者與土霸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一念之間而已,土霸只要念頭一轉,即變成長者。土霸如果變成長者,會發揮很大的力量,因爲他說一句話,許多人都會聽他的。他講一句有益地方社會的話,大家照著去做,則造福社會人群。有時候只是一句話而已,根本不需要自己拿出錢財,一念之間,便産生「一言興邦,一言亡國」的力量。如果哪個地方有土霸的話,請你趕快幫助他,使他也變成長者。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壞人受到感化也會變成一個大好人。
站在佛法的立場,我們對任何人都不失望,雖然他今天做了那麼大的壞事,但是,我們還是相信只要他心念一轉,就會變成做好事的大好人。或許有人覺得這些理念陳義太高,但是我們不可以因爲理念太高就放棄它,還是要一點一點地朝著這個理念的方向走。
(叁)人間社會的互動關系
人間社會的互動關系,建立于「施者」及「受者」的交替,淨化社會必須從這兩個方向成我利他。
1.常人的施舍是有我的、有爲的。
「有爲的」意思就是說是有目的的,施舍是爲了完成自己的某種心願,是爲了「我」而如此。譬如,有人做了好事,目的是希望得一張大獎狀,這是有我的、有爲的,但是,這樣做好事也值得鼓勵,至少是在做好事,沒有做壞事。
可是,我們學了佛、聽了《金剛經》的人,一定要做好事,一定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但是,卻不一定希望得到任何表揚或獎狀。如果沒有表揚就不做好事,那就不是佛教徒;如果表揚了他而沒有表揚你,你就不做了,那也不是佛教徒。佛教徒在任何一個環境、社會之中,不是爲了讓別人看到、讓別人表揚、讓別人歌頌贊歎才行善做好事,而是做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別人贊歎、表揚或歌頌,那是別人的事,我們自己不是爲了祈求這些東西。
2.菩薩的布施是叁輪體空的無施者、無受施者、無被施物。
布施不一定是用錢財、財産來布施。布施有很多種,有財布施、法布施;也可以說有物質的財、智慧的財,知識、技能都是財,舉手之勞也是一種布施,甚至說一句好話勉勵人、贊歎人,都是一種布施。所以,布施不一定要有很多的財産,但是,有財産的人應該要以財布施。
「叁輪體空」就是說,做了布施的事以後,不要想到自己是布施的人,誰受了我的布施,而我又布施了什麼東西,做過的好事要馬上放下。忘掉的意思,就是「不在乎」,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好事。
3.常人的受恩是順意的、正面的。
也就是說,一般人感受到的布施,是人家給予正面的幫助,才覺得是「我受到誰的恩」。但是,菩薩的受恩是順、逆兩種,尤其是逆境的磨煉,更需要感恩。
4.菩薩的受恩是逆境的、忍辱的。
什麼是逆境的磨煉?就是我們想做的事別人不讓我們做。像我前面提到的,我要去日本留學的時候,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這實在悲哀,而我自己也真覺得慚愧。可是,一直到現在我都很感謝他們,尤其那時破壞我最大的人,我最感謝他。這是因爲我讀了《金剛經》的關系,不是我自己有了不起的修行。因此,當諸位聽了《金剛經》以後也要學習這一點,不要有一點不如意,馬上就發牢騷;有一點點被人批評,馬上就反目相向,以口還口、以牙還牙,這不是佛教徒,更不是菩薩。
5.《金剛經》特別強調布施行及忍辱行。
不只是受布施的人要忍辱,布施的人也要忍辱。有時候你布施給人,行好事不受好報,這個時候該不該做?做了很多好事,沒有人贊歎你,反而受到批評,這個時候你還要不要再做好事?要!這表示你做得還不夠,應該繼續多做一點。
(四)以布施行與忍辱行建設人間、關懷社會
1.不住相布施
不住相布施,也就是前面提過的「叁輪體空」。《金剛經》雲:「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雲:「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才是最積極而無條件地建設人間、關懷社會。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布施了以後,不要以爲你布施了;可是也不要以爲你布施了以後等于沒有布施,所以就不布施了。需要布施的時候,對需要布施的人,你還是應該布施,這叫作「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布施之後,認爲有布施,就是「取法」;認爲反正沒有布施,也不需要布施,那就變成「取非法」了。「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樣我們才能永遠無怨無尤、不後悔,而能不斷積極無條件地致力于人間的建設,關懷我們的社會。
2.菩薩道以六波羅蜜爲根本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項,《金剛經》除了強調布施波羅蜜,其次僅論及持戒及忍辱波羅蜜,但如果以智慧行此叁項,便代表了六度的全部,是故有雲:「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又雲:「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金剛經》本身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而《金剛經》特別強調持戒,也特別強調布施,因爲布施、持戒、忍辱叁項若能完成,就是菩薩道對人、對社會的積極關懷。
爲什麼不強調禅定?因爲禅定是自己的工夫,跟他人並不相關。可是如果沒有禅定的…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