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学,所以我非常穷,经济上很拮据,但是当我一到日本,就有人转了一笔钱给我,于是我打听这个钱是谁给的。

  人家说:「是某某居士的,是你的忠实护法,是你的听众。」

  我想不起这个人到底是谁,便请他寄张照片给我看一看。

  后来,他没有寄照片给我。回台湾后,有人告诉我:「圣严法师,你知道某某居士经常支援你吗?」

  我说:「知道啊!」

  他说:「你知道是谁吗?」

  我说:「某某居士啊!」

  他说:「你看过没有?」

  我说:「没有。」

  他说:「他今天就在这里,就在门口。你看,就是他啊!」

  他一讲,那个人就跪下来向我礼拜,原来在支援我、供养我的,就是那位穿得破破烂烂、长得干干瘪瘪的老人家。

  因此,我们对人要平等。只陀太子以平等心对上,也以平等心对下。对人布施的时候,不管是亲、疏、厚、薄,只要是需要帮助,一旦他知道了,便以他的能力恰如其份的给予帮助。不管对象是谁,一律给予帮助,这就是平等。

  这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习!当时还好我学习了一点平等,如果没有平等心,或许连这点供养也没有了。为什么?如果我看不起他,没有和他打招呼,或许连这个居士也不会供养我了。

  2.《贤愚经》:「乞诸佛及诸弟子众教化」,意思是指只陀太子求一切佛以及一切佛的弟子来教化众生,也就是代众生求法、为众生向诸佛求法、为众生向诸佛的弟子求法。

  譬如说,没有人请我讲经,我大概不会去。请我讲经的人,不一定是他一个人听,而是很多人一起听,这就是「请佛的弟子求教化」,只陀太子就是如此。

  3.《增一阿含经》卷二六:「不堪任杀害众生之命」,指只陀太子是个非常慈悲的人。

  一般我们都知道,好人不应该杀,一般无辜、无罪的人,不应该杀。但是对做奸犯科,常常杀人、抢劫、危害社会的人,该怎么办?我们现在有死刑,站在佛法的立场该怎么看待?我主张,当我们社会的教育功能发挥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便应该废除死刑。

  死刑是不慈悲的。可是,如果现在立刻废止死刑,那也不切实际,因为时机没有成熟。根据统计,现在的美国,一个犯人一年平均要用掉纳税人的五万美金,相当于一般中等阶层的年收入,这很惊人,所以有人觉得关在牢里要花那么多钱,干脆把他们处死不是很简单吗?可是,罪不该死就处死,是不仁慈的。

  所以,希望宗教徒们,大家能共同努力,致力于我们的社会教育、社会感化。政府也应该加强道德的教育、人格的教育。透过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一起来改善我们的社会,给予更多的教化。

  一九九二年十月,我访问一个刚刚脱离共产政权的东欧国家-捷克,听说当地已经废止了死刑,我就问:「犯罪问题会不会很严重?」

  他们说:「不会。」因为捷克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根深柢固,虽然经过三、四十年唯物论政府的统治,但是一般人民对于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心仍然很强;还有,他们的文化水准相当高,教育也相当普及完整,所以犯罪率很低,晚上没有锁门,也不会有人来给你大搬家。

  在台湾,如果我们下一番工夫加以努力,也可以做到像只陀太子那样,就可以不必执行死刑了。不过,我并不是主张马上废止死刑,但是我们要努力,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二)给孤独长者的事迹

  给孤独长者本名须达多,意思为「善施」、「善与」、「善给」,是印度舍卫城的长者,波斯匿王的大臣。长者,并不一定指年纪大,而是因为很有道德、人品高尚,关怀社会、关怀大众而受人尊敬。须达多长者性情非常仁慈,常常布施鳏寡孤独之人,给与这些没有依靠、没有生活能力的人饮食、衣服,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Ana-thaPin.d.ada,意译为「给孤独食」,就是「给孤独的人食物吃」。给孤独长者皈依释迦牟尼佛后,便受了三皈五戒,成为清净的信士,后来证得三果阿那含果。

  实际上他是一位标准的大乘菩萨。以自己的财富来利益社会,以自己的技能来利益社会,这才是真正的长者。社会上许多人都在沽名钓誉,在地方上不是成为长者,而是成为土霸、土豪、劣绅;但是他们的形象却是个长者,要人家奉承他、恭敬他,自己却鱼肉乡民,并未真正造福乡里,这是土霸,不是长者。

  长者与土霸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念之间而已,土霸只要念头一转,即变成长者。土霸如果变成长者,会发挥很大的力量,因为他说一句话,许多人都会听他的。他讲一句有益地方社会的话,大家照着去做,则造福社会人群。有时候只是一句话而已,根本不需要自己拿出钱财,一念之间,便产生「一言兴邦,一言亡国」的力量。如果哪个地方有土霸的话,请你赶快帮助他,使他也变成长者。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坏人受到感化也会变成一个大好人。

  站在佛法的立场,我们对任何人都不失望,虽然他今天做了那么大的坏事,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只要他心念一转,就会变成做好事的大好人。或许有人觉得这些理念陈义太高,但是我们不可以因为理念太高就放弃它,还是要一点一点地朝着这个理念的方向走。

  (三)人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人间社会的互动关系,建立于「施者」及「受者」的交替,净化社会必须从这两个方向成我利他。

  1.常人的施舍是有我的、有为的。

  「有为的」意思就是说是有目的的,施舍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某种心愿,是为了「我」而如此。譬如,有人做了好事,目的是希望得一张大奖状,这是有我的、有为的,但是,这样做好事也值得鼓励,至少是在做好事,没有做坏事。

  可是,我们学了佛、听了《金刚经》的人,一定要做好事,一定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但是,却不一定希望得到任何表扬或奖状。如果没有表扬就不做好事,那就不是佛教徒;如果表扬了他而没有表扬你,你就不做了,那也不是佛教徒。佛教徒在任何一个环境、社会之中,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让别人表扬、让别人歌颂赞叹才行善做好事,而是做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别人赞叹、表扬或歌颂,那是别人的事,我们自己不是为了祈求这些东西。

  2.菩萨的布施是三轮体空的无施者、无受施者、无被施物。

  布施不一定是用钱财、财产来布施。布施有很多种,有财布施、法布施;也可以说有物质的财、智慧的财,知识、技能都是财,举手之劳也是一种布施,甚至说一句好话勉励人、赞叹人,都是一种布施。所以,布施不一定要有很多的财产,但是,有财产的人应该要以财布施。

  「三轮体空」就是说,做了布施的事以后,不要想到自己是布施的人,谁受了我的布施,而我又布施了什么东西,做过的好事要马上放下。忘掉的意思,就是「不在乎」,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好事。

  3.常人的受恩是顺意的、正面的。

  也就是说,一般人感受到的布施,是人家给予正面的帮助,才觉得是「我受到谁的恩」。但是,菩萨的受恩是顺、逆两种,尤其是逆境的磨炼,更需要感恩。

  4.菩萨的受恩是逆境的、忍辱的。

  什么是逆境的磨炼?就是我们想做的事别人不让我们做。像我前面提到的,我要去日本留学的时候,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实在悲哀,而我自己也真觉得惭愧。可是,一直到现在我都很感谢他们,尤其那时破坏我最大的人,我最感谢他。这是因为我读了《金刚经》的关系,不是我自己有了不起的修行。因此,当诸位听了《金刚经》以后也要学习这一点,不要有一点不如意,马上就发牢骚;有一点点被人批评,马上就反目相向,以口还口、以牙还牙,这不是佛教徒,更不是菩萨。

  5.《金刚经》特别强调布施行及忍辱行。

  不只是受布施的人要忍辱,布施的人也要忍辱。有时候你布施给人,行好事不受好报,这个时候该不该做?做了很多好事,没有人赞叹你,反而受到批评,这个时候你还要不要再做好事?要!这表示你做得还不够,应该继续多做一点。

  (四)以布施行与忍辱行建设人间、关怀社会

  1.不住相布施

  不住相布施,也就是前面提过的「三轮体空」。《金刚经》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云:「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才是最积极而无条件地建设人间、关怀社会。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不要以为你布施了;可是也不要以为你布施了以后等于没有布施,所以就不布施了。需要布施的时候,对需要布施的人,你还是应该布施,这叫作「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布施之后,认为有布施,就是「取法」;认为反正没有布施,也不需要布施,那就变成「取非法」了。「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无怨无尤、不后悔,而能不断积极无条件地致力于人间的建设,关怀我们的社会。

  2.菩萨道以六波罗蜜为根本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项,《金刚经》除了强调布施波罗蜜,其次仅论及持戒及忍辱波罗蜜,但如果以智慧行此三项,便代表了六度的全部,是故有云:「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又云:「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金刚经》本身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而《金刚经》特别强调持戒,也特别强调布施,因为布施、持戒、忍辱三项若能完成,就是菩萨道对人、对社会的积极关怀。

  为什么不强调禅定?因为禅定是自己的工夫,跟他人并不相关。可是如果没有禅定的…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