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圣人,为初果「斯陀含」、二果「须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在《金刚经》的法会上,释迦牟尼佛把这些修小乘法的圣者通通请来,为他们说菩萨法,要他们发菩萨心,发成佛的心。
可见得《金刚经》的社会中,有凡夫、圣人,凡夫中有出家人和在家人。圣人中包括四种小乘的圣人,这四种小乘的圣人,亦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初、二、三果可能是在家人,也可能是出家人;到了第四果,则一定是出家人。《金刚经》的听众就包括那么多不同层次的份子。
4.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菩萨是谁?就是已经发愿成佛的人。在这些发愿成佛的人之中,有「信位」的菩萨,有「无住位」的菩萨,亦即有凡夫位和圣位两种等级的菩萨。
前面已经说了,有凡夫位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居士;也有小乘的在家众和出家众;此处所说的诸菩萨是指「圣位的菩萨」,是已经实证无住、无相、无我的菩萨。
由此可以看出,《金刚经》中的社会群众层次非常完整,社群份子也非常整齐,都是学佛人。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听众,也有很多的大菩萨在这里。但是圣位的菩萨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是圣者,因为如果展现圣人的身分,凡夫通常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盲目崇拜,一种是畏惧,不敢接近、不敢接触,这样一来便无法广度众生了。真正圣位的菩萨,绝对不会表现自己是圣人,如此才能够跟所有的人接触。
我叫「圣严」,这个名字不是因为我是圣人,而是到了我这一代,凡是我师父的徒弟,法号上全部都有个「圣」字,目的是鼓励我们要往圣人的方向努力。
这点我要再说明强调,因为一个普通的人,才能够深入基层,到任何地方,人家都不会介意,也不会顾虑,因此很容易与人接触。所以,圣位菩萨在娑婆世界一定都现凡夫相。例如,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都有无数化身,这些化身都不是圣人相,而是凡夫相。他们以凡夫相与凡夫生活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圣」。所以,佛教非常民主,它的法师、老师虽然在伦理上有层次,但是在生活、观念以及权利、义务上却是平等的,不但没有特权,反而要求的标准更高。
曾经,明代禅宗的紫柏大师,在担任潭柘寺方丈的时候,因为肚子饿了,一时忘了寺院中的规矩,人家拿一碗饭给他吃,他就吃了。吃了以后,他想:「不对呀,我怎么先吃了?」
等到大家吃饭的时间,他还是到了。但是到了以后,他叫侍者拿了根扁担来,说:「今天有人破戒需要处罚,要打三十扁担。」
很多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今天谁要挨扁担了。结果,紫柏大师自己跑出去跟侍者说:「要重重的打,你打轻了,你自己就得挨三十扁担。」又说:「我今天糊涂,偷吃了大家的饭,犯戒了,所以要挨三十扁担。」
从这一点可知,佛教是非常民主,非常平等,而且非常平凡的。修证愈高的人就愈能放低身段。这点我还在学习,有时候我还会觉得自己是个师父,这很惭愧,应该想到佛菩萨才是大家的师父,我不是,我只是个普通人。所以,我不是圣人,只是个凡夫。
5.菩萨道要从恶劣的环境中成就。
是故《金刚经》云:「如我(释迦因地)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的过去世,叫作「因地」。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作为一个菩萨,应该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只要对众生有益,自己受多少苦难,都不会抗拒,也不会介意。
这个故事发生在无量劫以前,当时释迦牟尼佛尚未成佛,而是一位修道人。有一次,歌利王带着一群宫女出巡,当歌利王在山里打猎之时,宫女们便四处冶游。她们见到一位修道人在那里,有些的宫女就围着这个修道人,请问他种种修行的方法、道理。等到歌利王狩猎回来,发现宫女不见了,便四处寻找。当这位暴虐非凡的国王看见宫女正围着修道人谈话的时候,非常愤怒,说:「你这和尚,怎么诱拐我的宫女!」
愧,应该想到佛菩萨才是大家的师父,我不是,我只是个普通人。所以,我不是圣人,只是个凡夫。
5.菩萨道要从恶劣的环境中成就。
是故《金刚经》云:「如我(释迦因地)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的过去世,叫作「因地」。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作为一个菩萨,应该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只要对众生有益,自己受多少苦难,都不会抗拒,也不会介意。
这个故事发生在无量劫以前,当时释迦牟尼佛尚未成佛,而是一位修道人。有一次,歌利王带着一群宫女出巡,当歌利王在山里打猎之时,宫女们便四处冶游。她们见到一位修道人在那里,有些的宫女就围着这个修道人,请问他种种修行的方法、道理。等到歌利王狩猎回来,发现宫女不见了,便四处寻找。当这位暴虐非凡的国王看见宫女正围着修道人谈话的时候,非常愤怒,说:「你这和尚,怎么诱拐我的宫女!」
修道人说:「我是持戒的人,不会诱拐她们,她们是来向我请法的。」
宫女们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也不敢替修道人辩驳。
暴怒的国王说:「我听人家说,修道的人不怕死。你是不是真正修道的人,我倒要试一试。如果你是真正的修道人,我就饶了我的宫女,如果不是,你就得死,宫女们也都得死。」
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当时的这位修行者,为了要救宫女,便说:「大王您要怎样都可以。」
大王说:「我要将你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看看你能不能忍受。如果能忍受,就证明你是一个修道人,否则,你就不是。」
就这样,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被割下,手、脚一只一只被割下,器官一样样地割开。当他被节节肢解时,不仅能够忍受,更没有一点瞋恨心,而以纯粹的慈悲心作观、看待歌利王,觉得歌利王很可怜,这些宫女们也很可怜。结果,证明了他确实是修道的人,宫女们也因此而获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则寓言,说明了修行菩萨道的人,为了他人、为了众生的利益,可以接受一切苦难的磨炼,而不生瞋恨心。
修行的过程有顺、有逆。顺的时候,有人供给饮食、提供环境,成就你修行。譬如,这次我要讲经,就有很多人来帮助我,这就是顺。
逆,就是要做任何事,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碰到有人扯后腿,遇到很多打击。那么,好事还要不要做呢?要做,不能灰心、不能退心,虽然受种种折磨、种种打击,但信心不要改变,方针不要改变,就算是现在无法弘扬佛法,还是要暗暗地用种种方式,将佛法传递给别人。
过去,在国外不容易弘扬佛法,但是却很流行气功,许多气功师都拿《金刚经》、《六祖坛经》来讲,说:「《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是气功的最高原则。」他们讲的是「气功」,不是在传教,但是好多人就是因为学了气功,而懂得佛法。
我在美国,遇到好多外国人,我纳闷地说:「你们是怎么学佛的?」
他们告诉我:「学气功。」因为学气功,气功老师将佛法间接传授给他们。
逆境之中也有很多人在努力于他们的理念、理想,从菩萨的立场来讲,对好的环境应该非常感谢,对坏的环境一样也很感谢。所以,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我是充满希望的,而且永不失望。环境好,我觉得:「太好了!太好了!」环境不好,我觉得:「正是时候!我们要努力。」这就是佛法的精神,就是《金刚经》的精神。
二、《金刚经》的社会建设
(一)只陀太子的事迹
只陀太子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王子,舍卫城也就是憍萨罗国的首都。除了《金刚经》中提到只陀太子,在其他经典中也记载有他的事迹。
1.《增一阿含经》卷三云其「供奉圣众,意恒平等」,意思是说,只陀太子供养许多圣人,但心中很平等。这里的「平等」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求法的平等,一种是布施的平等。求法平等是把任何人都当成圣人看,虽然有些人学问不是非常好,行为也不一定符合标准,但是只要他们还有几样值得我们学习,说出来的话还有几句值得让我们去做、去发扬光大,都是值得恭敬的人,这就是以平等心求道。
也不会因为对方是个小沙弥,或是个老和尚就差别对待,认为老和尚一定能说非常好的法,小沙弥刚出家懂什么。其实,这很可能是错的,有一些老人家等到头发、胡子都白了才来出家,一出家,就是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一定德高望重吗?而小沙弥,说不定很小就出家了,虽然还没满二十岁,却已出家十来年,对佛法懂得非常多,难道能因为年纪小就看不起他了吗?沙弥之中也有证得阿罗汉果的,因此,不能看不起年轻人。
一个人如果以外在论断他人,看不起衣服破旧的人、看不起没有钱的人、看不起地位低的人,以势利眼看人,这很糟糕,经常会上当、看错人。
早年,我在台湾出家后不久,在善导寺讲经,经常看到一个老人家来听我讲经,穿得破破烂烂、长得干干瘪瘪。我觉得他满可怜的,因为我曾经在街头看到他就像个乞丐的模样。但是我当时并不轻视他,讲完经后还特地去和他寒暄一下。
后来,我去日本留学,当我出国的时候,草木皆兵,台湾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没有一个人赞成我出国留学,连我师父都反对,因为他们怕我出国留学后会还俗。那时我三十九岁,已经不小了,他们还是怕我还俗。
我不怪他们,只怪自己:「大概长得一副风流样吧!否则,为什么怀疑我到了日本就会还俗?该检讨的是我自己。」我就告诉自己:「好,我就不还俗给你们看。」我非常感谢他们,这是帮助我的逆增上缘,是成就我的逆境。
再回头说一说那位老人家。由于没有人支持我去日本留…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