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到,我们台湾却做不到?农禅寺做得到,为什么其他的地方做不到?
有些人很奇怪,他们在参加「禅七」修行活动的时候,都能依照寺院的生活方式,随时保持清净、整洁。但当我去访问他们的家庭时,却到处乱七八糟。于是我问他们:「你不是打过禅七吗?怎么是这个样子呢?」
他们就说:「师父啊,我现在又不是在禅七之中。」
禅七期间辛苦的训练大家,要生活得非常整齐清净。结果一个星期以后,大家以为这样就修完了,所以在平常生活上没有养成习惯。对这种状况,我感到非常痛心,觉得我是白费气力训练了一个星期。
(二)社会环境的接触层面
1.给孤独长者赠地,只陀太子献树。
所谓「社会」就是人和人的接触、人和人的交往、人和人的聚集、人和人的共同社会。如果只有一个人,不能称之为社会,如果只是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却不配合整体的生活步调,不遵守大众的生活规律,这个人是反社会的,不算是社会里的一份子。
例如,生活在寺院中的人,必须遵照寺院的清规-即清净的规律,一个社团一定有它组织的章程,有它运作的规律、规则,学生有学生守则,教师有教师守则,公务人员也有必须遵守的公务人员规则。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规矩,就会变成一批乌合之众,乌合之众会造成很多问题,几乎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大的、小的,困扰个人、困扰团体、危害大众的行为,都可能发生。
所以,社会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说几个人生活在一起,而应该是,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就一定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律,否则,你就是出轨的人。
任何一个社会、社团组织,一定有主有从,有主有宾,有上有下;可能互为宾主,互为上下,或许今天你是主、我是从,明天可能位置又互换了,但是无论怎么变,一定有它的秩序、规律可循,这才是「社会」。
《金刚经》的社会是怎样的呢?有一位名为给孤独的长者,据说是当时舍卫国的一位宰相、大臣。他的身分即表明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亦即表示他在社会中所应尽、应遵守的义务和规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地位,也代表了他相对的责任和规律。另外一位叫作只陀太子,他是波斯匿王的长子,也就是当时舍卫国国王的长子,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便对佛陀非常尊敬信仰。后来由于弟弟篡位,只陀太子因为学了佛,于是就让位给弟弟,并没有当上国王。
给孤独长者当时看中了只陀太子私人的一座花园,认为这座花园供给佛陀以及弟子们修行、弘法是最好的,于是,找只陀太子商量。
只陀太子说:「这座园子我不卖,它是属于我自己的花园。」
给孤独长者说:「你要怎样才肯卖呢?」
太子说:「除非你用金砖将花园的地面全部铺满,我才将地卖给你。」
没想到给孤独长者果然用金砖铺满地面,买下园地送给佛陀。
太子非常感动,便说:「这样子吧!地你已经买下,林木就由我来奉献吧。」
因此,这座精舍就叫「只树给孤独园」,这里面有两层社会关系,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宰相。
2.如来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为善男子善女人说发无上菩提心法。
《金刚经》里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一种是出家的社会,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叫作「比丘」,比丘就是完成出家身分的人。佛陀的弟子有出家人和在家人,出家的弟子又分为五类,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以及式叉摩尼;也就是说,出家人的僧团分为五个层次,有男、有女,男的已经成年的,称为比丘;女的已经成年的,称为比丘尼;未成年、刚刚出家的,男的称为沙弥,女的称为沙弥尼;另外还有一类是结了婚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怀孕,所以出家以后并不马上为她剃度,而给予一年的观察时间,称之为式叉摩尼。
出家团体中,每一类都有他们应该遵守的规则,称为「戒律」,比丘有比丘戒,比丘尼有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也各有不同的戒,式叉摩尼也有他们的戒。「戒」的意思听起来很冷酷、很呆板,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规则、一种轨范,你是什么身分就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轨范、规律,照着去做,是你的义务,也是你的责任,这就是社会运作的方式。
善男子、善女人是已经学了佛、信了佛的在家弟子,许多已经皈依三宝,但是没有出家的人,那就是在家佛教徒。事实上,佛教徒中在家居士占绝大部分,出家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最主要的成员应该是在家人而不是出家人。很多人误以为皈依佛门就是出家,常常有一些新闻媒体报导,将「某某明星皈依佛门了」,写成「某某明星出家了」,这是错的,出家和皈依是两回事。皈依的意思就是回到三宝,依靠三宝的指导、帮助来修行菩萨道。譬如,诸位来听《金刚经》,你们听了《金刚经》以后,不管已经皈依或尚未皈依,假若认为《金刚经》里有一、两句话,或我所说的话中有一、两句很有用,而接受了它,这算不算皈依?算,虽然没有举行仪式,但是你接受它,就算是了。你依靠它、接受它、认同它,叫作「皈」;认同、接受后,照着去做,就叫「依」,即依着这个方针去做。认同,且照着做,就是「皈依」。
许多人以为一做佛教徒,就必须出家,一出家仿佛就离开我们的世间,就好像本来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生产,信了佛以后,世间、社会等于多了一项损失,这是绝对的错误。以我为例,我圣严出了家并没有造成社会的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我也不会有机会来这里演讲,也不会让我来「引诱」大家离开这个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受到「损失」了。在家人学了佛以后,不是消极,而是更积极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
善男子、善女人是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也就是已经发了菩萨心的人。菩萨心即是舍己而为他,把自己放下,把大众的利益担起来,亦即「一肩挑起如来家业」,要度尽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提得起,放得下」-先放下自我、自私的利益,担负起为众生谋福利的责任和义务,这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千万不要误会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信了佛以后逃到山里去,每天在那里诵经、念佛。一些章回小说形容出家人「青磬红鱼了此残生」,木鱼是红的,磬是青的,以为出家人就是一天到晚在敲木鱼、敲磬,就这样浪费了一生;「残生」,就是剩下来的一点点生命就这样虚耗了,为什么这样说?
原因有两种:第一种,我们佛教徒的确有很多人是这样子的,很多人一信佛就变成这个样子。我现在还常常遇到一些人,我问他:「信不信佛?」
他说:「还早,我还有家庭、事业,等我退休之后,家里的责任了了,社会的工作告一段落了,再来好好的学佛。」
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我们要赶快学习佛法,用佛法的精神来贡献自己、利益社会,这都唯恐不及了,怎么还要等,难道要等到快进棺材了才来学佛?
因为这种误解,所以才让一般人以为所有信佛的人都是一味逃避现实。有这种误解,是因为佛教缺乏人弘扬,教理缺乏人来阐明。
在佛陀的时代并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善男子、善女人都是发菩萨心、发菩提心的人。诸位听了《金刚经》的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后是不是还要逃到深山里去「青磬红鱼了此残生」?请各位千万不要这样。
第二种原因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道家的思想的确有隐遁的观念存在,因此把佛家和道家混在一起以后,很可能学了佛以后就真的「学道」去了,这种状况直到现在都还是一样。
我有个美国朋友,五年前到中国大陆访问,调查大陆是不是还有一些在山里用功的修行人,他访问了许多名山,有的是道教名山,有的是佛教名山。他离开大陆以后的第一站先到了台湾,告诉我:「看起来,佛教还是比较落实,比较喜欢和人接触,道家的人比较不容易。」因为他在大陆深山中遇到一些硕果仅存的道士,每当他要去访问的时候,那些道士都跑得更远、更深。明明已经看到那些道士就在眼前,可是当他一跑过去,却已经不见人影,为什么?因为这些道士已经不接近人间,而且早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到了道士所住的深山,他只能饿肚子,因为没有东西吃。但是到了和尚住的山里,那些和尚虽然都已经很老了,但是都非常亲切、非常欢迎他,把平常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给他吃,而且很愿意主动地接触、亲近这位美国人。
从这一点来看,道家比较隐世、遁世,以隐遁为清高,但佛教并非如此。在佛教,入山只是一个过程,像我个人曾在山里孤独住了六年,一边修行,一边还写了几本书,文章仍在许多地方发表,就是怀着「不得已」的心,觉得佛教、佛法这么好,怎么知道的人那么少,得赶快告诉人家!能够讲佛法而让人听得懂的人不多,许多人讲的时候自己并不懂,只是念经给别人听,结果对方也没听懂,只觉得:「喔,了不起!喔,好高喔!喔,好深喔!喔,真妙喔!喔,真玄喔!」讲得这么高深,好像代表他的学问好。但是我尽量让自己变成没有学问的人,说普通人听得懂的话,最好连中学生也能听懂。
实际上佛经并不难懂,只是因为语言的隔阂、名词的隔阂,所以不容易懂。但是这些语言、名词在当时的印度其实是非常通行的,是一种通俗文学,不是古典文学。
3.有乐小法者,初、二、三、四果的圣者说大乘菩萨法。
小法,就是小乘的佛法,也就是自了汉,自私自利,具有隐遁、逃避现实思想的人。为什么称它为「小乘」?小乘就好像是脚踏车,只能单枪匹马,只容许单独一个人骑着一辆车子到某个地方去。大乘则好比是火车、飞机或大轮船,能够乘载很多人,共同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所以称为「大乘」。因此,小乘自利的成份多,自利的人也算不错,至少不再害人,只可惜不能发长远心帮助其他的人。
乐小法的人,一共有四个层次,也都…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