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人;「众生相」是许多和我相对的其他人;「寿者相」是所有的众生在时间过程中的活动现象,今天的你、我,明天的你、我,加起来就是「寿者」。具有这四种相,其实都是「我相」,如同前面说过的,小我、大我都叫作「我相」。
乐小法者,就是「小乘」的人,他们认为世间太混乱、太痛苦、太麻烦,而想离开世间;《金刚经》是大乘的菩萨法,称为「大法」。乐小乘的人,心中仍有「众生」存在,害怕所谓的「众生」来麻烦他,以为世间最可怕的是「众生」,众生中最可怕的是「人」,人之中最可怕的是「自己」-因为自己有个身体,有身体则需要东西,需要的对象则来自于自己的亲人,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父母亲眷亦难免痛苦争执。小乘人执着于我相、人相,所以逃避世间,因此,不能听闻《金刚经》而为别人覆诵、解释,也不愿意读诵、相信《金刚经》。
或许有人会认为做凡夫很简单,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小责任;成了佛,则要有千百亿化身,本来只需管一个人、一件事,现在,则要管一切的人事,要「度尽一切众生」,多么辛苦。所以许多人一听到要「度尽一切众生」就不想学佛了。但是诸位不要以为自己没事就可以了,事实上我们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彼此声气相通,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但自己学佛,离苦得乐,也要发愿度众生。众生的世界太苦了,所以,很多人不为自己而为社会,不为个人而为大众,这就是菩萨心。
(三)提升自我
1.提升烦恼的自我为智慧的功能。
烦恼从哪里来呢?来自于「自我」。很多人以为烦恼是别人给的,说社会不好、政府的制度不好、他人的问题太多,所以困扰我、打击我,使我很苦恼。其实,天下本无事,烦恼是自己找的,如果能把自我中心放下,烦恼马上就会不见了。
姑且不说能不能把自我中心放下,能放下小我,而担起大我的时候,烦恼就会减少很多,个人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天天为社会问题、国家大事、世界问题而操劳奔走,个人身体上的一点点小病痛,也就无暇理会,不成问题了。
其实,我天天在害病。演讲的时候头不痛,一下台,却浑身都是病。为什么?因为讲经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只想到要把经讲好,让人家听懂。不担心自己的时候,身体差一点根本不是问题。因此,我有一句共勉语:「勤劳健康最好。」并不需要健康得像一头牛一样,而是说,如果能够勤劳的话,身心就会是健康的。纵然你可能仍在害病,但是对其他人来讲,你的身心是健康的,不是病人。
总而言之,不自找烦恼,就是智慧。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把它当成困扰,就是没有烦恼。
2.转变自私的自我为慈悲的作用。
自私是为自己、为个人、为小团体、小环境。慈悲是不为自己。「慈悲没有敌人」,慈悲的人看不到敌人,只看到众生需要帮助。对方有问题,但不是我的敌人,而是需要帮助的人,这就叫「慈悲」。而且慈悲是平等的,慈悲是没有选择的,不为自己的团体,不为自己的家人,当然,更不为自己个人,而是为整体、为全部。
有选择的慈悲算不算慈悲?自己的儿子,给他两块糖,别人的儿子,只给他一块,还认为「我能给他一块,已经算是不错了!」这算不算慈悲?这不是平等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因为无我、无一定的对象。
3.既是无我无相,故已不受世间现象的困扰,也就不必逃避世间现象的困扰。是故《金刚经》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法相」,就是说对世间的一切现象不放在心上、不在乎它。「亦无非法相」,就是说世间所有的问题、所有的事、所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我都得去做,这就是「非法相」。一切法还是在的,虽然它是假的、暂时的,但是要改善、要帮助的,还是要做,这就叫作「亦无非法相」。
我们对任何人做了好事,不要挂在心上,过去了,就已经过去了,这才是做好事。如果做完了,还在想「我已经做了好事,帮了谁的忙」,这就叫后患无穷。谁的后患呢?自己的后患。对方不回馈你,自己心中增加一重烦恼;回馈了你,可能会带来另一种麻烦。
你帮了众生的忙,不要想到你帮了众生的忙。但是,众生是有的,还要继续帮助下去,并且更加积极的度众生。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是最积极的,是积极中最积极的一种实相。
这是《金刚经》的观点。所以又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讲的,仍是从有相到无相、从实相到不执着实相。所有一切众生,我们都要用佛法来帮助他们,使他们都能得到解脱,都能够成佛。但是,对我来讲,没有一个众生是因为我而使他们成佛的,这就是没有「我相」的意思,也就是「无相」;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也就是「实相无相」的意思。
第三讲 《金刚经》与净化社会
任何一个时代所处的社会都不会是最好的社会,都不会是最好的时代。但是,人通常认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觉得现代的人、现代的社会是最坏的,古代的人、古代的社会是最好的。或者认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最坏的,我们环境之外的其他地方、其他国家会比我们更好,实际上这是个错觉。以我个人来说,从小到现在,还没有看过我们的社会是完好无缺的,但是,我却充满了希望。
我在中国大陆出生,然后到了台湾,又去了日本,现在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美国、欧洲等地弘法,世界上最有名的都巿我几乎都去过。说台北巿很坏,但是我却最喜欢台北巿;说上海巿很糟糕,但是我很怀念上海,因为我在上海读过书;有人说东京不好,但是我也非常喜欢它;有人说纽约是世界上最乱的城巿,但是我在纽约却觉得很平安。其实,我们身外的环境是没有完好的,但如果我们的心、我们的观念对它有不同的想法,这社会自然就可爱了。
古代人是不是比现代人更好?古代社会是不是比现代社会更好、更安宁?我们看到书中的记载,很多只是一种理想,或经过美化的,但现实之中的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应该是类似的。因为,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的问题,人愈多问题就愈复杂,也就是说,社会的关系愈错综复杂,问题也就愈层出不穷。
所以,我们谈《金刚经》的社会环境以及《金刚经》与净化社会,目的是希望推展《金刚经》的理念。
一、《金刚经》的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中印度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
印度分为北印度、中印度、南印度,其中文明最高的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中印度的舍卫国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弘法的两大都巿之一,实际上舍卫国是个城邦。除了舍卫国之外,另外一个叫王舍城,这两个城巿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首要弘法、说法之处。舍卫城外有个非常有名的精舍叫「只树给孤独园」,王舍城外有个精舍叫「竹林精舍」,这是当时最著名的两大寺院。
只树给孤独园是由给孤独长者以金砖铺地向只陀太子购买而得的名园,园中树木则为只陀太子所捐献。面积八十顷,距离巿区不近不远,地面平正,树木茂盛,植有许多繁花,宛如一座公园。左右各有莲池清流,而且是一个个的池,清流可以回流其间,蜿蜒流于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卫浴、储仓、水井、医疗室等之间,这是水资源的应用和水资源的享受。最高的殿堂高达七层,远近诸国的人民都非常喜欢到这里来,供养以及悬挂各种庄严物饰,有幡、盖,同时散香烧香,燃灯长明,日日不绝。
在当时的印度,有这样的设施是很不容易的,也可以说,佛教的道场,非常讲究自然环境的陪衬以及自然环境的建设,不能缺少树木、花卉和水资源的应用,以及各项生活所需的设施。
这是《金刚经》中所说的道场环境,因此佛教到了中国以后,中国所有的道场、寺院多半座落在山林里。就算是在巿区,道场本身也经常是清净、整齐的,拥有很多花草树木。如果寺院没有这些东西,就会显得非常枯燥,生活在其中也会感到非常厌烦。生活在寺院里面,就好像生活在大自然中一样,自己就好像是自然里面的景物,是其中的天然景观之一,所以历代中国画家的画作,常出现出家人的形象以及寺院的图像,这表示寺院的环境非常令人赏心悦目。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寺院不管在巿区或在山林中,应该都是卫生第一,是最整齐、清净的环境。如果寺院在卫生检查的时候不及格,这对佛教来说,是很丢脸的一件事。
中国苏州有一个很有名的庭园叫留园,杭州有个西湖,里面都不能缺少寺院的点缀,有了寺院点缀,就感觉这个地方飘飘欲仙,具有出尘、离世、超尘、脱俗的气氛,这就是佛教对自然环境所具备的功能。也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会非常强调、非常努力地提倡环保的重要性和环保的工作。这是法鼓山正在努力的方向,我们配合现代人的需要,不只是都会地区,而是整个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地区的人类,希望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地方当做一个道场来看。
做为一个佛教徒,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环境,所以应该要爱护你的自然环境,培育你的自然环境。如果环境既脏又乱,心还能保持安宁清净,这恐怕是不容易办到的。如果我们的心是宁静清净的,一定也能够影响到环境,使它整齐清净。
我不知道你们在家中吃过饭后,是不是碗筷都堆到洗碗槽中,等到第二餐要吃饭、煮菜前才洗?很多人现在都是这个样子。有垃圾的时候,想赶快把它扔出去,例如,很多人开车的时候,吃了水果,果皮往外丢,擦了鼻涕的卫生纸,也赶快往车外丢。在新加坡,凡是丢垃圾,一律重罚;但在台湾,很奇怪的,虽然也不准丢垃圾,不准丢果皮、纸屑,但是,我在路上行走,经常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或是随手丢果皮、纸屑、垃圾,后面的人一踩,车子一挤,垃圾就粘附在地上了,可是却没有人管。
为什么新加坡能…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