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到,我們臺灣卻做不到?農禅寺做得到,爲什麼其他的地方做不到?
有些人很奇怪,他們在參加「禅七」修行活動的時候,都能依照寺院的生活方式,隨時保持清淨、整潔。但當我去訪問他們的家庭時,卻到處亂七八糟。于是我問他們:「你不是打過禅七嗎?怎麼是這個樣子呢?」
他們就說:「師父啊,我現在又不是在禅七之中。」
禅七期間辛苦的訓練大家,要生活得非常整齊清淨。結果一個星期以後,大家以爲這樣就修完了,所以在平常生活上沒有養成習慣。對這種狀況,我感到非常痛心,覺得我是白費氣力訓練了一個星期。
(二)社會環境的接觸層面
1.給孤獨長者贈地,只陀太子獻樹。
所謂「社會」就是人和人的接觸、人和人的交往、人和人的聚集、人和人的共同社會。如果只有一個人,不能稱之爲社會,如果只是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卻不配合整體的生活步調,不遵守大衆的生活規律,這個人是反社會的,不算是社會裏的一份子。
例如,生活在寺院中的人,必須遵照寺院的清規-即清淨的規律,一個社團一定有它組織的章程,有它運作的規律、規則,學生有學生守則,教師有教師守則,公務人員也有必須遵守的公務人員規則。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如果沒有規矩,就會變成一批烏合之衆,烏合之衆會造成很多問題,幾乎什麼問題都可能發生,大的、小的,困擾個人、困擾團體、危害大衆的行爲,都可能發生。
所以,社會的意思,並不僅僅是說幾個人生活在一起,而應該是,你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就一定要遵守這個社會的規律,否則,你就是出軌的人。
任何一個社會、社團組織,一定有主有從,有主有賓,有上有下;可能互爲賓主,互爲上下,或許今天你是主、我是從,明天可能位置又互換了,但是無論怎麼變,一定有它的秩序、規律可循,這才是「社會」。
《金剛經》的社會是怎樣的呢?有一位名爲給孤獨的長者,據說是當時舍衛國的一位宰相、大臣。他的身分即表明了他在社會中的地位,亦即表示他在社會中所應盡、應遵守的義務和規則;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地位,也代表了他相對的責任和規律。另外一位叫作只陀太子,他是波斯匿王的長子,也就是當時舍衛國國王的長子,當他還是太子的時候,便對佛陀非常尊敬信仰。後來由于弟弟篡位,只陀太子因爲學了佛,于是就讓位給弟弟,並沒有當上國王。
給孤獨長者當時看中了只陀太子私人的一座花園,認爲這座花園供給佛陀以及弟子們修行、弘法是最好的,于是,找只陀太子商量。
只陀太子說:「這座園子我不賣,它是屬于我自己的花園。」
給孤獨長者說:「你要怎樣才肯賣呢?」
太子說:「除非你用金磚將花園的地面全部鋪滿,我才將地賣給你。」
沒想到給孤獨長者果然用金磚鋪滿地面,買下園地送給佛陀。
太子非常感動,便說:「這樣子吧!地你已經買下,林木就由我來奉獻吧。」
因此,這座精舍就叫「只樹給孤獨園」,這裏面有兩層社會關系,一個是太子,一個是宰相。
2.如來與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爲善男子善女人說發無上菩提心法。
《金剛經》裏也呈現了兩種不同的社會,一種是出家的社會,包括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叫作「比丘」,比丘就是完成出家身分的人。佛陀的弟子有出家人和在家人,出家的弟子又分爲五類,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以及式叉摩尼;也就是說,出家人的僧團分爲五個層次,有男、有女,男的已經成年的,稱爲比丘;女的已經成年的,稱爲比丘尼;未成年、剛剛出家的,男的稱爲沙彌,女的稱爲沙彌尼;另外還有一類是結了婚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懷孕,所以出家以後並不馬上爲她剃度,而給予一年的觀察時間,稱之爲式叉摩尼。
出家團體中,每一類都有他們應該遵守的規則,稱爲「戒律」,比丘有比丘戒,比丘尼有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也各有不同的戒,式叉摩尼也有他們的戒。「戒」的意思聽起來很冷酷、很呆板,但實際上那只是一種規則、一種軌範,你是什麼身分就需要遵守什麼樣的軌範、規律,照著去做,是你的義務,也是你的責任,這就是社會運作的方式。
善男子、善女人是已經學了佛、信了佛的在家弟子,許多已經皈依叁寶,但是沒有出家的人,那就是在家佛教徒。事實上,佛教徒中在家居士占絕大部分,出家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最主要的成員應該是在家人而不是出家人。很多人誤以爲皈依佛門就是出家,常常有一些新聞媒體報導,將「某某明星皈依佛門了」,寫成「某某明星出家了」,這是錯的,出家和皈依是兩回事。皈依的意思就是回到叁寶,依靠叁寶的指導、幫助來修行菩薩道。譬如,諸位來聽《金剛經》,你們聽了《金剛經》以後,不管已經皈依或尚未皈依,假若認爲《金剛經》裏有一、兩句話,或我所說的話中有一、兩句很有用,而接受了它,這算不算皈依?算,雖然沒有舉行儀式,但是你接受它,就算是了。你依靠它、接受它、認同它,叫作「皈」;認同、接受後,照著去做,就叫「依」,即依著這個方針去做。認同,且照著做,就是「皈依」。
許多人以爲一做佛教徒,就必須出家,一出家仿佛就離開我們的世間,就好像本來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人在生産,信了佛以後,世間、社會等于多了一項損失,這是絕對的錯誤。以我爲例,我聖嚴出了家並沒有造成社會的損失,如果是損失,那麼我也不會有機會來這裏演講,也不會讓我來「引誘」大家離開這個社會,使我們的社會受到「損失」了。在家人學了佛以後,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地把自己奉獻給社會。
善男子、善女人是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也就是已經發了菩薩心的人。菩薩心即是舍己而爲他,把自己放下,把大衆的利益擔起來,亦即「一肩挑起如來家業」,要度盡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這是真正的「提得起,放得下」-先放下自我、自私的利益,擔負起爲衆生謀福利的責任和義務,這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千萬不要誤會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信了佛以後逃到山裏去,每天在那裏誦經、念佛。一些章回小說形容出家人「青磬紅魚了此殘生」,木魚是紅的,磬是青的,以爲出家人就是一天到晚在敲木魚、敲磬,就這樣浪費了一生;「殘生」,就是剩下來的一點點生命就這樣虛耗了,爲什麼這樣說?
原因有兩種:第一種,我們佛教徒的確有很多人是這樣子的,很多人一信佛就變成這個樣子。我現在還常常遇到一些人,我問他:「信不信佛?」
他說:「還早,我還有家庭、事業,等我退休之後,家裏的責任了了,社會的工作告一段落了,再來好好的學佛。」
這種想法是絕對錯誤的,我們要趕快學習佛法,用佛法的精神來貢獻自己、利益社會,這都唯恐不及了,怎麼還要等,難道要等到快進棺材了才來學佛?
因爲這種誤解,所以才讓一般人以爲所有信佛的人都是一味逃避現實。有這種誤解,是因爲佛教缺乏人弘揚,教理缺乏人來闡明。
在佛陀的時代並不是這個樣子,那時善男子、善女人都是發菩薩心、發菩提心的人。諸位聽了《金剛經》的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後是不是還要逃到深山裏去「青磬紅魚了此殘生」?請各位千萬不要這樣。
第二種原因是,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道家的思想的確有隱遁的觀念存在,因此把佛家和道家混在一起以後,很可能學了佛以後就真的「學道」去了,這種狀況直到現在都還是一樣。
我有個美國朋友,五年前到中國大陸訪問,調查大陸是不是還有一些在山裏用功的修行人,他訪問了許多名山,有的是道教名山,有的是佛教名山。他離開大陸以後的第一站先到了臺灣,告訴我:「看起來,佛教還是比較落實,比較喜歡和人接觸,道家的人比較不容易。」因爲他在大陸深山中遇到一些碩果僅存的道士,每當他要去訪問的時候,那些道士都跑得更遠、更深。明明已經看到那些道士就在眼前,可是當他一跑過去,卻已經不見人影,爲什麼?因爲這些道士已經不接近人間,而且早已不食人間煙火,所以,到了道士所住的深山,他只能餓肚子,因爲沒有東西吃。但是到了和尚住的山裏,那些和尚雖然都已經很老了,但是都非常親切、非常歡迎他,把平常吃的東西都拿出來給他吃,而且很願意主動地接觸、親近這位美國人。
從這一點來看,道家比較隱世、遁世,以隱遁爲清高,但佛教並非如此。在佛教,入山只是一個過程,像我個人曾在山裏孤獨住了六年,一邊修行,一邊還寫了幾本書,文章仍在許多地方發表,就是懷著「不得已」的心,覺得佛教、佛法這麼好,怎麼知道的人那麼少,得趕快告訴人家!能夠講佛法而讓人聽得懂的人不多,許多人講的時候自己並不懂,只是念經給別人聽,結果對方也沒聽懂,只覺得:「喔,了不起!喔,好高喔!喔,好深喔!喔,真妙喔!喔,真玄喔!」講得這麼高深,好像代表他的學問好。但是我盡量讓自己變成沒有學問的人,說普通人聽得懂的話,最好連中學生也能聽懂。
實際上佛經並不難懂,只是因爲語言的隔閡、名詞的隔閡,所以不容易懂。但是這些語言、名詞在當時的印度其實是非常通行的,是一種通俗文學,不是古典文學。
3.有樂小法者,初、二、叁、四果的聖者說大乘菩薩法。
小法,就是小乘的佛法,也就是自了漢,自私自利,具有隱遁、逃避現實思想的人。爲什麼稱它爲「小乘」?小乘就好像是腳踏車,只能單槍匹馬,只容許單獨一個人騎著一輛車子到某個地方去。大乘則好比是火車、飛機或大輪船,能夠乘載很多人,共同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所以稱爲「大乘」。因此,小乘自利的成份多,自利的人也算不錯,至少不再害人,只可惜不能發長遠心幫助其他的人。
樂小法的人,一共有四個層次,也都…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