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是聖人,爲初果「斯陀含」、二果「須陀洹」、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在《金剛經》的法會上,釋迦牟尼佛把這些修小乘法的聖者通通請來,爲他們說菩薩法,要他們發菩薩心,發成佛的心。

  可見得《金剛經》的社會中,有凡夫、聖人,凡夫中有出家人和在家人。聖人中包括四種小乘的聖人,這四種小乘的聖人,亦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初、二、叁果可能是在家人,也可能是出家人;到了第四果,則一定是出家人。《金剛經》的聽衆就包括那麼多不同層次的份子。

  4.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菩薩是誰?就是已經發願成佛的人。在這些發願成佛的人之中,有「信位」的菩薩,有「無住位」的菩薩,亦即有凡夫位和聖位兩種等級的菩薩。

  前面已經說了,有凡夫位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居士;也有小乘的在家衆和出家衆;此處所說的諸菩薩是指「聖位的菩薩」,是已經實證無住、無相、無我的菩薩。

  由此可以看出,《金剛經》中的社會群衆層次非常完整,社群份子也非常整齊,都是學佛人。我相信今天在座的聽衆,也有很多的大菩薩在這裏。但是聖位的菩薩不會告訴別人自己是聖者,因爲如果展現聖人的身分,凡夫通常會産生兩種反應:一種是盲目崇拜,一種是畏懼,不敢接近、不敢接觸,這樣一來便無法廣度衆生了。真正聖位的菩薩,絕對不會表現自己是聖人,如此才能夠跟所有的人接觸。

  我叫「聖嚴」,這個名字不是因爲我是聖人,而是到了我這一代,凡是我師父的徒弟,法號上全部都有個「聖」字,目的是鼓勵我們要往聖人的方向努力。

  這點我要再說明強調,因爲一個普通的人,才能夠深入基層,到任何地方,人家都不會介意,也不會顧慮,因此很容易與人接觸。所以,聖位菩薩在娑婆世界一定都現凡夫相。例如,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都有無數化身,這些化身都不是聖人相,而是凡夫相。他們以凡夫相與凡夫生活在一起,這才是真正的「聖」。所以,佛教非常民主,它的法師、老師雖然在倫理上有層次,但是在生活、觀念以及權利、義務上卻是平等的,不但沒有特權,反而要求的標准更高。

  曾經,明代禅宗的紫柏大師,在擔任潭柘寺方丈的時候,因爲肚子餓了,一時忘了寺院中的規矩,人家拿一碗飯給他吃,他就吃了。吃了以後,他想:「不對呀,我怎麼先吃了?」

  等到大家吃飯的時間,他還是到了。但是到了以後,他叫侍者拿了根扁擔來,說:「今天有人破戒需要處罰,要打叁十扁擔。」

  很多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今天誰要挨扁擔了。結果,紫柏大師自己跑出去跟侍者說:「要重重的打,你打輕了,你自己就得挨叁十扁擔。」又說:「我今天糊塗,偷吃了大家的飯,犯戒了,所以要挨叁十扁擔。」

  從這一點可知,佛教是非常民主,非常平等,而且非常平凡的。修證愈高的人就愈能放低身段。這點我還在學習,有時候我還會覺得自己是個師父,這很慚愧,應該想到佛菩薩才是大家的師父,我不是,我只是個普通人。所以,我不是聖人,只是個凡夫。

  5.菩薩道要從惡劣的環境中成就。

  是故《金剛經》雲:「如我(釋迦因地)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的過去世,叫作「因地」。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作爲一個菩薩,應該難忍,能忍;難舍,能舍。只要對衆生有益,自己受多少苦難,都不會抗拒,也不會介意。

  這個故事發生在無量劫以前,當時釋迦牟尼佛尚未成佛,而是一位修道人。有一次,歌利王帶著一群宮女出巡,當歌利王在山裏打獵之時,宮女們便四處冶遊。她們見到一位修道人在那裏,有些的宮女就圍著這個修道人,請問他種種修行的方法、道理。等到歌利王狩獵回來,發現宮女不見了,便四處尋找。當這位暴虐非凡的國王看見宮女正圍著修道人談話的時候,非常憤怒,說:「你這和尚,怎麼誘拐我的宮女!」

  愧,應該想到佛菩薩才是大家的師父,我不是,我只是個普通人。所以,我不是聖人,只是個凡夫。

  5.菩薩道要從惡劣的環境中成就。

  是故《金剛經》雲:「如我(釋迦因地)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的過去世,叫作「因地」。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作爲一個菩薩,應該難忍,能忍;難舍,能舍。只要對衆生有益,自己受多少苦難,都不會抗拒,也不會介意。

  這個故事發生在無量劫以前,當時釋迦牟尼佛尚未成佛,而是一位修道人。有一次,歌利王帶著一群宮女出巡,當歌利王在山裏打獵之時,宮女們便四處冶遊。她們見到一位修道人在那裏,有些的宮女就圍著這個修道人,請問他種種修行的方法、道理。等到歌利王狩獵回來,發現宮女不見了,便四處尋找。當這位暴虐非凡的國王看見宮女正圍著修道人談話的時候,非常憤怒,說:「你這和尚,怎麼誘拐我的宮女!」

  修道人說:「我是持戒的人,不會誘拐她們,她們是來向我請法的。」

  宮女們嚇得一句話都不敢說,也不敢替修道人辯駁。

  暴怒的國王說:「我聽人家說,修道的人不怕死。你是不是真正修道的人,我倒要試一試。如果你是真正的修道人,我就饒了我的宮女,如果不是,你就得死,宮女們也都得死。」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當時的這位修行者,爲了要救宮女,便說:「大王您要怎樣都可以。」

  大王說:「我要將你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看看你能不能忍受。如果能忍受,就證明你是一個修道人,否則,你就不是。」

  就這樣,他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被割下,手、腳一只一只被割下,器官一樣樣地割開。當他被節節肢解時,不僅能夠忍受,更沒有一點瞋恨心,而以純粹的慈悲心作觀、看待歌利王,覺得歌利王很可憐,這些宮女們也很可憐。結果,證明了他確實是修道的人,宮女們也因此而獲救了。

  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則寓言,說明了修行菩薩道的人,爲了他人、爲了衆生的利益,可以接受一切苦難的磨煉,而不生瞋恨心。

  修行的過程有順、有逆。順的時候,有人供給飲食、提供環境,成就你修行。譬如,這次我要講經,就有很多人來幫助我,這就是順。

  逆,就是要做任何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碰到有人扯後腿,遇到很多打擊。那麼,好事還要不要做呢?要做,不能灰心、不能退心,雖然受種種折磨、種種打擊,但信心不要改變,方針不要改變,就算是現在無法弘揚佛法,還是要暗暗地用種種方式,將佛法傳遞給別人。

  過去,在國外不容易弘揚佛法,但是卻很流行氣功,許多氣功師都拿《金剛經》、《六祖壇經》來講,說:「《金剛經》和《六祖壇經》是氣功的最高原則。」他們講的是「氣功」,不是在傳教,但是好多人就是因爲學了氣功,而懂得佛法。

  我在美國,遇到好多外國人,我納悶地說:「你們是怎麼學佛的?」

  他們告訴我:「學氣功。」因爲學氣功,氣功老師將佛法間接傳授給他們。

  逆境之中也有很多人在努力于他們的理念、理想,從菩薩的立場來講,對好的環境應該非常感謝,對壞的環境一樣也很感謝。所以,對于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我是充滿希望的,而且永不失望。環境好,我覺得:「太好了!太好了!」環境不好,我覺得:「正是時候!我們要努力。」這就是佛法的精神,就是《金剛經》的精神。

  二、《金剛經》的社會建設

  (一)只陀太子的事迹

  只陀太子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王子,舍衛城也就是憍薩羅國的首都。除了《金剛經》中提到只陀太子,在其他經典中也記載有他的事迹。

  1.《增一阿含經》卷叁雲其「供奉聖衆,意恒平等」,意思是說,只陀太子供養許多聖人,但心中很平等。這裏的「平等」有兩層意思:一種是求法的平等,一種是布施的平等。求法平等是把任何人都當成聖人看,雖然有些人學問不是非常好,行爲也不一定符合標准,但是只要他們還有幾樣值得我們學習,說出來的話還有幾句值得讓我們去做、去發揚光大,都是值得恭敬的人,這就是以平等心求道。

  也不會因爲對方是個小沙彌,或是個老和尚就差別對待,認爲老和尚一定能說非常好的法,小沙彌剛出家懂什麼。其實,這很可能是錯的,有一些老人家等到頭發、胡子都白了才來出家,一出家,就是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一定德高望重嗎?而小沙彌,說不定很小就出家了,雖然還沒滿二十歲,卻已出家十來年,對佛法懂得非常多,難道能因爲年紀小就看不起他了嗎?沙彌之中也有證得阿羅漢果的,因此,不能看不起年輕人。

  一個人如果以外在論斷他人,看不起衣服破舊的人、看不起沒有錢的人、看不起地位低的人,以勢利眼看人,這很糟糕,經常會上當、看錯人。

  早年,我在臺灣出家後不久,在善導寺講經,經常看到一個老人家來聽我講經,穿得破破爛爛、長得幹幹癟癟。我覺得他滿可憐的,因爲我曾經在街頭看到他就像個乞丐的模樣。但是我當時並不輕視他,講完經後還特地去和他寒暄一下。

  後來,我去日本留學,當我出國的時候,草木皆兵,臺灣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沒有一個人贊成我出國留學,連我師父都反對,因爲他們怕我出國留學後會還俗。那時我叁十九歲,已經不小了,他們還是怕我還俗。

  我不怪他們,只怪自己:「大概長得一副風流樣吧!否則,爲什麼懷疑我到了日本就會還俗?該檢討的是我自己。」我就告訴自己:「好,我就不還俗給你們看。」我非常感謝他們,這是幫助我的逆增上緣,是成就我的逆境。

  再回頭說一說那位老人家。由于沒有人支持我去日本留…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