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工夫,沒有定力,會很容易因爲人家的批評或贊歎而動搖。因此,禅定雖然沒有特別強調,卻是應該努力的。對于社會、人間而言,最重要的是布施、持戒、忍辱,並且是用智慧來指導我們如何布施、如何持戒、如何忍辱。這是爲了什麼?爲了建設我們的人間,關懷我們的社會。

  《金剛經》實際上非常慈悲,很少人發現它正是爲了人間、爲了社會而講的。

  雖然以行六度來利益社會,但是心裏不要執著、在乎。過去釋迦牟尼佛能做忍辱仙人(即被歌利王節節肢解的仙人),那時是因爲沒有「相」的關系,也就是沒有自我中心,所以能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且,不會因此而退心。

  許多人遇到順緣的時候能夠發心;遇到逆境的時候,馬上退心。例如前幾天有位居士到農禅寺來,一年前他爲母親的癌症發願供養,到今天他母親的癌症還沒有好,他就跟我講:「師父,供養農禅寺沒有用,我母親的病非但沒有好,反而愈來愈重。」

  我說:「你的意思是說,你要把供養的拿回去?」

  接著我告訴他:「人各有各的前因後果。你供養布施,是爲母親種福,你母親當時已病得非常嚴重,現在還活著,已經不錯了。如果你供養一點,就希望母親能痊愈。那麼,所有得癌症的人都到農禅寺,一供養就好,農禅寺不就變成了『治癌中心』?」

  「所以,你爲了母親或爲了自己,做好事不應該退心,應該繼續做下去,不要因爲母親身體的好與不好而有所改變,這才是正確的觀念。」

  叁、《金剛經》以法布施的心靈環保來淨化社會

  《金剛經》中指出,若人以像恒河沙那麼多世界的七寶來布施,所得的福德雖多,仍不及「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意思是說,我們用種種財物來關懷社會、幫助社會,還不如用《金剛經》的觀念、思想來幫助人,這才更重要。

  用財物來幫助人,用完、吃完就沒有了,問題仍然存在。如果用觀念來幫助人,改變他的心理情況,自然而然因爲內心的轉變,生活環境、生活條件也就能跟著改善,那才是比較究竟的做法。

  因此,用法布施較之于用財物布施功德更大。所以,今天我在這裏講《金剛經》可以說是有功德的,但是,如果我執著有功德,那反而就是沒有功德。諸位聽了《金剛經》,領受了一、兩句,如果拿這一、兩句話的道理來告訴人、幫助人,這功德大不大?大!但願諸位都是佛的使者、佛的弟子,把佛法傳布給所有一切需要佛法的人。

  第四講 《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所謂「自在」,就是無拘無束,不受任何阻礙;自由自在是人人夢寐以求的事,可是,真要享有自在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叁十多年前,我在山中修行。那時候我跟一位老法師說:「我現在被關起來,一點也不自在。」

  老法師回我一封信說:「誰得自在了?」他說,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意思是說,無論如何,我們的身體畢竟很小,生存的環境也非常有限,要從我們身體得自在已經不容易,要在環境裏得自在,那就更不容易,但是他也回了我一句話:「心得自在,就是真自在。」

  當時,我見到老法師給我的這一句勉勵後,突然覺得我在山裏的關房無限廣大,而我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最有福報的人;因爲我有「自己能處理自己」的自由,我能把自己關起來,這就是很難得的自在。想把自己關起來就能關起來,這也是我的自在。還有,我在山裏能夠不受世間許多麻煩事的幹擾,因爲我不看報紙、不聽收音機,世間的很多事都跟我沒關系;因爲對世間的事不知道,所以我覺得自己從世間得到自在。

  因此我又寫一封信給老法師,說我很自在,把這些想法和感受都報告老法師。

  老法師就寫信罵我:「你這種自在,等于是說,把自己的耳朵塞起來,不聽外面的聲音,就以爲外面沒有聲音,這不是自在。真正的自在是受人家吵,被人家鬧,而自己心中不受影響,這才是真自在。」

  事實上,老法師講的話,佛經裏面處處都這麼說,只是我沒有注意到。因此我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自由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工夫、真正的享受。

  曾經有一位禅師說過:「生死自主,來去自由。」這聽起來非常誘人-生死可以自主,而來去可以自在、自由。但是許多人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所謂生死自主並不是說,有人要殺你的時候,你可以不被殺,遇到災難的時候,你可以避免一切危險。而是說,你很清楚你是怎麼死的,死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怨恨、恐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曉得時候到了,知道我在這個社會上應該死了,所以死得非常自在,這才是自主,並不是說能夠避免所有一切困難。

  這位禅師曾經因爲政治上受到牽連,而被關在牢裏很多年,最後死在牢中,這在佛教中稱爲「教難」,可是他還是講「來去自由」。如果我們想象中的來去自由是一種神通,那麼,他大可以不必被關在牢裏;即使被關在牢裏,應該也可以隨時運用神通離開牢房,就是我們所稱的「飛行自在」,有人以爲這才是「來去自由」。其實不是,禅師的意思是說,來,是我要來,不是被動的;去,是我要去,不是被動的。業力要我來,我就來了,這不是我自己要來的嗎?業力和因緣要我去,我就去了,這不是自主的嗎?還有,自己正在困惑之中,不以爲困惑,這叫作能夠安于困惑、安于困難。如果在這個情況下,心還能非常的安定,這也叫作自在,叫作自由。

  所以佛法中講的自由自在,是從內心做工夫,並不一定要求外境能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如意。可是佛經也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沒有理想、安于現狀、不求進步、什麼事情都不必做,反正任何時候都是自在的。佛教還是重視積極努力,改善社會環境。

  一、福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首先探討福報和智慧的定義:

  (一)福報的定義是:過去種福現在有福,現在種福未來有福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觀念。事實上,種瓜未必會得瓜,種豆未必一定得豆,爲什麼?因爲如果那顆瓜子本身都沒有成熟,種下去以後,不施肥,不澆水,不給它陽光,那麼這顆瓜子即使種下去,也不會得瓜。

  但是,不種瓜是不是有瓜可得?當然沒有!種瓜尚且不一定得瓜,不種瓜怎麼可能有瓜可得?因此,我們必須但問耕耘,不問收獲。培福就如同耕種,是非常需要的,福的內涵又分成以下幾種:

  1.惜福、培福、種福、關懷社會、利益人群,是真有福。

  很多人認爲,享福的人是有福的,所以看到別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車好、穿的衣服好、社會地位高,便說他有福。其實這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每一個人在過去生和這一生中,所種的福是有限的,如果把福報享盡了,就會成爲一個沒有福的人,所以有福的人要惜福,不要把福報享盡,而且要保存它,增長它。

  今天的社會,很多人都不知道惜福,衣服並沒有舊到不能穿就不穿了;飲食並不是講求營養,而是希望吃到更貴的東西。這都是不惜福,惜福的人是不論生活在任何環境情況下,都會警惕自己,知道自己的福報有限,不要一下子享完。

  我在美國剛剛開始開辟道場的時候非常窮,沒有房子,租來的房子裏什麼也沒有,真的是家徒四壁,連碗筷鍋盤都沒有。但是美國這個地方很可愛,很多家庭會把多余不用的東西丟掉,但這些東西多半都是完好的,只是樣式舊了些,甚至有些根本就是全新的,因此,我和弟子們就在馬路邊撿這些東西。

  我們窮得甚至連吃的東西也沒有,所以,每天晚上十點以後,我們就上街到菜攤子旁、面包店裏去撿當天賣不掉,准備成爲垃圾的東西,我們帶回來煮一煮、烤一烤,就是一頓豐盛的美食。

  當時,我們吃的是「垃圾」,用的是「垃圾」,當然,我們就住在「垃圾」裏面。可是我和我的弟子們都過得非常愉快,而且我們撿的時候很歡喜,帶回來的時候很歡喜,吃的時候也很歡喜。

  我當時對弟子們講了兩句話:「冬天凍不死就好,平常餓不死就好。」我們以這兩句話做爲生活的原則,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下來。

  曾經有一位美國人來,看到我們生活的狀況,就問我:「法師,你這樣苦在美國做什麼?你沒有地方去了嗎?」

  我說:「我要去的地方就是美國,而我也到了美國。」

  他說:「你到美國來做什麼?」

  我說:「我到美國就是來過這樣的生活啊!」

  我以這樣的方式生活下來,也因此感化了許多美國人,跟我一起生活,跟我一起學佛。我在物質上過得非常窮,但心理、精神上卻非常富裕,這就是惜福。不過當時根本稱不上惜福,因爲根本沒有福可享,而是我必須要在貧窮的情況下,也能生活得很愉快。

  孔子的弟子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當時,我想我住的地方可能比顔回還好,所以也感覺到很高興、很愉快,畢竟我的福報還比顔回大一點。

  今天不論是在美國或臺灣,我們道場的環境漸漸好了起來,經濟條件也漸漸好轉,但是我們還是不可以浪費。我常常跟農禅寺的徒衆這樣講:「我們可以吃好的、用好的,但是有一個原則,一定要便宜。既便宜又能好,那才是最好的。」便宜的不見得就好,還是要講求品質,但是絕對不能是昂貴的東西。

  其次,我們要「培福」。培福就是福報不夠多,所以要繼續培養福報。如何培養呢?就是用「布施」來培養福報。

  然後是「種福」-沒有福的人要種福,福報不夠的人要培福。《金剛經》中多次談到布施的重要,包括持戒、忍辱,這都是培福、種福的條件和方法。

  該如何培福呢?最重要的就是關懷社會、利益人群。至于關懷自己的兒女,關懷自己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母,算不算培福?算!因爲佛教講的「福田」-即種福、培福的田地,也包括自己的眷屬、親友在內,當然一切衆生、國家社會,以及師僧叁寶都包括在內。因此,支持宗教事業、護持宗教事業、推動宗教事業…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