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我們的身、心都是一種臨時的結合,是因爲時間、空間的存在而變化,一切都只是時間、空間不同而産生的變動。體認到這點,對自我就不會看得那麼重要了。
有人問我:「師父,既然我們的身體是空的,早一點死又有什麼關系?」這就錯了,空是不要執著它,但是還要用它。用它來做什麼?用它來受報、學佛,來行菩薩道。
2.若住六塵,即不得滅度。
《金剛經》觀六塵皆空,是故雲:「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六塵是什麼?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對的環境,六根對六塵而産生心理作用就叫作「六識」;如果只有六根,而沒有六塵,就不會有六識的現象發生。六識的活動是由于外界環境的影響,外界的環境一動,我們的心也跟著動。環境的好壞與否,都是由于六根接觸外界以後,經由自我判斷而産生的認識。因此,造業、作惡都跟六塵有關,行善、祈福、修福報還是需要六塵,譬如,諸位聽見、看到的人和事,我們需要改善它或幫助它,或希望從它那兒學習到什麼,或得到一些成果,在在都需要六塵。
《金剛經》告訴我們,面對環境,處理環境中的一切事,但是,不要把六塵當作永恒不變的東西,也就是說,不要執著六塵。譬如,你做了一件好事、行了一樣善,心中不要再想:「我做了好事,行了善。」做了好事而心中老是牽挂著,就不是真正的好事,而是「有漏」的福報、「有漏」的善意。
做了好事而心中總是牽挂著,就會産生兩種可能:第一,經常記挂著想回收,若不能回收,即産生怨恨、憤怒。第二,這一生不能回收,便想「就結個來生緣吧」;那麼,這一生不回收,來生也會回收,既然已回收了,「福」就沒有了,這種福是有限的。
因此,「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即是對我們的環境不要在乎,但是需要努力改善,此處所生的「心」,便是智慧心、慈悲心。以智慧心、慈悲心處理一切的事,幫助一切的人,便是「無住而生心」。「住而不住」是《金剛經》中非常重要的觀念。
3.《金剛經》以「信心」爲我
還未解脫的初發心菩薩們應該以「信」爲基礎。如果信心不堅固,信心不建立,很可能今天努力,明天就不努力了;今天朝這個方向,明天改變另一個方向。因此,信心非常重要。
「有持戒修福者,于此(《金剛經》)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又雲:「乃至一念,生淨信者。」相信有持戒、有福德、有善根,但這些都還是我的異名。舉例來說,信心成就,還是屬于賢位的菩薩,不是得解脫的大菩薩。可是,賢位菩薩學佛,也必定是對《金剛經》所講的道理有信心。什麼人會對《金剛經》有信心呢?是持戒修福的人。
持戒有兩層意思:消極的持戒-害人的事、害衆生的事,不去做;積極的持戒-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犯戒;能做而不去做,也是犯戒;可以學習去做,卻不肯學著去做,也算是犯戒。這就是菩薩道的觀念:有所爲而有所不爲。
菩薩道是積極的。很多學佛的人,不做壞事,但也只是做個持戒的好人,天天念經念佛,卻沒有積極的行善,請問,他們到底做了些什麼好事?也許,他們會說:「我念佛把功德回向給大家,使大家得到福報。」但這未免太消極了,只管自己好好修行,不關心他人,不幫助社會,這種持戒,雖然也是持戒,卻只是消極的持戒,真正菩薩道的持戒應該是積極的。
很多人怕犯戒,所以不敢受戒。譬如,學佛的人應該持五戒,很多人卻因爲害怕而不敢持五戒,怕一受戒又破了戒,就得下地獄;認爲只要不受戒,便無戒可犯,大概可以不必下地獄。沒有這回事!「持戒、修福」是連在一起的。因此,經典中說五戒,又稱爲五種大布施。持戒的本身,即是修行、學佛的行爲。唯有持戒修福的人,也就是說,已經信仰佛法、修持菩薩道的人,對于《金剛經》才能夠信受奉行。
一尊佛出世,需要相當長久的時間。自從釋迦牟尼佛出世後,到現在還沒有另一尊佛出世,我們迄今還在等待之中。能夠聽到《金剛經》,而且相信《金剛經》中所說的,必定已在一尊佛、兩尊佛、叁尊佛、四尊佛、五尊佛處聽說過佛法,種下善根……也必定已經是個修行很久的人。
因此諸位若相信《金剛經》是真的,那麼諸位也是「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的人了。相信後,則必須持戒、修福。
4.《金剛經》的自我提升
從有信心的自我,提升至實相無相的自我,是故經雲:「(須菩提言)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又雲:「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自我提升的第一個階段是有我的,是以信心爲我。相信《金剛經》的人,修持佛法、持戒念佛,都是有我的,以「我」來修持佛法,以「我」來信《金剛經》爲真,進而提升到《金剛經》所說的:「相信它、理解它、接受它,而且照著去做。」
又說:「有人聽到這部經之後,就能生起實相。」前面已經說過,實相就是無相,實相就是無一相不是佛。了解、相信實相的人,即成就了世間第一難得的功德,爲什麼?因爲實相即非實相。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這是《金剛經》中的一段辯證法。實相是什麼?很難懂,但是,也很容易。
舉例來說,當你們看到我的手在動時,我的手是在「空」之間動,因爲「空」的關系才看得到我的手在動。如果沒有空間,便看不到我的手在動了。實相就是空相,所有能動的一切相都在空中,而空是動的還是不動的呢?空是不動的。只有不動的、不變的,才能稱爲實相,凡是能動的,都叫作「幻相」,也就是暫時的一種現象。
我們「執意爲我」的這個「我」,是在時間與空間之中成長、活動、變幻的我,所以是「幻相」,是假我,不是真的我。
又例如,你們現在看到我脖子上是一條圍巾,我現在把它打一個結,圍巾變成一個結了,這個結是真的?還是假的?你們看到的是真的,但是,它不是一個結,它只是我玩的一個花樣而已,如果我把結打開,還有結嗎?
再舉例說,一個家庭的組成皆有夫婦兩人,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是真的。夫婦兩人是真的,可是結婚以前有沒有夫婦呢?沒有。臺灣現在的離婚率很高,離婚率逐漸上升,亦表示婚姻的如幻如化,變化莫測。
夫婦要白首偕老,愈老愈好,但是,從小夫婦變成老夫婦,究竟小夫婦是真的?還是老夫婦是真的?都是真的。都是一段一段時間的真,分段的真。段段都是真,但是沒有一段能夠保留不變,所以,任何一個段落都是一個臨時的變化現象,都非真。因此,實相是無相的。
「實相即是非相」,實相就是空相。空是不動的,但是,你說它不動,如果我的手在空中揮動,空的本身會因我的手動而受到影響,空本身沒有變,但是,空中可以有變化、有異動,因此,不要以爲「實相」就是真正有一個不變的東西。
《金剛經》在這裏反複說明。因爲很多人認爲實相是最高的,因此希望趕快成佛,趕快證涅槃。以爲一旦成了佛,證了涅槃以後,就可以永遠擁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永遠受人膜拜、燒香、頂禮。不要這樣想!成佛以後是沒有定相的。成佛以後是究竟圓滿的,可以分身無量百千億,處處皆在,處處皆現,現種種相、種種身。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據說能現叁十二種身,實際上是現無量身。釋迦牟尼佛據說有千百億化身,並不是這千百億化身全部是佛的樣子,而是現種種樣、種種身、種種身分、種種形象……只要他對你産生用處,就是佛在你面前出現了。所以,不要認爲實相就是什麼都沒有。
(二)化解自我
1.衆生的自我相,是由妄心,透過肉體的六根,執取外境的六塵而生,是故《金剛經》雲:「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衆生的自我相,首先是從身體,之後是從身體相關的環境,産生心理的反應,把身體以及和身體相關有利害得失的六塵都當作是「我」。
譬如,太太對先生來說,是「我的太太」;你們諸位對我而言,是「我的聽衆」。本來我只是小小的一個人,在國父紀念館演講時,你們諸位是「我的」聽衆,「我」就一下子變成叁千多人,這叁千多人,都是「我」;我在臺北巿演講,臺北巿所有的人都受到我的影響,也都變成我了。如果我這麼想,就是把環境的六塵變成我的執著,而成爲「我」。
因此,《金剛經》教我們化解自我,不要把環境當成你自己,不要在乎環境是你所倚靠的,或你所付出的,所以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也就是《金剛經》反複陳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面對所有人、所有情況、所有事,處理一切你能處理的,處理之後,不必再說:「這是我做的,他們因爲我而得福,而得利了。」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能夠忘掉是最好的,人我都沒有負擔;如果不忘掉,就是沒有智慧心,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老是想著「這是我的成就、這是我的功勞、這是我的功德」,最後變成了自己的負擔。如果能將做過的事馬上放下,就是一身輕,時時保持自由之身,就是最有智慧的人。
2.衆生的自我相,是從主觀的身心與客觀的身心相對立而産生,是故《金剛經》一再提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又雲:「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金剛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這裏的「我」,前面已經大略講過,四個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實際上指的是同一個東西,就是「我」,包括主觀的我和客觀的我、個人的我以及跟我相關的我。「我相」是單獨的個人,有個人的我、家庭中的我、社會中的我;「人相」是和我相對的另一…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