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掉,是「火大」的变化。四大常常变换,所以,身体是暂时的,非永恒的。

  「五蕴」是什么?「五蕴」-色、受、想、行、识,同时包括了精神和物质、心理和生理这两部分。

  「色蕴」的「色」翻成英文,是「Form」,不是「Color」,它或是指有形状的东西,可以看得到、摸得到、接触得到,或是可以用耳朵听到的,甚至无法以感官接触到的微细物质,都称为「色」。

  其他四蕴:「受」是接受、感受的意思,感受是心理的作用;感受以后便「想」,想自己刚刚接收到的是什么、是怎么一回事;「行」是产生反应,该怎么办?

  譬如,有人骂我:「师父,你胡说!」

  我一听到有人骂我胡说:首先,「听到」就是「受」;其次,知道有人骂我就是「想」;接下来,我怎么办?我该怎么反应?该答辩呢?或一笑置之?这种心理准备要反应的活动或心态便叫作「行」。

  受、想、行加起来就是「识」,识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认识的「识」,是了解、分别、认知作用;另一种是指更深一层的精神作用。我们所有身心的种种反应,会变成一种「能」或一种「力」,储藏在我们的「识」中,然后形成「因」;经过一段历程后,在「缘」的促发下,就变成受「报」的结果出现。所以,这一生做了坏事到下一生还有果报,就是由于「识」是一种精神作用。

  我们这一生的认知,到另一生已经不存在,只有一种「能」、一种「力」的作用存在着,这就叫「识」。所以,「五蕴」不但包括生命的肉体部分、心理部分、精神部分,也包括从此生到彼生的连结过程中的生命体的存在。

  「我」,这一生的我、现在的我、这一念的我、下一念的我、一直到来生的我,都是由四大五蕴完成的。以四大为我、五蕴为我,都是有执着的我。因此,《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般若慧观照五蕴皆空以后,才能得解脱、得自在。

  2.功过果报的我

  在世间,大多数人都希望人家赞叹、希望人家鼓励;做好事希望留名,希望留芳百世、名垂千古、名扬四海。

  目前,我出版了不少书,中文、日文、英文的都有。如果我希望写更多更多的书,而能被翻译成各国的文字,让世界所有国家的人都认识我,认识「圣严」这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书,我就是为了「我」,而不是为了众生。

  不过一般人存有这种心,也是正常的。鼓励一个人使他做好事,表扬他使他做更多的善事,让更多人见贤思齐也能受到表扬,也是很好的。所以任何一个团体或政府,对于优秀、成绩好、贡献多的人士要加以嘉奖。但是,如果受表扬的人只是为了受表扬而努力,那就有问题了。

  又譬如,一九九一年我曾经接受好人好事的表扬。其实,对我来讲,我并不是那个「好人」,「好事」也不是由我去做的,我只是认识了很多想做好事的好人,因缘俱足之下,帮忙他们做了好事,成就了这些好人。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能成就的就很有限了,一切的事,都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只要这么一想,自我就会淡化、减小。

  争功的人必定诿过,很多人为了争功,喜欢把别人的功劳抢来据为己有,一旦有过失则把责任推给别人,上推、下诿,不是说上面交代得不妥当,就是下面的人做得不对,只有自己是无辜的。我们不要做争功的人,应该把功劳给人。至于「过」是不是我的?如果没有人承担,是我的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承担,我也不需要硬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佛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和尚傻乎乎的。一个少女未婚怀了孕,在情人的唆使下,跑到庙里对和尚说:「和尚啊,我肚子里的孩子是你的。」

  和尚说:「噢,是真的吗?」

  少女说:「你忘了吗?当然是你的!」

  和尚说:「噢,好,好,那就是我的吧!」

  后来,孩子出生了,少女就把孩子送去说:「这孩子是你的,你应该养他。」

  和尚说:「好,好,那就给我吧。」

  四周的人纷纷骂这和尚六根不净。本来还有信徒供养他,如今没有人愿意再供养他,和尚变成了乞丐,却仍抱着孩子四处要饭吃。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和尚便准备把他留下来当小和尚。

  结果那位少女在和情人结婚后,夫妻两人跑来找和尚说:「和尚,你知道这个孩子是谁的吗?」

  和尚说:「你们不是说是我的吗?」

  「不,这个孩子是我们的。」

  「是你们的?那就带回去吧!」

  就这样,孩子被抱回去了。大家都骂这个和尚:「你怎么这么傻呢?」

  和尚说:「我是个和尚,没有人要的小孩,当然是给我啰!既然有人要,那就抱回去啰!」

  大多数人都只希望得好的果报,不希望得坏的果报。例如,很多人害了病就怨天尤人,说:「我这一生没有做坏事,为什么偏偏要我害病?那些做了坏事的人,为什么他们不害这种病,而叫我来害这种病?」好像是老天不公平。从佛法的立场来看,一切的果报必定有原因,受报之时不必再问:「为什么我得到这样的果报?」重要的是,如何改善现在已经得到的果报。

  已经得到的果报,应该无怨无尤的承担,同时想办法扭转、改善既有的命运、环境。经由我们的努力改变既有的事实环境,这便是改变果报-从不好变成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不过,这仍是有我的,是有我的执着。

  很多人讲:「你不要执着,你不要那么自私啦!」不需要用这句话骂人,自私是正常的,自私而害人才是不正常。自私而不害人,自私而能使他人因他的自私而得福,不是很好吗?

  (三)假名的自我

  1.闻法者的假名我

  《金刚经》的第一句即云:「如是我闻。」很多人问,佛法讲「无我」,为什么经典里开头第一句就是讲「我」,是不是佛教也讲「我」?「如是我闻」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是当下听法、闻法的人。阿难尊者听到佛陀说法之后,回想、覆诵给以后的人听,说:「当时,是我亲自听到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

  用以表示有证人证明这是事实,因为「当时我在那儿」,以「我」取信于后来的听法者,因为「我是亲自听到的,请你相信我,我是这样听到的……。」

  这个「我」是假名的我,代表听法者。

  2.说法者的假名我

  《金刚经》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中很有名的经句,它重复讲着:「不要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不要住于色声香味触法……。」

  有一些人认为佛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三十二种大人相即属于「色」,是形状、颜色的表现。《金刚经》讲到,如果以三十二相来见如来,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见到了如来?不一定。佛虽然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但是,除了佛以外,还有一种人也有三十二种大人相,那就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转轮圣王」。传说有一种统一天下而不用武力,虽有武力却可以不用武力的理想社会,即为转轮圣王的境界。

  佛虽以声音说法,但是如果用佛的形象或佛的语言,希望能见到佛的话,这个人是见不到如来的,这个人行的是邪道。这段经文中用的两个「我」,都是假名我。佛陀在经典中常常自称「我」,这个「我」不是凡夫执着的我,而是假名。因为,他如果不说我,对于说法的人来说,就没有办法呈现,没有办法表达了。凡是需要表达,尤其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时候,一定是有对象,有对象,即有你、我,所以会出现「我」字。但是,这个我,是假名我,并非真实我。也可以说,是色相的我,不是真实的我,是如来的「无我」之我,而不是我们的小我或大我的我。

  《金刚经》又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这也是说法者的假名我。经文的意思是:假如有人说,如来来了,如来去了,如来现在坐着,如来现在卧着,如果这样讲,那么,一定不是真的见到如来,只是看到如来的色身、如来的肉身、如来的假相,而不是看到真实的、实相的如来。实相其实就是无相,实相无相,无相而无不相。虽然讲「无相」,可是如来的法身、如来的身体遍于一切,处处皆在。

  而现在,我圣严在这里说法,是不是代表着如来在这里说法?我不是如来,可是说的法、念的经是如来的法,那么,如来究竟在哪里?

  既然如来的法是从我口里说出来,如来的法的力量是从我的身上发出来的,那么,有佛法之处就是如来所在之处;这并不是说,我的身体就是如来,不是的,而是我代表着如来在这里说法。

  诸位正在听如来的法,跟如来究竟是相应还是不相应呢?假若你们认为:「我才不相信!」那么,你们跟如来的法还不相应,如果能句句深入内心,那就是相应。现在听法觉得不相应,并不表示你跟如来不相应,如来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只是你此时并不承认自己和如来在一起。禅宗有一句话:「夜夜抱佛眠,天天共佛起。」很多人认为如来是供在庙里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如来在西天,错了!如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一寸一分。

  我现在在讲《金刚经》,我当然相信我跟如来是一样的,你们也该相信自己跟如来无二无别。这就好像说,每一个人的如来都是在冬眠状态,当春雷一响,许多冬眠中的众生都将自浑沌中苏醒。所以,说法称为「振法雷,击法鼓」,就是要让冬眠中的佛全都醒觉过来。所以,每个人本来都是如来,只是诸位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如来。

  二、《金刚经》的自我升华

  (一)认识自我

  1.不见五蕴空,即生一切苦。

  《心经》观五蕴皆空,是故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是说把身心、精神组合成的自我,看成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现象,例如这几年来,我的白眉毛从两根变成四根,白头发愈来愈多……既然在变、会变,那么,这身体就不是真的,所以不必那样地执着,也就不会把自己看得那样认真,不会得到的舍不得丢,没有得到的拚命追求。

  既…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