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苹果一定会被鸟吃去,算了!我不爬树了。」而是要重视现在的努力,大修行的人、成功的人都是这样,不会老是怨天尤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得意失败,而在一旁空欢喜、徒悲哀。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解脱者已经心无所住,不住于现在,也不住于过去、未来的一切相,这叫作「无相」、「无我」,也叫作「解脱」,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了。

  我们大家都还是凡夫,虽然还做不到,但知道有这么一个境界,希望有一天能够做到这个程度,所以要修行。至少要能做到「住于现在的活动」,不要停留在第一种「住于过去和未来」的状况。

  第二讲 《金刚经》与自我提升

  在未进入正题前,要先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真正的佛法是无法可说的,也没有一定要说什么法,因此「法无定法」,跟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的环境需要,就说不同的法。只要对当时的人、当时的社会有用、有利益,就是佛法。

  以《金刚经》来说,经中所提出的主要观念,即是「空」,「空」就是无所执着,没有一定要说什么、要告诉人家什么。所以,佛法并不一定非讲什么不可。

  如果一定要讲什么,就不是佛法。就好像说,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吃臭的,有人喜欢吃大蒜,有人喜欢酸的。如果他们每一个人都想把自己喜欢吃的给别人吃,那么,这时候必定会有争执。

  每个人性格不同,年龄层次、生活环境不同,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就佛法来说,尊重所有人的需求,尊重一切众生的需要,只要对对方有益,就是佛法。

  一、《金刚经》的自我观

  (一)自我的层次

  自我的层次有三种:自私的自我、博爱的自我、实相的自我。

  1.自私的自我-小我

  自私的自我,一般人称为「小我」。因此,为自我、个人的利益而追求、努力,就是「小我」。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人不自私,天诛地灭。」这是正常的,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的福利努力,他还有生存的余地、生活的可能吗?所以「小我」非常重要。自私的我并非坏事,中国有一位哲学家叫作「杨朱」,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听起来十分小气,可是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利而奋斗、努力,我们这个社会不是都能自给自足,不是都能非常富裕了吗?所以,小我不能没有。

  小我有它不同的范围,首先是个人的小我,其次是夫妇两人的小我,然后是家族的、团体的、宗族的、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我,这些都是小我的层层扩大,不是大我。例如,人看到毒蛇猛兽,觉得是可怕、可恨的,应该被消灭,这是站在人类的立场而说的,因为人类的自私,而没有想到我们有权利生存,毒蛇猛兽为什么没有权利生存?它们在世上和我们一样都在求生存,为什么它们不对,而我们是对的呢?

  2.博爱的自我-大我

  博爱就是对一切人施以平等的待遇、平等的关怀。所谓「牺牲个人的小我,完成全体的大我」。许多革命家、宗教家、哲学家们都有这种胸怀,不为一己之私,不为个人家庭,而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为整个世界和平,将自己奉献出来。如将士的殉国、宗教徒的殉教、哲学家的殉道,这种为大我而牺牲的爱,称之为「博爱」。

  但是对于所有一切众生的平等待遇,除了佛法之外,其他的哲学、宗教很少把低等乃至高等的一切众生,都平等看待。中国的儒家虽也有「民胞物与」的主张,但仍然不脱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尊。

  很多人认为大我就是无我,但是大我还是有一个我,还是有一个主体。佛教认为不但一切人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并且进一步指出所有众生所以为的「我」,都是不存在,都是空的,既然都是空的,当然也就是平等的了。所以,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其实是从「无我」产生的。

  3.实相的自我-以无我为自我

  前面已经解释过《金刚经》的「空」指的是时间、空间的空;所有时间上的变动及空间上的移动,一切现象都在变动之中而存在。佛法讲「无常」、「无我」,是因为一切现象都在变化之中,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自己或「我」。一般人所以为的我,乃是假相的我,不是永恒的存在;而哲学家和宗教家所认为最后的、最高的「神我」,其实是一种观念和信仰的存在,并非真实不变的本体。

  佛法认为,实相即空相,空相即无相。以「空」为自我,即是放弃自私的、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或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种种观念执着,这才是实相,才是无相,才是解脱。

  「解脱」一共有三个名字:「空」、「无相」、「无愿」,合起来称为「三解脱门」。如果我们希望从烦恼、痛苦、业障的束缚中得到解脱,就必须亲证「空」、「无相」、「无愿」。

  空就是无相,从字面上,就很容易懂,但是无相为什么就是「无愿」?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愿」的意思是志向的原动力。从佛法的立场说,凡夫众生之所以浮沉生死大海、流转生死,都是由于造了善业和恶业的缘故。造善业,即生人间、天上,造恶业,便为他类众生。造的善业不够多、不够好,生在人间就会受比较多的苦难。

  已经解脱的菩萨、圣人,他们也在我们的人间广度众生,也以父母所生的肉身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陪着我们受苦受难,可是他们心中已得到解脱,所以苦难并不会为他们带来烦恼。

  凡夫众生在生与死中浮沉,是由于业力,菩萨们于生死中往来是「倒驾慈航」,是由于愿力。这个愿力便是来自最初所发的「成佛的心」、「无上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心」,依此愿力,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及至解脱之后,仍留在人间广度众生,但这时候不是以业力,也不以愿力,而是以「无愿」。

  「有愿」并未真正解脱,还算是凡夫的菩萨。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立个志愿,准备做什么,希望做什么,计画做什么。到了「无愿」的程度-解脱的菩萨和佛,便不需计画、不需再立愿、发心,因为他们本身已在「愿」上了,正如车子在下坡时,只要一启动,自然就会往下滑,不需再加油,这就是「无愿」的意思。

  如果还有愿,就仍是凡夫,到了「无愿」,才是大解脱的菩萨和佛,故称为「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即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虽无相而仍在人间广度无量众生。

  法鼓山不仅仅是位在台北县金山乡的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之具体实践。我们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法鼓山理念的信奉者和实行者,这是不是心太大了?不大!菩萨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我这一生度不了几个人,连我本身是不是已经得度都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理念和使用的佛法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以时间、空间作为我们的范围,唯有如此,才能称为「实相」、「无相」。

  二十几年前,我在美国时,有一个美国人跟我一起修行禅法、打禅七。当时我介绍「无我」的观念,说:「开悟之后,就会将自我中心融化,没有小我,亦没有所谓的大我。」到了第三天,他打坐坐得很好,几乎连自己都快要没有了,没有手、没有身体、没有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

  他很恐惧,于是来找我,说:「师父,我想回家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我坐得非常好。」

  我问:「你打坐坐得很好,为什么要回家?」

  他回答:「我还有女朋友,如果变成了『无我』,我是不是还要结婚呢?我可以不结婚,但是我的女朋友她可不能不结婚。所以,我不能再坐下去,再坐下去就要变成『无我』,变成和师父您一样了。因此,我不坐了!」

  后来,我把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的照片给他看,问他:「他们有没有头发?像在家人还是出家人?」

  他说:「有头发,像在家人。」

  我就说:「做为在家人,也可以是大菩萨。」

  他说:「真的?那是不是可以结婚呢?」

  我说:「你准备要几个太太?」

  他说:「只要一个就够了。」

  我说:「没有问题,你打坐,开了悟,如果还会想结婚,还是可以结婚的。」

  他将「无我」、「无相」误解了。所谓「无我」、「无相」是指心中不要执着。前面讲到「无住」,是不要在乎的意思,有太太,却不在乎太太爱不爱我、骂不骂我,而只是把太太当成太太,扮好先生的角色,这就好了。因此,如果真正能做到「实相的自我」,那就是大解脱了。得大解脱时,不在乎、不计较是在家或是出家,但这是菩萨的层次,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

  (二)执着的自我

  1.四大五蕴的我

  「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谓的酒、色、财、气,佛法所说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构成物质的主要元素。主要出自于人的身体的结构分析,自然界的物质世界,也可以依此类推。印度哲学中除了佛教,其他几派的哲学也谈到物质的世界分为四大类。

  在人的种种执着中,以对身体的执着为最重,因此,佛法指出最难放下、最难破除的就是「身见」。「身」是我们的命,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命不能不要,一切都可以放下,但命不能放下。

  虽然,也有人爱财而不要命,但是到了真正要他命的时候,还是会把财放下,因为命最要紧。人没有了身体,就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所以,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身体是由四大组合而成,所谓的「四大」是什么?血液、鼻涕是「水」;骨胳、经络、皮肤是「地」;体温是「火」;体内的许多空隙和呼吸是「风」。

  但如果将四大分开来看,我们的身体就不存在,而且四大本身也不断在变化。喝水、尿液,是「水大」的变化;吃饭、排便、洗澡、漱口、刷牙、剃头、剪指甲,是「地大」的变化;呼吸、换气,是「风大」的变化;吃东西产生热能,热能化为力量、能源散发…

《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