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蘋果一定會被鳥吃去,算了!我不爬樹了。」而是要重視現在的努力,大修行的人、成功的人都是這樣,不會老是怨天尤人,不會因爲別人的得意失敗,而在一旁空歡喜、徒悲哀。
(叁)解脫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過去、未來、現在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解脫者已經心無所住,不住于現在,也不住于過去、未來的一切相,這叫作「無相」、「無我」,也叫作「解脫」,就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了。
我們大家都還是凡夫,雖然還做不到,但知道有這麼一個境界,希望有一天能夠做到這個程度,所以要修行。至少要能做到「住于現在的活動」,不要停留在第一種「住于過去和未來」的狀況。
第二講 《金剛經》與自我提升
在未進入正題前,要先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真正的佛法是無法可說的,也沒有一定要說什麼法,因此「法無定法」,跟不同的對象、在不同的時代、針對不同的環境需要,就說不同的法。只要對當時的人、當時的社會有用、有利益,就是佛法。
以《金剛經》來說,經中所提出的主要觀念,即是「空」,「空」就是無所執著,沒有一定要說什麼、要告訴人家什麼。所以,佛法並不一定非講什麼不可。
如果一定要講什麼,就不是佛法。就好像說,有人喜歡吃辣的,有人喜歡吃臭的,有人喜歡吃大蒜,有人喜歡酸的。如果他們每一個人都想把自己喜歡吃的給別人吃,那麼,這時候必定會有爭執。
每個人性格不同,年齡層次、生活環境不同,需求也不一樣,因此就佛法來說,尊重所有人的需求,尊重一切衆生的需要,只要對對方有益,就是佛法。
一、《金剛經》的自我觀
(一)自我的層次
自我的層次有叁種:自私的自我、博愛的自我、實相的自我。
1.自私的自我-小我
自私的自我,一般人稱爲「小我」。因此,爲自我、個人的利益而追求、努力,就是「小我」。我們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人不自私,天誅地滅。」這是正常的,一個人如果不爲自己的福利努力,他還有生存的余地、生活的可能嗎?所以「小我」非常重要。自私的我並非壞事,中國有一位哲學家叫作「楊朱」,主張「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爲也」,聽起來十分小氣,可是如果人人都能爲自利而奮鬥、努力,我們這個社會不是都能自給自足,不是都能非常富裕了嗎?所以,小我不能沒有。
小我有它不同的範圍,首先是個人的小我,其次是夫婦兩人的小我,然後是家族的、團體的、宗族的、民族的、國家的、人類的我,這些都是小我的層層擴大,不是大我。例如,人看到毒蛇猛獸,覺得是可怕、可恨的,應該被消滅,這是站在人類的立場而說的,因爲人類的自私,而沒有想到我們有權利生存,毒蛇猛獸爲什麼沒有權利生存?它們在世上和我們一樣都在求生存,爲什麼它們不對,而我們是對的呢?
2.博愛的自我-大我
博愛就是對一切人施以平等的待遇、平等的關懷。所謂「犧牲個人的小我,完成全體的大我」。許多革命家、宗教家、哲學家們都有這種胸懷,不爲一己之私,不爲個人家庭,而爲國家、爲民族、爲全人類、爲整個世界和平,將自己奉獻出來。如將士的殉國、宗教徒的殉教、哲學家的殉道,這種爲大我而犧牲的愛,稱之爲「博愛」。
但是對于所有一切衆生的平等待遇,除了佛法之外,其他的哲學、宗教很少把低等乃至高等的一切衆生,都平等看待。中國的儒家雖也有「民胞物與」的主張,但仍然不脫以人爲本位,以人爲尊。
很多人認爲大我就是無我,但是大我還是有一個我,還是有一個主體。佛教認爲不但一切人是平等的,一切衆生是平等的,並且進一步指出所有衆生所以爲的「我」,都是不存在,都是空的,既然都是空的,當然也就是平等的了。所以,佛教的衆生平等觀,其實是從「無我」産生的。
3.實相的自我-以無我爲自我
前面已經解釋過《金剛經》的「空」指的是時間、空間的空;所有時間上的變動及空間上的移動,一切現象都在變動之中而存在。佛法講「無常」、「無我」,是因爲一切現象都在變化之中,沒有絕對的、永恒不變的自己或「我」。一般人所以爲的我,乃是假相的我,不是永恒的存在;而哲學家和宗教家所認爲最後的、最高的「神我」,其實是一種觀念和信仰的存在,並非真實不變的本體。
佛法認爲,實相即空相,空相即無相。以「空」爲自我,即是放棄自私的、自利的、以自我爲中心或以功利主義爲出發點的種種觀念執著,這才是實相,才是無相,才是解脫。
「解脫」一共有叁個名字:「空」、「無相」、「無願」,合起來稱爲「叁解脫門」。如果我們希望從煩惱、痛苦、業障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就必須親證「空」、「無相」、「無願」。
空就是無相,從字面上,就很容易懂,但是無相爲什麼就是「無願」?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
「願」的意思是志向的原動力。從佛法的立場說,凡夫衆生之所以浮沈生死大海、流轉生死,都是由于造了善業和惡業的緣故。造善業,即生人間、天上,造惡業,便爲他類衆生。造的善業不夠多、不夠好,生在人間就會受比較多的苦難。
已經解脫的菩薩、聖人,他們也在我們的人間廣度衆生,也以父母所生的肉身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陪著我們受苦受難,可是他們心中已得到解脫,所以苦難並不會爲他們帶來煩惱。
凡夫衆生在生與死中浮沈,是由于業力,菩薩們于生死中往來是「倒駕慈航」,是由于願力。這個願力便是來自最初所發的「成佛的心」、「無上菩提心」和「行菩薩道的心」,依此願力,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及至解脫之後,仍留在人間廣度衆生,但這時候不是以業力,也不以願力,而是以「無願」。
「有願」並未真正解脫,還算是凡夫的菩薩。像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立個志願,准備做什麼,希望做什麼,計畫做什麼。到了「無願」的程度-解脫的菩薩和佛,便不需計畫、不需再立願、發心,因爲他們本身已在「願」上了,正如車子在下坡時,只要一啓動,自然就會往下滑,不需再加油,這就是「無願」的意思。
如果還有願,就仍是凡夫,到了「無願」,才是大解脫的菩薩和佛,故稱爲「叁解脫門」。「叁解脫門」即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雖無相而仍在人間廣度無量衆生。
法鼓山不僅僅是位在臺北縣金山鄉的一個地方,而是一個「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之具體實踐。我們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成爲法鼓山理念的信奉者和實行者,這是不是心太大了?不大!菩薩不是說「衆生無邊誓願度」嗎?我這一生度不了幾個人,連我本身是不是已經得度都是一個問題,但是,我們的理念和使用的佛法卻是無限的。所以,我們不以時間、空間作爲我們的範圍,唯有如此,才能稱爲「實相」、「無相」。
二十幾年前,我在美國時,有一個美國人跟我一起修行禅法、打禅七。當時我介紹「無我」的觀念,說:「開悟之後,就會將自我中心融化,沒有小我,亦沒有所謂的大我。」到了第叁天,他打坐坐得很好,幾乎連自己都快要沒有了,沒有手、沒有身體、沒有頭,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裏。
他很恐懼,于是來找我,說:「師父,我想回家了。」
我說:「爲什麼?」
他說:「我坐得非常好。」
我問:「你打坐坐得很好,爲什麼要回家?」
他回答:「我還有女朋友,如果變成了『無我』,我是不是還要結婚呢?我可以不結婚,但是我的女朋友她可不能不結婚。所以,我不能再坐下去,再坐下去就要變成『無我』,變成和師父您一樣了。因此,我不坐了!」
後來,我把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的照片給他看,問他:「他們有沒有頭發?像在家人還是出家人?」
他說:「有頭發,像在家人。」
我就說:「做爲在家人,也可以是大菩薩。」
他說:「真的?那是不是可以結婚呢?」
我說:「你准備要幾個太太?」
他說:「只要一個就夠了。」
我說:「沒有問題,你打坐,開了悟,如果還會想結婚,還是可以結婚的。」
他將「無我」、「無相」誤解了。所謂「無我」、「無相」是指心中不要執著。前面講到「無住」,是不要在乎的意思,有太太,卻不在乎太太愛不愛我、罵不罵我,而只是把太太當成太太,扮好先生的角色,這就好了。因此,如果真正能做到「實相的自我」,那就是大解脫了。得大解脫時,不在乎、不計較是在家或是出家,但這是菩薩的層次,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
(二)執著的自我
1.四大五蘊的我
「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謂的酒、色、財、氣,佛法所說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等構成物質的主要元素。主要出自于人的身體的結構分析,自然界的物質世界,也可以依此類推。印度哲學中除了佛教,其他幾派的哲學也談到物質的世界分爲四大類。
在人的種種執著中,以對身體的執著爲最重,因此,佛法指出最難放下、最難破除的就是「身見」。「身」是我們的命,什麼都可以不要,但命不能不要,一切都可以放下,但命不能放下。
雖然,也有人愛財而不要命,但是到了真正要他命的時候,還是會把財放下,因爲命最要緊。人沒有了身體,就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所以,身體是非常重要的。
身體是由四大組合而成,所謂的「四大」是什麼?血液、鼻涕是「水」;骨胳、經絡、皮膚是「地」;體溫是「火」;體內的許多空隙和呼吸是「風」。
但如果將四大分開來看,我們的身體就不存在,而且四大本身也不斷在變化。喝水、尿液,是「水大」的變化;吃飯、排便、洗澡、漱口、刷牙、剃頭、剪指甲,是「地大」的變化;呼吸、換氣,是「風大」的變化;吃東西産生熱能,熱能化爲力量、能源散發…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